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醉鄉民謠--Inside Llewyn Davis

醉乡民谣/知音梦里行(港)/关于勒维恩戴维斯

7.4 / 163,260人    104分鐘

導演: 伊森柯恩 喬柯恩
編劇: 喬柯恩 伊森柯恩
演員: 奧斯卡伊薩克 凱莉墨里根 賈斯汀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TheGZMovieGuy

2016-02-04 22:45:37

嚴肅回顧#1:《醉鄉民謠》 --- 科恩兄弟的民謠,平凡人的奧德賽


前言

這個回顧系列的第一部電影很難選。

這必須是一部經典的電影,雖然「經典」通常需要時間的沉澱,但我不想一上來就追溯到1950年代;這必須是一部特別的電影,然而太小眾又會很容易失去它的聲音;這必須是一部特別打動我的電影,但更重要的是它能打動更多不同的人的內心。

我後來把選擇範圍縮小到我們正在經歷的後2000年代。儘管只有15年的跨度,我腦海里依然留下了很多不同影片的深刻印象。這裡面有大衛·林奇《穆赫蘭道》的夢幻,索菲亞·科波拉《迷失東京》的細膩,凱薩琳·畢格羅《拆彈部隊》的人性,保羅·托馬斯·安德森《血色將至》的黑暗,查理·考夫曼《紐約提喻法》的野心,泰倫斯·馬力克《生命之樹》的宏偉,和許多其他無法用我簡陋的語言比擬的偉大電影。

最後我選擇了科恩兄弟的《醉鄉民謠》。對於科恩兄弟而言,這部電影很反常,卻又打滿了他們的烙印。我選擇它,不僅僅是因為那夢境般的攝影,以及那張值得珍藏的原聲專輯。我選擇它,是在於它難能可貴的可重看性。我依然清晰記得第一次觀看這部電影是在芝加哥國際電影節,它是電影節的閉幕影片,飾演主角的奧斯卡·艾薩克也在場,播放完畢後他還跟觀眾互動,解答各種問題。之後的兩年里,我大概重複觀看了七八遍,每一遍都會有不同的解讀。這不是因為它有錯綜複雜的謎題留給觀眾解決,而是因為隨著心情和生活處境的不同,我在電影中看到的東西總是不盡相同。對我來說,這也是偉大電影的一大標誌。

《醉鄉民謠》在2016年1月19日被選入了美國的標準收藏(Criterion Collection)。在寫這一篇回顧之前,我籍此又重新看了兩遍,依然感覺意猶未盡。要稱《醉鄉民謠》偉大雖為時尚早,但在我心目中它毫無疑問是2010年代以來最好的作品之一。畢竟能入選標準收藏的影片,都是「重要的經典與當代電影」。

如果你看過,我希望你能與我一起回顧這一部憂傷卻不乏幽默,簡單而不失深度的電影,並告訴我你對這部電影的想法。如果你沒看過,那我必須恭喜你,因為你將會欣賞到一部難得的佳作呢。

---------------------------------------------------------------------------------------------------------------------------------------------------

嚴肅回顧#1:《醉鄉民謠》 --- 科恩兄弟的民謠,平凡人的奧德賽


基調一直是科恩兄弟的電影中最突出的標記,他們給每一部電影建立基調時都從不含糊。這些基調可以建立在某個特定的道具上,也可以在某個角色的對白里。但無論要建立的是哪種基調,是《冰雪暴》里荒謬而讓人毛骨悚然的驚悚,還是《謀殺綠腳趾》讓人忍俊不禁的詼諧,他們總能讓觀眾們輕易地在一開始就抓住這些基調所要傳達的資訊,明白這對搭檔在接下來兩小時為我們準備的是什麼。

