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唐人街探案 Detective Chinatown

唐人街探案/唐人街·探案/DetectiveChinatown

6.6 / 3,454人    136分鐘

導演: 陳思誠
編劇: 陳思誠 程佳客
演員: 王寶強 劉昊然 陳赫 佟麗婭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文禾斗

2016-02-01 03:33:14

一陰一陽之謂道


以下對話本含隱私內容,已經技術處理。

(M=馬巴喬,D=鄧熊貓)

Part 1

M:《唐人街探案》你看了吧?我剛看完,陳思誠這個人有點拐,對心理學、認知學挺懂的。不是說劇情,是劇情背後的東西。他開頭來個《易經》的「一陰一陽謂之道」,我以為是裝X。最後五分鐘是一剎那的高潮,男孩說出來善惡有別時,才知道了,他媽的,陳思成這人動了。

D:是的,最後的結局是一個大反轉。

M:王寶強、小偵探和小女孩,是人的三種認知。最後詭異一笑的小女孩,她是「後果」,她贏了,整集的「真相」到頭來,都是建構,「後果高於真相」。但女孩最後說了一句:「有些人生下來就是惡,有些人是善」;男孩偵探說:「總有人要做善」,雖然永遠泯滅不了二元。

D:實際上最後的結果是小姑娘贏了。

M:法律追求的是公正的「真相」,而「真相」由於人的有限理性和時間的用不可逆,可能永遠無法找到,到頭來,「後果」好才是好。這是兩種法律認知。結案了,就可以了,只能結案了。公正呢?永無公正,但也要找。哈特和波茲納都沒錯。

D:是的,而通篇最聰明的那位神探,最後承認了自己的失敗。

M:其實,他並沒有承認失敗。贏與輸是相對,超越二元,就無所謂輸贏,輸與贏共生演化。做事的人,要嘛做王寶強,要嘛做小女孩,要嘛做男孩偵探,而上帝視角的人,一個都不想選,所以上帝視角的人不能做事,只能冷眼旁觀。

D:神探想當警察,是因為他想做一次完美的犯罪,這是一個大功利認知,其實雖然他窮盡了一切,最終找到了小姑娘的幕後角色,但是最終實際上是小姑娘完成了那個大功利的完美犯罪,所以,其實他輸了。他看得出來,但是他做不出來,因此在這個大功利的實際實施上,他承認自己輸了。

M:根本不是這!什麼大功利,神探是羅爾斯,你把他解釋成海薩尼也可以。但是,我能說,你是理工科思維嗎?

D:可以說神探站在一個超然的位置看這一切,但是他在功利的事實上,實際上是輸了。並且當他發現這個功利背後的事即時,這個事實其實在客觀上將其認知擊毀了—這個最後完美犯罪的事實,其實是他並不願意面對的結果。

M:他是偏沉沒成本推理的。卡尼曼說的兩種人,一個是王寶強,一個是神探。我給你解讀下「完美的犯罪」是什麼意思:上帝視角的人間實現。「完美」是「上帝」,或你說的「超然」。犯罪是人,人有原罪,人發一切都是犯罪,是貪嗔痴嘛。

D:你和我這裡不在一個頻道上。

M:因為你的頻道低。

D:你是要指出王寶強、神探、小姑娘是三個認知主導下的操作者。我是想說,實際上神探本身的認知衝突,讓他在實際操作中實際上輸了。因為神探和小姑娘有共同的一個認知—完美犯罪的大功利—只是兩個人一個實施了它,一個站在相反的角度探測了他,而探測的那個人在犯罪的結果上看是輸了。

M:其實不是三體,而是二元加一元。神探是「神」,小女孩是「魔」,王寶強是「人」。或者這樣說吧,神探是堂吉訶德,王寶強是桑丘,小女孩是他們的對手。你怎麼還在輸贏上較勁呢?

D:其實以我本人看,神探真正的對手是其「自己」。小姑娘成為了那個「自己」。

M:也可以這樣引申。

D:小姑娘完成了神探想完成的東西。而神探想完成後再超越,其實反而沒有超越自己,因此神探其實在這裡是輸了。也就是說「道」和「魔」至少同高,而代表「道」的神探,最終選擇了對「魔」的共生。而他本人就是「道」和「魔」的共同體,只是在他的認知結構中,他可能想讓兩者共生打架後,讓「道」稍微高一點,但是最終他沒有達成這個結果。

M:這個解釋,差評。根本不是誰的選擇,而是本來如此。懂沒?不能用理性選擇解釋共生演化,這是基本常識。本來如此就是本來如此,並非「選擇」,輸贏也是表達,而非本體。還要說多明白?

