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賭城風雲3--From Vegas to Macau III

澳门风云3/赌城风云III(港)/TheManFromMacau3

2 / 2,959人    USA:113分鐘

導演: 劉偉強
演員: 周潤發 劉德華 張家輝 劉嘉玲 張學友 李宇春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灰狼

2016-02-18 07:07:32

香港賭片的漫威宇宙


在1989年《賭神》的結尾,高進嚼著巧克力對面癱臉的龍五講「你一直這麼嚴肅,今天能不能笑一個給我看」。

龍五強顏歡笑,竟然比哭還難看。

這就是王晶,搞了很多賭術的奇技淫巧,也搞了很多吳宇森式的槍戰,但他最中意的是影片中的歡樂精神。高進失憶後的情節,幾乎是盡情嬉鬧,依靠各種不登大雅之堂的平民笑話,硬生生地造出了最理想的效果。倘若不考慮偏見,這部電影中的場面調度、剪輯和音樂使用都有太多的出彩之處,只是淹沒在一種歡樂氣氛中而消融無痕。

從任何意義上說,《賭神》都是王晶最好的電影,它在開啟香港電影一個獨樹一幟的類型時,也預見了之後同類作品的風起雲湧。倘若我們把香港賭片劃分為神的時代、英雄時代和人類時代,那麼唯一的神自然是高進,英雄是他的兩位弟子小刀和星仔,至於之後的千王之王、賭霸、雀聖之類,都泯然眾人。

香港賭片就是這麼開啟了自己的漫威宇宙,憑藉一種關係網製造了江湖,在之後的江湖裡,每個英雄獨當一面,但電影似乎越來越不好看。

上述問題也是好萊塢的困境,在單打獨鬥漸漸無效之後,他們推出了復仇者聯盟,在復仇者聯盟之後,每個單獨的動作系列也都是復仇者聯盟。

說白了,這是個Teamwork的世界。

國產電影是不是跟得上好萊塢的商業步伐呢?確實有,那就是《澳門風雲》!

用最強的港片Ip召喚最強大的卡司,賭神回歸,連帶他的弟子賭俠和賭俠朋友化骨龍(此處變成了小馬),老朋友龍五。《澳門風雲3》作為完結篇,試圖將牌推到最大,若非向華強和周星馳結怨,賭聖出現在本片之中也不足為奇。

劉偉強和王晶雖然是蹣跚學步,玩的也不高明,但從本質上來說,這就是香港賭片的漫威宇宙。

漫威宇宙其實也不怎麼高明,說白了就是靠牌硬,好萊塢搞這一手,和中國人搞春晚沒有什麼區別,任何一台晚會搶奪收視率,比的不是節目用心程度,而是誰家咖多牌硬。

但是把如此多明星湊在一起,共同玩一個遊戲,能平均他們的戲份,讓粉絲們各自買帳,這是個市場的學問。

《澳門風雲3》也不高明,但是看到賭神、刀仔、小馬、包租婆、only you,港片遺老們會買帳。

劉鎮偉當年在王家衛入不敷出的時候臨危救命,玩了一個實驗,他讓香港最牛逼的一群演員擠眉弄眼、裝瘋賣傻,竟然玩成了經典。日後人們回看《東成西就》時候不禁感嘆,這麼大牌的明星,個個都這麼賤。

的確,《澳門風雲3》中的人物不但很賤兮兮的,還玩了金庸武俠的cosplay,張無忌、神鵰俠侶、滅絕師太、張三丰。看起來下三濫一樣,但金庸武俠和香港賭片的結構骨子裡沒啥不同,師承和江湖,變著法兒換的反派,斜刺裡殺出來的遠房親戚和莫名的幫手,統統都是這一套。相反是怎麼把這麼多人湊一塊,武俠小說里是「英雄大會」,電影裡就是復仇聯盟,反正都是疊羅漢。

《澳門風雲》中的老梗經過各自穿越,織造了港片的情境,它在各種摺扇式的敘事中反覆穿梭,時而是《監獄風雲》,時而是《英雄本色》,周潤發自己的角色都激情穿越,不單拉著二胡領著獄友高唱《友誼之光》,還不忘秀一下自己的經典台詞:我最恨別人用槍指著我的頭。

同樣是一個似曾相識的夾克讓劉德華穿越回《賭神》中那個經典馬仔,王晶懂得怎樣平衡粉絲的興趣,於是劉德華不止穿越回神鵰大俠,還領著一幫機械複製人唱起《獨自去偷歡》,外加張家輝贈送的兩句《忘情水》。

龍五蒼老卻依然面癱如故的臉上流逝著《賭神》誕生之後二十七年的時間,此刻他又有了自己的兒子——他親生兒子扮演的龍十五。

至於羅家英的角色,不管是only you 還是達文西,他的發明都沒有什麼進展,因為王晶已經用上了變形金剛。賭桌的部份,王晶重回《賭神》開篇的模式:麻將、搖骰子和樸克,中間耍老千的手段雖然不高明,卻依然沒過時。

就像元秋和盧海鵬出場時候的《打雀英雄轉》到哪都是牌桌神曲,曲子前奏一起就可以把觀眾帶進情境,何況元秋本身就是賭片老面孔,此外她還是「包租婆」,影片裡為之植入了《功夫》中的經典旋律。

賭神和他的徒子徒孫們,就如中華摺扇的扇面一樣,組接起港片的混沌宇宙。如果你看過《八星報喜》里打桌球的段落,你就知道張學友和周潤發的比賽仍然是有典故的。

按照英文名God of Gamblers來看,《賭神》的第二部是《賭俠》,第三部是《上海灘賭聖》。這是江湖的序列,而隨後的《賭神2》和《賭神3:少年賭神》則是自傳序列。

大一統的江湖,是前者,共時性的切麵,才是漫威式的宇宙,它甚至不排斥關公戰秦瓊。站在市場上說,這沒有什麼不道義。

觀眾是這麼一類奇怪的動物,明明你撓她陰蒂她就覺得爽,但她偏偏不承認,硬說沒到G點。

但就我來看,按中國電影目前的品質,G點就是個幻想,是個烏托邦,你根本就找不到。

所以王晶沒什麼不道德,相反是坦坦蕩蕩,梗雖老卻很硬,爛也爛得過火癲狂,這是標準的賀歲片,他的商業嗅覺沒怎麼衰退。

反倒是《三打白骨精》這樣的影片,打著什麼普渡眾生的幌子,骨子裡竟然是唐僧對白骨精慾望,道貌岸然的背後,拿鞏俐這個年紀的女星搞色情消費。

網路有很多水軍,也有組團打分的結黨者,但是這些評價,都不保真。前者是把黑的描成白的,後者是把裝逼當作了技能。生活和命運之中,人們搞不清電影的標準,也不知如何理解現象。

我認識很多港片遺老,他們不少人沒有學術視野,也不做理論批評,但我很欣賞的一點是,他們真正把「感興趣」當作自己對電影的承諾,做一個浪漫主義的港片迷,不需要那麼多前提和假設。

《澳門風雲3》是該系列的完結篇,也是華語電影的一個大流通的現象,它和漫威電影一樣走的是大排場的浮誇路線,但是我們不能用理智去解釋它,就像賀歲是一種情境,而我們所需要做的要嘛是無條件進入這樣的情境,要嘛就乾脆拒絕,眼不見,心不煩豈不更好?

[影咖]獨家供稿,請勿轉載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