所以當我後來知道《Inside Llewyn Davis》這個名字被譯作《醉鄉民謠》的時候,儘管它對電影內容的描述無比貼切,儘管它既言簡意賅又意味深刻,我卻覺得它失去了科恩兄弟賦予它最直觀的意義。《走進盧維恩·戴維斯》,這最直白的翻譯,正如這部電影一樣,不帶任何浪漫色彩。但當觀眾沒有任何事先了解地走進電影院時,這個包含主角名字的題目卻佈滿了科恩兄弟留下的線索和基調,帶領著觀眾一步一步地深入劇情。作為民謠樂手的盧維恩沒少花時間給觀眾們解釋這個威爾斯裔的名字怎麼念,而電影裡也沒少給他的這個名字開玩笑。盧維恩·戴維斯,作為我們主角的名字,可以說是一個繞口的名字,而這似乎也預示著觀眾們將要陪伴他經歷一段艱難的時光。


《醉鄉民謠》故事圍繞著1960年代紐約曼哈頓格林威治村眾多民謠歌手中的其中一員,盧維恩·戴維斯來展開(由極具天賦的奧斯卡·艾薩克飾演,可以說他從此走上了巨星之路)。盧維恩靠賣唱為生,但由於合唱同伴邁克意外離世,經紀人又沒有給他的個人專輯給予充分支持,他的生活陷入了苦境。而且,盧維恩平時做事不可靠,待人也並不友善:他弄丟了朋友的貓,上了吉姆(賈斯汀·汀布萊克飾)的老婆瑾(凱瑞·穆雷根飾)還令她意外懷孕,所以他的朋友們都不太願意幫助他。在這段與盧維恩相處的有限時間裡,我們還會陪他踏上去往芝加哥的漫長旅程,只為嘗試打開成功的大門做最後一搏,不過這一趟沒有任何退路的苦旅或許已經太晚了。

電影開篇的其中一幕,盧維恩在電話裡說道:「Llewyn has the cat (貓在盧維恩這兒)」,然而另外一頭卻聽錯了以為他在說」Llewyn is the cat (盧維恩是隻貓)」。對於這隻貫穿整部電影的貓的寓意,各路評論眾說紛紜,也有人認為盧維恩的確就是這隻貓。科恩兄弟給我們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把這隻貓命名為尤利西斯。尤利西斯是希臘神話史詩奧德賽中主角的拉丁譯名,預示著這位與貓形影不離甚至被誤認為是貓的主角,將要踏上一場奧德賽般的旅程。不同的是奧德賽在經歷了整整十年的漫長征途後成功凱旋,而等待盧維恩的卻是一場註定失敗的滅亡。


科恩兄弟的電影列表里包含了幾乎所有的類型,喜劇、西部劇、驚悚劇等等。但如果要把它們分類,我們似乎能發現它們都離不開以下兩種。第一種是以巔峰作《老無所依》和處女作《血迷宮》為代表的電影。在這些電影裡面,科恩兄弟總能在穿插各種荒謬情景的同時,一邊製造精神緊繃的氣氛,一邊表達人性,有時甚至能把主題昇華到哲理層面的討論。第二種則是以《謀殺綠腳趾》為代表的電影,也就是整部電影雖然充斥著各種離奇古怪的事件,但到最後卻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他們的《閱後即焚》結尾就很好地詮釋了這個特點。

《醉鄉民謠》偏向於第二種。科恩兄弟把盧維恩表演後被揍的橋段重複地放在了電影的開頭與結尾,而之前一週所發生的事情則被放置在電影中間。一方面,它就像一首民謠,沒有特別的故事,雖然結尾與開頭相同,但結束的時候卻讓我們從歌詞中收穫了更多。另一方面,這種設置讓觀眾意識到盧維恩的生命如同首尾相接的環狀,就像一個無窮迴圈沒有出口。誠然,他後來終於醒悟過來,不再讓貓逃離公寓,明白他不可能成為巨星,但由於他性格上的不諳世事以及藝術上的不肯妥協,他終究會不斷犯著同樣的錯誤,重複著同樣的命運。盧維恩是一個可憐的人,他身邊圍繞著各種在他眼中低俗得不可理喻的表演者,他們卻一個接一個地獲得成功,這顯得尤其諷刺。但正如我們常說的,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他的不幸,大多是因為他目光短淺而又剛愎自用,所以他的才華儘管非常耀眼,卻沒辦法獲得觀眾們的同情。

