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宇の航

2016-01-31 20:05:18

哈利波特的魔幻苦旅


  一
  從一個常識的角度去理解「英倫」,大概就是所謂的英國倫敦范,既然「有范兒」我想總不能簡單就是的倫敦建築,或者就是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穿戴,是有點精神意義的所指。改革開放這三十年,世界審美也趨進大同,英國的某種價值元素,一個撲面而來就是紳士風度。
  其實在紳士風度的內在精神上,中國傳統文化從來不缺乏,只是因為近代史的浩劫與變遷,讓我們的拋棄傳統文化太多。紳士風度也不是一層不變,魯迅先生寫「孔乙己」必須穿著大褂,英國紳士其實早起是一種權利象徵,不特指人格修養,為什麼男人要幫女人領包,其核心在於,女人從屬於男人,所以男人要保護她們,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沒有回歸前的香港,有錢有勢的總想著方法被女王封一個什麼太平紳士,有經濟基礎才能打得起高爾夫球、玩得起狩獵,也是為什麼中國大陸這些年總是變味的培養貴族精神,結果培養出都是浮誇子弟。
  現在的紳士解讀拋棄那些浮華的載體,更多的表達在待人接物、言談舉止的禮貌上。這一點英國紳士和中國君子,也沒有特別的差別,只不過中國的君子賦予許多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任務,最後成功者少,都去悠然的採菊花。
  二
  從平民的角度看外國電影,大概只能區分人種的差別,日本電影和英美電影肯定不一樣,只有特別發燒友才能細緻的區分英劇與美劇。
  電影裡的英倫元素能席捲全球的,恐怕《007系列》要比《福爾摩斯》更暢銷,《福爾摩斯》的電影不成系列,他的懸置設置更多的流行在紙質傳媒上,最近的電影夏洛克,只能是電視劇的周邊衍生品,如果沒有看過電視劇,那麼對於電影的理解,只能丈二的和尚,摸不不到頭腦。
  而我要談的《哈利波特》,哈利波特所在的時代背景,應該是維多利亞的時代。那個時候英國剛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摧毀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海盜起步,戰爭開路,終於成就「日不落帝國」。
  我沒有完整的看過小說,只能根據電影粗略的構架去了解裡面魔幻世界。小說里交代了鄧布利多教授出生在1881年,竟然與魯迅先生同齡,按照這個時間去推算,電影裡鄧布利多教授,怎麼看也有八九十歲了,一代宗師的范,猶如張三丰。但從這個時間點哈利波特應該是一個80後,可是電影裡展現的城市佈景,總不似當下這個數字時代。
  三
  對於九零後算看是看著《哈利波特》這個電影長大的,我卻是看著「哈利波特」這個孩子長大的。昔日的帶著眼鏡的小孩子,到現在的英國小青年,我見證了他的成長。可以說哈利波特成全了他,也束縛了他,就好像六小齡童與孫悟空一樣。我不算是資深的哈迷,第一部電影播放的時候我在高中,沒有時間去看,到了大學一度以為自己已經成熟,脫離了低級的情趣。給小孩子看的魔幻電影,我一直保持的距離,但哈里特別的話題在耳邊一直沒有斷過,他就像一個生命樹,不斷在話題中成長,慢慢成為一種童話文學裡的情懷元素。
  第一部算是簡單的交代魔幻世界在什麼地方,給觀眾簡單的培養一種魔幻里世界觀。裡面魔杖和某種巫術,也不都是憑空而來的。騎著掃把能上天,這些巫術與魔法,來源人的宗教信仰。中國的神話傳說也一樣,為何都得衍生某些不可思議的魔法特長,也是因為原始社會人類的世界觀有侷限的,風是怎麼來的,太陽是怎麼來,最後生命的長短,還有快樂的追求。巫師就一批原始社會的哲學家,人家就要解釋世界。
  《哈利波特》僅僅是借鑑了魔法元素,卻沒有引用宗教,如果你看了幾部電影你會發現這裡是沒有上帝的,這裡體驗的一種樸素的價值觀。伏地魔也好,格林德沃也罷,為了體現矛盾衝突,正邪價值的對立。在第二部里了,有了懸疑色彩,哈利波特化身為偵探,裡面的反派原本不是現實裡的人,是書裡的人,看來書也能控制人的思維邏輯,在某種程度已經有了成人的視角,第二部除了揭示了友情,關愛,還有人的獨立思考,還有對自由的渴望,那個可愛的小精靈,重新的活獲得了自由。
  這裡最用趣味還是魔法學校,學校里總感覺像個千人晚會,裡面的學生不是不為考試而考試,鼓勵學生依照個性發展,校服也典雅大方,根據學生年齡和程度,開設相應課程,也沒有特別的年齡區分,而且還舉辦各類活動。在《鳳凰社》里還演繹了一場職場大戰,最終告訴我們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去飛向自由!
  後面的幾部,依舊上演各種獵奇,冒險,在懸疑和矛盾中算是自圓其說,但是故事的沒有突出特別價值元素,能感嘆就是不同凡響魔法少年的成長史。伏地魔是夢魘中無法醒來的人,格林德沃是現實中無法自發的人。
  四
  《哈利波特》問世十多年,留給當下的意義已經不僅僅侷限於文學與影視的本身,用魔幻的世界來構建的社會思考,以哈利波特的成長,尋找自我的價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