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拉嬤上路--Grandma

与外婆同行

6.7 / 17,006人    79分鐘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ZUK

2016-02-13 11:05:56

變性,同性,膚色,流產 — 女權主義的大雜燴


單看影片主演就可以推斷這絕對是一部值得期待的電影。因為我堅信Lily Tomlin絕對不會演爛片! 1970年的時候,美國電話電報公司願意出50萬美金請她用自己創作的一個著名喜劇角色做商業廣告,她拒絕了,因為她說有違藝術初衷;1975年的時候,時代週刊提出只要她願意公開出櫃就能上封面,她又拒絕了,因為她不想將出櫃等同於一場交易。這位76歲「高齡」的美國娛樂業近代史上的殿堂級人物曾囊括最高影視獎項無數,包括兩次東尼獎,2014年肯迪尼中心榮譽獎,和各種艾美獎,葛萊美獎(可惜沒有奧斯卡,不過鑒於奧斯卡越來越商業化,評審機制越來越令人懷疑,沒有奧斯卡對Lily來說其實也無妨)。在她2014年新年前夜與相戀相守42年的同性伴侶Jane Wagner註冊結婚以後出演這部相當之Gay的女權主義獨立電影,本身就很有趣了。

本人不才,短短79分鐘的片子我看了至少三遍才看出個所以然。第一遍看的時候沒有字幕,雖然漏掉了很多細節,但已經笑到彎腰。 Lily的喜劇表演簡直深入骨髓,即便看啞劇估計也會想笑。第二遍的時候我在網上下載了一個英文字幕,剛看開頭 我就被嚇到了,原來第一遍聽不太懂不是因為語速太快或是文化差異,原來是因為有GRE詞彙!估計除了美劇「生活大爆炸」經常拋出跟科學有關的GRE詞彙以外,沒有其他喜劇敢這麼玩了。所以說,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喜劇大眾電影。第二遍因為有了台詞,所以很多細節都搞明白了,然後才知道這是一部純粹的女權主義電影,於是刷了第三遍。

電影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裡呈現了以Grandma Elle和Granddaughter Sage為中心的一天,並支離破碎的展現了Elle的一生(我不想把Grandma這個詞翻譯成「外婆」,是因為我覺得「外婆」的稱呼本身就違背女權主義的概念。這個「外」字就是對女性角色的一種邊緣化,所以我想還是用Grandma這個詞比較合適)。這種在短時間內描繪很長時間的手法讓我想到了電影「45年」,同樣都是用小標題把電影分割成幾部份,「45年」裡面的小標題不過是「星期一」 、「星期二」、「星期三」…如此這般提示時間,像寫日記一樣平淡無奇。但是「Grandma」用到的小標題卻很有詩意,在推動故事發展的同時也很有言外之意。譬如說,第一個標題雖然是「endings」,但它其實像徵「以結束為開始」:Elle和Olivia雖然結束了一段關係,但是在結束中彼此認識更深,才使最後飃忽不定的復合合情合理。 Sage雖然要結束妊娠,但也開始讓自己與母親及Grandma三個人之間建立起更深的聯繫。 Violet曾做過義工的可以提供免費流產的女性診雖然結業,才有了後面漫長的一天。同時讓人感覺和Violet有關的一切都在Elle的生活里慢慢消逝,也包括Violet留下的車子最後徹底壞了,似乎是Elle應該開始新生活的時候了。(那台汽車其實是Lily Tomlin自己的,因為獨立電影一般沒什麼錢,所以要動用一切可用的資源。)

第二小節「ink」以紋身店為場景開始浮現出Elle以前的生活印記。這一節不得不提的是黑人角色和變性人角色。我第一眼看到那個紋身師就覺得她是變性人,後來查了維基百科才知道果然是,而且很有名。這個演員叫Laverne Cox,是第一個獲得「黃金時段艾美獎」提名的變性人,也是第一個在杜莎夫人蠟像館有等身像的變性人。黑人,同性戀,變性人在電影中是善良的,有能力的,講情義的:比如Violet是黑人(在電影開篇Elle回憶過往時看的照片裡有提示,Violet留下的車子裡的音樂也是黑人風格的);最後在女性診所里負責Sage手術的護士是黑人;唯一毫無怨言借錢給Elle的也只有這個變性人紋身師。相比之下,電影中的所有男性角色都是死板呆滯的,庸碌無為的,不負責任的:包括讓Sage懷孕又不願負責,甚至連一半流產費都不願意付的「小癟三」 ;在咖啡廳儀表堂堂卻似乎膽小如鼠的男顧客;在Sage她媽公司大堂那些犯了各種錯誤等著一個人女幫忙收拾爛攤子的男人們;還有Elle的前任丈夫Karl好像一隻雄性動物竟然有過11個老婆。不能說這些演繹在故意貶低男人,只能說這是從純粹的女性角度看到的男人(很難想像導演和編劇竟然是個男人)。