科恩兄弟在電影中喜歡折磨主角並不新鮮,因為他們沉醉於描寫各種生命中的失敗者,各種窩囊廢,各種過時的人。他們筆下的主角們大多都只是受到了肉體上的折磨,但在《醉鄉民謠》中,僅僅是觀眾跟盧維恩一起的這幾天裡,他卻受盡了慘無人道的精神折磨。電影在大部份時間裡都沒有明確說明為什麼盧維恩的唱伴邁克要自殺,但這件事卻陰魂不散地在電影中被不同人提起,不斷地審問他的心靈。正當他要安排瑾去墮胎時,卻意外得知前女友偷偷地生下了他們的孩子,離開盧維恩獨自生活。他被窘迫的生活所困擾,他更被縈繞的過往所折磨。


甚至連電影中的攝影也在折磨著盧維恩。《醉鄉民謠》沒有《老無所依》里開闊的西部場景,卻有著讓人印象深刻的噩夢般的光影效果。盧維恩在酒吧裡的每一場獨奏,燈光下空氣中的塵埃都給他的表演增加了許多厚重感。但畫面中最突出的,必須是貫串電影那憂傷的色調,瘖啞的畫面飽和度就像盧維恩的生活色彩一樣被吸乾殆盡。作為電影主題的音樂當然也不甘落後,他在電影開場中唱的第一首歌,主題不必分說,正是意味深長的上吊自殺。雖然盧維恩深情的表演得到滿場歡呼,但能在這個繁雜世界中大賣的歌曲總是那些他所不屑的低俗歌曲。他不屑於這些朗朗上口的歌曲,他更不屑於能跟觀眾有所共鳴,他從不在藝術上妥協。他的這種不屑和不妥協,猶如黑色幽默一般充斥著電影,讓觀眾啼笑皆非。電影裡還有其他巧妙而幽默的瞬間,但正當我們都以為這是一部喜劇的時候,科恩兄弟卻一如既往地慢慢地反問我們,你真的能繼續笑下去嗎?

顛覆觀眾的期待,這同樣是科恩的慣用伎倆。當盧維恩為了他的職業生涯作最後一搏踏上去往芝加哥的奧德賽時,觀眾們肯定沒有意識到這將是整部電影的高潮,因為它竟然被提前到電影的中間上演。我們伴隨盧維恩穿越風雪終於到達了知名經紀人的面前,他終於得到了在萬眾矚目的舞台中表現自己的機會。但當我們聽到他唱的既不是之前在錄影棚裡唱的新奇古怪的曲目,也不是觀眾容易朗朗上口的歌謠,而是關於生死、關於不放棄藝術理念的The Death of Queen Jane(《簡皇后之死》)的時候,多少人像我一樣在心裡為之歡呼?我們跟盧維恩一起經歷太多了,我們投放了太多感情在他身上了,因此我們期待他終於要用他簡樸真摯的歌聲打動專業經紀人了,我們甚至肯定這就是他走向巨星的第一步。好萊塢的音樂電影難道不都是這樣嗎?


「I don』t see a lot of money here.(這賣不了多少錢)」經紀人直截了當地回答。這句讓觀眾們心碎的結案陳詞,盧維恩卻反常地沒做太多掙扎,甚至拒絕了加入合唱團體的邀請。電影分配給芝加哥的這一段劇情僅僅十分鐘,而我們無從得知盧維恩在咖啡廳裡做了多久思想掙扎才鼓起勇氣去見經紀人。但我們知道,在一段兩分鐘的演出後,他明白了通往巨星的大門是那麼的遙不可及。

