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45年--45 Years

45周年/缘来他不够爱我(港)/45年(台)

7.1 / 26,448人    95分鐘

導演: 安德魯海格
原著: 大衛康斯坦丁
編劇: 安德魯海格
演員: 夏綠蒂蘭普琳 湯姆‧寇特內 潔拉汀詹姆斯 朵莉威爾絲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2016-02-17 20:18:55

我為什麼會認同一個精神出軌的男性?


原載公號」文慧園路三號「

在小說原著中,夫妻二人的實際年紀要比電影中大一些,90歲左右,年輕時代在二戰時期。導演在電影中把他們變得年輕了一點,70歲左右,把年輕時代放在了60年代。以此帶來的對二人時代背景、階級代表和文化背景的指涉在影片文本中發生的意義變化使得影片的立場更為微妙。

稿子寫完後和caesarphoenīx師兄探討了一下,覺得45週年這個片子更好了,在寫稿的時候我也沒有考慮到更多時代和階級背景指向的問題,找時間要重看一下。至於這方面的分析,我對歷史和文化背景並沒有那麼了解,期待懂的人來寫一寫吧。

--------------我是原文分割線-------------------------

豆瓣有個小組叫前任去死團,惡意滿滿。但有時候真的是前任死了也沒用,比如在今年提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拿下了柏林最佳男主女主,還提名了金熊的影片《45週年》里,前任的影子也還是陰魂不散。

但是《45週年》裡的男主人公在結婚紀念日前想前任還真的沒有什麼問題,這並不意味著感情脆弱,婚姻虛妄,真愛搖擺。

於生理,他並未出軌;於道德,他只是在回望自己的過去與年輕。

在忠貞不渝幾乎已經成為現代社會對古舊的過去的一種欺騙性的回望時候,想念前任也應當變成一件合理化的事。人與人的相互影響固定在一段既定的時間框線里,死亡是離開的一種極端狀態,更多時候是分手。當二人關係中的A方離開時,B方關於這段關係的成長就被封閉起來,而作為妻子的C方,是無法參與這段成長的。

很多人說《45週年》是個中產階級的家庭情節劇,講家庭危機。我並不這麼覺得,中產階級家庭情節劇太多了,《45週年》遠算不上,它甚至都沒有在探討婚姻危機。

它不過是以中產階級家庭為背景,但並沒有情節劇的大衝突,它也完全沒有在講丈夫傑夫到底是愛前任還是愛妻子的問題,它說的,只是時間的殘忍和不可逆性。人在無限延長的時間線中,終歸還是會衰老,會要往前走的。

這正是《45週年》的合理點與觸動點。
 
45週年的婚姻紀念日到來之際,丈夫傑夫突然收到消息,自己50年前因為登山而去世的前女友的屍體被找到,冰封在冰層中的容顏始終如一,然而自己已經老去。於是傑夫陷入了對過去的懷溯當中,而妻子凱特則陷入了自我價值危機和自我身份的搖擺之中,時時刻刻懷疑自己45年婚姻生活的虛妄。在影片後半段,她對丈夫爆發,吼出了自己一直是前任的影子的話,將全片一直引導的溫情與和解瞬間瓦解。而這種瓦解,其實在凱特躲在樓梯間裡看傑夫給前女友拍的照片的時候就註定了。

看照片這個橋段是全片最為動人的場景,自從前女友死後,傑夫便不再拍照,照片記錄了前女友年輕時候的容貌,同樣也記錄了前女友與傑夫的愛情狀態,也以一種木乃伊情結保存起了前女友。那是被攝影機凝固的時間,同樣也與冰封的容顏未改的屍體形成對照。在這個凝固的時間之外,夫妻倆的時間,以及電影時間都是向前流淌,走向衰老的;反而是凝固的,死亡的,木乃伊般永久保存的圖像與屍體,成為了更有力量的情感象徵。而那個昏暗、只有投影儀亮著的忽明忽暗的閣樓就像是一個小型的電影放映間,凱特看照片的過程也是一個看電影的過程。

我相信導演在這裡,一定對電影和巴贊做了一個小小致敬。
 

影片用兩個人物的三種狀態來展現了這種搖搖欲墜的關係,傑夫的沉默不語,凱特在準備紀念日宴會和焦慮的兩種狀態間遊走。整體的時間線在漸漸逼近45週年的節點,而兩個人的危機狀態,卻被電影時間切分為7天的章節,讓45週年與7天形成微妙的對照,這種對照的結構之間,也正好再次吻合了時間流逝的主題。

夫妻兩人在後來的聊天時提到,在50年前,兩人還未相識的時候,就在傑夫失去前女友的同時,凱特的母親也去世了。兩個人在同樣的時間裡都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卻在45年的時間裡都沒有對對方提起過。這亦讓兩人的隔閡成為必然——缺席對方人生中的重大傷痛,沒能共同經歷最重要的成長。

這種缺席在時間的線性流逝中變得無可挽回,但比起缺席和無可挽回,更為悲哀的反倒是,時間總是向前線性流逝的,人不可能在時間的長河中凝滯不動,他們總會向前走,也總會遇上一個人。而傑夫其實也沒有那麼愛前女友,他回顧的更並不是愛情或者人物,他不過是在衰老的當下回顧著年輕時候的一個節點,他在這7天裡暫時躲在一個凝固的時間點中,凝固意味著不變,而變化與未知才是時間帶給現實生活的魅力,同時也是時間帶給現實生活的殘忍。

 所以,在這個以女性視角講述的精神出軌的故事裡,我反而更加認同男性感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