第三小節「apes」是女權主義狂飆的高潮。不過需要一些背景知識才能看明白,因為提到了幾部經典著作,包括女權主義作家賽門•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的自傳 The Prime of Life (主要講述了她和法國著名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的開放式關係),引領第二波女權主義運動的「女性的奧秘」--貝蒂•傅瑞丹(The Feminine Mystique by Betty Friedan)和「女太監」--吉曼•基爾(The Female Eunuch by Germaine Greer),以及後現代女詩人,著有The New Fuck You: Adventures in Lesbian Reading 的艾琳邁爾斯(Eileen Myles)。(這裡想解釋一下第一波和第二波女權主義運動,第一波發生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主要爭取的是婦女參政權。最近有一部叫「婦女參政論者」的電影講的就是這個階段。第二波運動起始於1960年代,爭取的主要是更廣義上的平等和自由。我記得美劇Friends裡面有一段時間Rachel是不穿Bra的,這個其實是源於女權主意運動第二浪潮的觀念,就是女性徹底的解放自由不受束縛。)Elle用大猩猩的社群來對比人類社會也很諷刺,回歸了性作為生物屬性的根本。這一節雖然是Elle感情衝突的高峰,卻不是整部電影張力的頂點,因為第四節才真正把故事引導到了崩塌的邊緣。「I always liked women. I just didn't like myself.」我覺得這是全劇最讓人揪心的一句台詞。

為了孫女奔走借錢,為了伴侶甘願負債,為了女兒可以放棄藝術,為了戀人可以忍痛割愛,也有迷茫,也有逃避,當這部電影所展現的Elle的點點滴滴匯聚到一起的時候,真的讓我覺得是男人是女人,愛男人或愛女人不過是外界給我們貼的標籤而已。真正的生活總要我們不去理會這些標籤,直面那些既柔軟又堅強的靈魂。幸好Sage她媽在第五節及時出現,並任勞任怨的扮演了「逗比」和「asshole」的角色,把故事從一個死角帶到了出口。雖然這一節是整個故事起承轉合不可缺少的一筆,但我覺得它也是整個電影最大的敗筆!因為對「流產」這個在基督教社會相當敏感和頗具爭議的話題,這一節渲染得過於強硬。一定會讓大多數影評人望而卻步,我猜這也是電影沒有獲得太多獎項提名的原因。假設,電影選擇讓Sage在一天的經歷後最終決定生下這個孩子,並且一家人消除隔閡共同面對未來,這種結局對影片來說可能會更安全,但是!!這又違背了女權主義的初衷:女性有權選擇自己的生活,也就是說想流產就流產,社會不可以批判(雖然仍舊頗受爭議,但無可否認這是女權主義的一部份。)我想無論是編劇還是演員都不想為了大眾口味或影評人的喜好而妥協吧。

尾聲「dragonfly」,又回到了Grandma的愛情故事線。
You bite my wings, Attack me midflight,
Evolution's knife Pressed to my throat.
雖然是一條副線,但我覺得這條愛情線索是整個故事的精髓。這句由Olivia她媽深情款款吟出的兩句詩剛好襯託了Elle和Olivia的感情現狀。蜻蜓的翅膀有如詩人的神經靈動而敏感,當被愛情捕獲時,便是要折翼也心甘情願了罷。。。

總之,這是我看過的最好的一部女性題材電影,結構緊湊平衡,節奏舒緩有序,故事起承轉合,台詞幽默精彩,簡直是在用作舞台劇的精神作一部電影。我想如果不是因為這些,如此有原則有個性的Lily Tomlin也不會願意接拍的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