後面發生的,似乎也沒有那麼重要了,盧維恩再次走入決策錯誤繼而被殘酷懲罰的巨大循環中。最諷刺的莫過於電影最後的演出前,瑾告訴盧維恩台下有紐約時報的樂評家,這可能是他取得名聲的大好機會,但在盧維恩完美的表演後我們看到了一個瘦弱的身影,他就是盧維恩不能理解卻將要統治流行音樂界的鮑勃·迪倫。是的,在民謠的歷史上,紐約時報沒有給盧維恩(或者他的原型大衛·范·隆克)任何掌聲,但他們卻盛讚了鮑勃·迪倫的表演。迪倫在一個月後簽約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從此走上巨星的道路。


回想起來,盧維恩在路上遇到一直揶揄他的話癆老爵士樂手(約翰·古德曼飾)和他沉默寡言的司機(加內特·赫德蘭飾),有一點《等待戈多》裡的波卓和幸運兒的意味。而《等待戈多》的主旨,正是機械的生活,以及生命無休止的循環,這似乎也是《醉鄉民謠》最想要表達的觀點。

或許並不只這樣,在我看來,《醉鄉民謠》還像是對藝術界,甚至是對我們平凡生活的評論。對於藝術家來說,通往巨星的路上必須取悅觀眾,在藝術上有所妥協。試圖取得成功的同時一意孤行堅持個人理念的藝術家在各個領域中數不勝數,盧維恩只是他們之中的一個。我們大多數人一輩子都不會聽到這些特立獨行的藝術家的名字,但《醉鄉民謠》給了我們跟盧維恩待在一起一週的機會。在電影發生的一切之後,像千千萬萬其他無名的藝術家一樣,盧維恩只會繼續他平凡的藝術生涯,繼續著他一輩子都無法被大家認識的無窮迴圈。但同樣在這一週里,我們被他的才華而震撼,為他的不幸而惋惜,為他的固執而不甘。是的,這些平凡藝術家們永遠都不會像賈斯汀·比伯一樣出名,但他們卻是真真實實的存在,甚至因為拒絕妥協而顯得更加重要。即便是我們這種平凡的人,在乏味的生活中也會有特立獨行不肯妥協的時候,我們也會為了完成我們的夢想而不顧一切踏上征途。而我們唯一希冀的,不過是在征途的最後能有一個完滿的結局。


從有趣的角度看,《醉鄉民謠》似乎是科恩兄弟對他們電影生涯的自我註釋。作為風格獨特的電影人,他們從來沒有為了得到更高的票房而犧牲自己的創作靈魂,但觀眾們卻為他們的幾乎所有作品而瘋狂。這種既得到票房支持,又讓影評們喜愛的作品,實在是寥寥無幾,科恩兄弟卻總能完成這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醉鄉民謠》就像科恩兄弟寫給其他無法像他們一樣幸運的電影人的一封情書,向這些無名者表達敬重,為這些不肯妥協的藝術家打氣。

從陰鬱的角度看,《醉鄉民謠》似乎是科恩兄弟對他們兄弟之間關係的設想。電影中最動聽的歌曲,我認為是盧維恩與他去世的唱伴邁克所合唱的Fare Thee Well(《別離》)。盧維恩雖然很有才華,但畢竟不是成為獨唱巨星的料子,他需要跟別人合作才能綻放出光芒。與邁克的合作就像是他的全部一樣,從各個方面定義著他。因此《醉鄉民謠》對科恩兄弟來說,可能是一部比想像中更私人化的電影。這或許是他們在緊張地設想著失去對方的結果,畢竟他們比電影界裡的所有人都明白跟身邊這位搭檔合作有多重要。在這個漫天風雪的紐約里,盧維恩連一件大衣都沒有。彷彿邁克就是他的大衣一樣,失去了他,盧維恩也失去了對外面這個殘酷冷峻的紐約的保護。不像科恩兄弟,他們和諧地在一起製作、編寫、導演、剪輯,為我們創造出《醉鄉民謠》這樣美麗的作品。當然,這可能也只是我一廂情願的解讀罷了。試圖去解開他們電影的所有謎題從來都不是件好事。

畢竟他們是科恩兄弟,誰知道他們在想什麼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