電影訊息
螢火蟲之墓--Grave of the Fireflies [Animation]

萤火虫之墓/再见萤火虫(港)/萤火挽歌

8.5 / 324,318人    89分鐘

導演: 高畑勳
編劇: 高畑勳
演員: 辰巳努 白石綾乃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魚刺

2016-01-21 09:18:28

戰爭從未結束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我是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早就知道這部電影的存在,一直沒看,今晚回到母親的房子,房子一牆之隔就是大學校園,已然是寒假又是隆冬就更顯幽靜,過了晚上十一點路燈熄滅,躺在床上透過窗戶望天空,依然有漸明漸暗的星星在,雖已不如從前北斗當空可見,可依舊有些許親近感。想想電影中星星點點的螢火蟲,那高高懸掛的星星又豈不是一種溫暖?
我個人從電影給我的直觀反饋是喜歡,我一向喜歡從個體放大角度來看待問題,從人性出發思考人生,戰爭對於任何一方而言都是失敗者,具體到可以稱為微觀的個人來說,那就是災難。故事的主人公如果沒有戰爭,也許一家四口會非常幸福的生活著,正如哥哥會帶著妹妹無憂無慮的在海灘嬉戲,在家裡睡懶覺,不會想到寄人籬下怎麼樣,不會想到吃不飽穿不暖,更不會想到碗筷不洗會被責罵,導演完全用了一種反差手法,如果沒有戰爭,他們會怎麼樣......可那些如果是不存在的,那場戰爭奪走了母親的生命,炸毀了他們的家,一切的一切都變了,他們沒有戰爭的經驗,更沒有成人世俗的偏見,幼小的年紀,他們只知道不讓妹妹傷心,只知道把戰前埋好的東西分享,他們還沒來得及去分辨是非,體會人情冷暖,那些有關勢利的東西就壓過來了,也許是有關自尊,也許是有關懵懂,更可能是半信半疑,就那樣搬去了山洞。這裡是廚房,這裡是臥室,哪裡是茅房呢?你能說這種過家家的喜悅是成人的價值觀嗎?開始換食物,到要食物,再到偷食物,這是戰局惡化在人身上的直觀反映,農民家的食物有餘會給白蘿蔔,農民已經食物短缺所以開始在意痛恨小偷,可想環境已經惡化到估計這時城裡配給已經徹底沒了,到處都是難民。再進一步,就是盜,空襲來了,人們往外跑,哥哥往裡跑,那裡的空房子裡有他們可以暫且過上一段時間需要的保命財,可依然還是沒有足夠的營養保住妹妹的命,在那個戰爭結束的日子裡,妹妹也去了,我不知道哥哥聽到日本投降時到底是怎樣的心情?是一下子會知道爸爸再也回不來了吧?那個四口之家現實中宣判了徹底死亡吧?還是想到再也沒有空襲了,他和妹妹再也吃不上飽飯了?戰爭的殘酷思考問題永遠是高深莫測。那個相依相伴一生喜怒哀樂他都見證的妹妹最後算是體面的葬禮,化作一糖盒的骨灰繼續留在哥哥的身邊,可就在開篇的那一年那一天,隨著哥哥的最後離開,隨著被當作不知道是什麼的揮臂一扔,真的就化作了一縷青煙螢火蟲點亮的一個我們都不會在意又肯定會被遺忘的故事。
在孩子們的心裡,螢火蟲死後都應該被安葬的世界裡,我們的肉體我們的靈魂卻無處安放,誰能真正的關心那些無能為力又無可奈何的人們?斗轉星移,看看今天憤怒的人們,看看電視螢幕廝殺的抗日神劇,我們是在反思戰爭還是在拉仇恨?人不可以忘記歷史,那是民族成長必經的疼痛,可人性的培養要建立在仇視報復的基石上,那總有一天會變成野獸同樣是嗜血的屠刀,反思恰恰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不排除這部電影有某些同學說的民族情緒問題,可即使戰爭並未結束,可戰場已經轉移到文化領域,那戰勝之方法,大體就兩種,一種是努力強大用自己的文化戰敗他,一種是把對方抹黑拉下馬,想必後者是多數國人在國內戰場的必殺技,在國際戰場這個舞台上唯有第一種把我們自己做好,強大起來,進行文化輸出,宣揚中華價值觀,從人性的共同點取得認同感。而我們今天主流的正能量真的能變成文化推敲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