D:是的,本來如此共生,所以神探一開始說自己進入警校的目的是完成一次完美犯罪的時候,他就輸了—這本身就代表著他是一個同時兼顧神探的「道」和小姑娘的「魔」的共同體。他本來就在進行這個遊戲,也就是他本來就是兩個小人在打架的狀態。

M:再提輸贏我都想打你。

D:在最後他和小姑娘的對決,只是把他自己兩個屬性放在了兩個人的身上進行罷了。最終的結果,我個人認為雖然看似平手,也就是他的大功利和大公正之間的妥協,其實他本來是輸了。因為他本人一開始就想做一個事情—一個人設局—,再一個人破解—因為他根本就是兩個人的認知,並且希望公正認知這一邊更高一點而已。而且這個輸是必然的,因為本身他兩種認知是完全平行,而不是一個把另一個壓制。


Part 2

D:多說兩句話,我在神探身上看到了:1、柯南裡面小柯第一次見到基德的時候,基德說了一句話—怪盜是天才的魔術師,而偵探只是跟在後面的挑刺的批評家而已。這裡神探做了這個批評家,而不是魔術師,而他本人是想做了魔術師後再做一個超越的批評家的;2、很多人能在神探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因為他們就是那樣讓魔術師和批評家進行打架的人。

M:這些人是有時聰明、有時極傻、身有怪技、自我放逐的孩子。

D:所以說他們需要等一個人的出現,這個人可以讓自己放下自己的聰明,也就是自負的理性,也同時放下自我放逐的狀態。

M:言說容易,行動艱難。這個人只能是他們自己,等誰都沒用。

D:不好說,神探等到了小女孩就是的。神探絕對不敢再小女孩身邊說聰明。

M:問題是他們不是神探,現實中也沒有小女孩。但有的是王寶強。

D:神探遇不到小女孩,絕對不能是神探,因為他的糾結讓他不能激發出其魔術師或者批評家的任何一面。他們這些人和沒有遇到小女孩的神探是一種人—無偏旁觀者。

M:佟麗婭很漂亮,但陳思誠和她纏綿的時間並不多。為什麼?因為陳思誠大部份時間都在寫劇本,他想玩更大的世界。

註釋:
二:
    知識表達:有與無、因與果、前與後、陰與陽、神與獸、佛與魔、男與女、好與壞、善與惡、生與死、知與行、知識與實踐、內聖與外王、天堂與地獄、肉體與靈魂、物質與精神、個體與社會、感性與理性、情境與邏輯等。

    段子比喻:「城邦之外,非神即獸」(亞里士多德)——人就是一二元的糾結,肉體和動物一樣,是有形的,輪迴的,生死的;精神卻能理解神靈,是無形的,可以永恆的,超越生死的,也即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也」。《聖經》中也說了,人吃了智慧果,因此獲得通往神的精神(大愛啊、無私啊、道德啊),但上帝守住了生命樹,人沒有吃生命果,因此在肉體上無法比肩神, 而墮落為獸(小我啊、自私啊、慾望啊)。人的本性二元——肉體與靈魂,引申出人性需求二元——物質和精神——,再引申出人之認知的空間二元——肉體性的自我體驗性讓人感知有「我」,精神的向外擴散性讓人知道有「你」,進而形成個體性與他者性的二分,個體與他者進而組成社會。而且,空間二元在認知上亦等同於時間二元(「你、我」認知的空間二元在時間上必有「先、後」),因此、人、人類社會、人類社會歷史得以形成。可以說,人性就是神性與獸性在身心二維中的配比關係,人類實踐就是神人和庸人的交互關係,人類知識是對此實踐關係的解釋或改造。這一切,都可用二元邏輯展現。

       文學作品中也有很多類似段子。如《唐吉可德》中神人唐吉可德和僕人桑丘之間的張力,孫悟空與豬八戒的張力,剛上映電影《唐人街探案》中小神探與王寶強之間的張力,等。

認知原理:一階認知——感性、情境、直覺等。

二階認知——理性、邏輯、推理等。

生理基礎:大腦慢系統(「上腦」)、大腦快系統(「下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