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馬克白--Macbeth

麦克白/麦克白2015/马克白(港/台)

6.6 / 46,971人    113分鐘

導演: 賈斯丁柯賽爾
編劇: Jacob Koskoff 麥可雷斯理
演員: 麥克法斯賓達 瑪莉詠柯蒂亞 Jack Madigan Frank Madiga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咕嚕

2016-01-31 19:20:46

拍莎劇,氣氛很重要


    不打瞌睡的狀態下,看一部電影《麥克白》可能和看一本《麥克白》的書所花的時間是一樣的,但看書我一次要打好幾撥瞌睡,原因就在於莎劇的獨白、心裡描寫什麼的加一塊,簡直就是話嘮大全,挺煩這種的我。拍成電影后我個人喜歡的不得了,以舞台劇的方式還原了莎翁戲劇的古典韻味,很到位,台詞用的古文,也毫無違和感,就像《聶隱娘》里說文言文。但我個人是比較強烈反對《聶隱娘》這類有意識拍得「難看「的電影的,《聶英娘》同樣古典的要死,也唐朝范兒的要命,但有那時間,我寧願多刷幾遍《唐朝豪放女》。



   話劇(舞台劇),我就認認真真看過一場,小學五年級學校組織去看了個《九色鹿》,當時看得如痴如醉,入戲太深,回來一口氣寫了2500字(當時小學作文才要求800字吧)的讀後感,班主任給投出去了,再無音訊,升入初中後,體育老師有一天跑到我跟前,說你就是那誰呀,我在報紙上看過你寫的作文。當時我裝了個逼,小心推搡了幾句就給預設下了(初中那會兒我作文寫得賊平庸那種,班上讀範文很難選上我的,但又是語文課代表,臉上經常掛不住,而且隔壁二班的語文課代表的作文還要經常拿到我們班來讀,日子簡直不好過)其實我壓根不知道體育老師在說啥,哈哈。後來思前想後,可能就是那篇讀後感了,我在報紙上就投過那麼一次文章,但隔了一兩年還能在另一個地方聽到它的消息,也挺邪乎的吧。
還看過《戀愛的犀牛》,大學那會兒迷段奕宏,耐著性子在電腦上看的。有點意思,但意思不大。書面對白、內心獨白、符號、象徵、儀式感,舞台劇的這些元素也遍佈在電影《麥克白》中,電影、舞台技巧的混搭,使《麥克白》顯得很另類別緻。
    說是英文版的《聶隱娘》,從影片的質感和訴求來感受,倒更貼近《東邪西毒》《冬眠》這類電影,萬裡的黃沙,化不盡的冬雪,霸佔著主屏,孤獨苦悶的主角經常被攝影師困在視覺的角落裡呻吟。故事退居其次,重頭放在了氣氛的營造和渲染上,感染里很強。《麥克白》的故事在莎士比亞時代是新鮮的,被後來者從6世紀一路模仿抄襲到21世紀,估計現在已經沒多少人感興趣了吧。所以改編莎劇其實不是個好活,就好比人的一張臉,被爹媽生出來就定型了,變著樣兒拍還是那副德行,想拍得美美噠,只能美圖秀秀了,《麥克白》就像一張極盡所能P過的素顏照。



    
     對比渲染是《麥克白》玩美P的利器,電影的氣氛就是它倆搞起來的。
    麥克白篡位登基後,影片內景的構圖多數時候是封閉的,牆壁和人群死死的將麥克白框在中心,沒有出路,唯一透光的窗戶,也被窗外的霧氣充盈。切換到外景後,麥克白所在的城堡也被大海和鄧西嫩圍困,低沉的馬頭琴,幽怨的小提琴交錯響起,麥克白被單獨置於曠野和群山中,瀰漫的濃霧,像那《冬眠》中化不去的雪景,籠罩在麥克白周圍。影片在內景的壓抑和外景空曠的孤立無援中來回切換,不厭其煩的模擬著麥克白的困境,韻味十足。


     影片的渲染對比大部份跟顏色有關。灰色是影片的主色調,濃霧、渾濁的天空,黑衣、黑暗的內室,受影響的不光是麥克白,出鏡的很多人都是一副灰頭霉臉的揍性。顏色的同質化起引導強化的作用,大部份用在了外景上,主打冷色。但在室內,卻更強調顏色的反差。室內的麥克白處在暗黑之中,卻在多數時候被蠟燭暗黃的暖色包圍,冷與暖的交織矛盾般共存著,形成了一種昏昏欲睡又錯亂清醒的無眠狀態,那正是麥克白的狀態,正如麥克白弒君後所說:自此,我殺死了睡眠。這種顏色反差還集中出現在了落幕的決鬥中,預言中的大火燒到了鄧錫南森林,也燒盡了籠罩全程的冷峻,它像徵著麥克白的毀滅,也像徵著被善良背叛了的麥克白式懦弱的毀滅。




   我覺得還存在一種比較露骨的對比——表情(如果是牽強附會,就當我啥也沒說)。麥克白和她夫人的表情很豐富,在喜怒哀樂痛病燥之間來回切,而與兩人處在同一景別中的很多角色神色清一色面癱,像一棵棵冷杉,這種靜止和動態的對比,很有可能是為了讓這兩人顯得更加喜怒哀樂痛病燥哦,你們再好好想想。





表演方面還是更喜歡法鯊吧,歌迪亞演得也跟他很搭。法鯊真的是好萊塢罕見的演員,他的表演幾乎能為每一部參演的影片加不少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