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怒火邊界--Sicario

边境杀手/毒裁者(港)/怒火边界(台)

7.7 / 477,042人    121分鐘

導演: 丹尼維勒納夫
編劇: Taylor Sheridan 愛蜜莉布朗
演員: 班尼西歐岱托羅 喬許布洛林 維克托嘉柏 強柏恩瑟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灰機來啦

2016-01-25 06:25:21

《邊境殺手》與《颶風營救》僅在一線之間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邊境殺手》不同於其他大多數的犯罪電影,不僅是因為它有羅傑·迪金斯冷峻的鏡頭語言加持,更是因為它會講故事。

      試想一下,如果影片以亞力山卓的視點去講這個故事,那麼電影的故事線將會變成這樣:亞力山卓的妻子、女兒被毒梟殺死。他痛不欲生並決定為他們報仇。接著,他聯繫上了正在打擊國外販毒勢力的C.I.A。在一番磋商過後,雙方達成共識。C.I.A利用手上的資源幫助亞力山卓,亞力山卓殺掉毒梟,完成復仇。雙贏!接下來,影片的故事就會侷限在亞力山卓如何獵殺毒販云云。梳理完故事線後,我發現《邊境殺手》與《颶風營救3》竟然如此相像,可見講故事的方式與技巧對於一部電影來說是何等的重要。

      影片以一位旁觀者的視點——凱特講述了這個故事。故事發展類似解謎,剛開始我們不知道亞力山卓是何許人也,接著了解了一部份情況,最後知道了全部真相。感情一層層遞進,故事內涵一層層上升,正是這樣層層疊進的方式,輔以迪金斯冷峻的鏡頭語言,使得整部影片都是壓抑的,雖然故事起伏不大,沒有什麼波瀾與戲劇性衝突的出現,但它依然能牢牢抓住我的注意力。正是這樣的視點選擇,使得這部電影順利表達出了導演所想表達的現實的悲劇與無奈。如果影片視點設置在亞力山卓這一角色上,則完全不可能有這樣的效果。

     之所以說凱特是個旁觀者,是因為她雖然參與其中,但她只是給C.I.A行動的正當理由,是一枚棋子。對於真相,她是不知道的。所以她呈現出來的感情比亞力山卓的更為客觀與冷靜。亞力山卓是個復仇者,如果影片一開始聚焦到他的經歷,那麼,我期待看到的便會是亞力山卓如何除掉自己的仇人。我會享受亞力山卓獵殺仇人的熱血與快感。我把自己代入了這個角色。我絕不會考慮他行為的正當性。如果此時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颶風營救3》,連姆·尼森打警察,拒捕。你會考慮他行為的正當性嗎?

     那麼,透過凱特能看到什麼呢?凱特一開始加入行動的時候是帶著一些小激動的,她只知道她可以找到為多起爆炸,綁架案件負責任的幕後黑手,她臉上掛著的一抹微笑,與主動與亞力山卓打招呼,都是她剛加入新集體時正常表現(可以回想下你剛剛進入一個新班級的心情)。接著,她經歷了公路交火,她與C.I.A行動小組的衝突就開始了,她想將毒梟繩之以法,但C.I.A並不打算這麼做,他們的目的是想將毒販除掉。當凱特一步步認識到法律的無力與現實的殘酷時,她是矛盾的,她還是幻想著搜集足夠證據,立案,將毒梟送進大牢。

艾米麗·布朗特奉獻的精彩演出完美地表現出了凱特的矛盾與掙扎,其中結尾的兩場戲可謂是最體現演技的,她被亞力山卓逼著在報告上籤了字。那時,凱特落下的淚水是她心中價值觀與殘酷現實的正面交鋒。最後她拿槍指向亞力山卓而後放下,其中凱特表情的變化能很好地表現出人物當時的心境——她屈服了。一連串冷冰冰的現實的不斷打擊下,她選擇了退後。就算他再怎麼不同意C.I.A以暴制暴的做法,那又有什麼辦法呢?她無能為力。

這裡還須提到影片開頭與結尾巧妙的設計。開頭一開始出現的墨西哥小警察,在影片接近尾聲時露臉,並被亞力山卓挾持,最後被射死。到結尾時,他的孩子望著空蕩蕩的床,沒有一點傷痛。接著他去踢球,提到一半,耳邊傳來槍聲,但他們並沒有四散而逃,而是繼續進行比賽。最後在這裡結束全片。這一設計帶來的心靈衝擊是巨大的。民眾已經對動盪的社會習以為常。每天都有家庭失去親人,每天槍聲不絕於耳。這一設計既豐富了故事,也昇華了影片主題,而這些的設計,只有在一個旁觀者的視點的前提下才是合理的。如果是主觀視角,則不可能做到如此冷靜。

《邊境殺手》跳出一般商業犯罪電影的套路與模式。它不著重表現與犯罪分子如何鬥智鬥勇,而是冷靜地表現出當法律不能有效遏制犯罪時,政府粗暴以暴制暴的殘酷現實。多了層現實意義。這便是它在故事上比一般犯罪電影高明的地方。而要想講好這個故事,與視點的巧妙設置是分不開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