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臥虎藏龍2:青冥寶劍--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II: The

卧虎藏龙:青冥宝剑/卧虎藏龙2:青冥宝剑/卧虎藏龙Ⅱ青冥宝剑

6.1 / 14,824人    96分鐘 | China:103分鐘

導演: 袁和平
編劇: John Fusco
原著: 王度廬
演員: 甄子丹 楊紫瓊 岑勇康 傑森史考特李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馬慶雲

2016-02-20 01:28:24

《臥虎藏龍2》:儼然是想弄許晴而不成的馮小剛


《臥虎藏龍2》:儼然是想弄許晴而不成的馮小剛

文/馬慶雲

看完電影《臥虎藏龍2》之後,總覺得是缺點兒什麼,而且是非常致命的東西。想來想去,我便想起了電影《老炮兒》裡邊的一個橋段。馮小剛想弄許晴,把許晴掰過來之後,自己的氣卸掉了,結果弄不成。《臥虎藏龍2》的問題,正是在於這口氣卸掉了,或者更激烈一點說,根本沒有養成這口氣。

中國古代文論《文心雕龍》裡邊,對文章「氣」的問題有詳實的論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讀一下。電影藝術,算是舶來的藝術形式,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生態中沒有,所以,很多時候不能強加入氣的概念去做批評。但是,武俠電影不同。這一類型的電影,本身便是脫胎於中國的武俠小說,而武俠小說,是中國文化流轉出來的一種藝術形式,它從出現之初,便帶著氣的本心。

一部武俠小說優秀與否,非常關鍵的問題,便是它的氣脈是否通暢。氣脈的問題,並非西方文藝理論所能涉獵到的範疇,所以在英語文藝批評中,基本無見。在西方文論中,喜歡把中國古文論中的氣類似為「風格」一詞。比如說,怎麼遣詞造句啊,怎麼調動語法啊,怎麼做橋段編排啊,等等。這些方法論,把一個看似摸不透的東西拆散了打亂了然後找規律。西方文論和西方電影批評學的特點,便是如此。

中國傳統文論,則不求打亂拆散,而求一個整體一統下的氣質。對於武俠電影這個更有中國文化骨血的電影類型,引入氣脈的批評方式,或恐更能直接洞見一些真相。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之所以讓很多深諳中國文化的老者們稱道,很大程度上,是他對氣脈的把握很到位,不能說有多少醍醐灌頂,但可以說,氣脈不散不亂,一氣呵成,保持了氣脈特徵上的穩定性,不會一會兒像這個,一會兒又像那個。

李安的《臥虎藏龍》,武打流暢飄逸,人物內斂俠義,外表灑脫,內心糾結。這種風格一固化,就成其一統了。所以大家會覺得,還不錯。電影如此,小說亦然。很多武俠小說家,都喜歡在豪情萬丈的時候寫東西。比如古龍吧,每次都是快酩酊大醉了,才動筆。其實,就是保持那種氣脈的通順。

反觀袁和平導演的《臥虎藏龍2》,氣脈上就混亂很多。雖然這部電影也是脫胎於王度廬的原著小說,但在拍攝手法和故事的講述手法上,都值得商榷。當然,更多的,我覺得還是劇本自身的問題,少量的是袁和平的動作指導用力過猛。

不妨先說少量的問題。袁和平導演從前作中因襲來了武打設計上的流暢飄逸,在很多對打中,都有體現。冰湖打鬥,算是一例。但他沒有堅持住這種飄逸的氣脈。到了甄子丹與大反派的寶塔決戰,就是硬碰硬的套路化打鬥了。這種武術指導上的氣脈,算是散了。

最重要的,自然是劇本的問題。雖然有王度廬的原著小說在那,但畢竟小說離劇本還有很遠,需要編劇操刀斧正。有小說底稿,不過是有了木頭,高桌子低板凳,才是劇本。在一個兩派人馬爭搶青冥寶劍的底稿面前,編劇要做的斧頭刨子的工作,還有很多。

劇本的氣,是全散的。尤其是甄子丹野樹林招幫手一段,幾個幫手的出場,強裝出豪情特徵來,幾句看似提氣的台詞(被該片剪輯出現了兩次的四人分別願意參與),實際上沒有生氣,只有死氣,特別程式化,根本達不到大片劇本的要求。

若論江湖氣,則出現的所有人物都形散神散,影片又沒有一個統一的講故事的風格,前作中的「外表灑脫,內心糾結」也被所有主演(除楊紫瓊之外)表演的跑偏了路子。尤其是甄子丹的問題,最為嚴重。因為劇本台詞程式化,不成風格,也因為甄子丹硬朗風格太過於明顯,甄子丹怎麼演都像甄子丹,不像為《臥虎藏龍2》訂製的人物。與此相對的,周潤發的綿軟,更能捏出需要的武俠人物來。

整部電影的氣,擰不住,導演的問題、編劇的問題、演員的問題,各方面的原因很多。《臥虎藏龍2》呈現出來的,是一部較為一般的武俠電影。乃至於電影最後對江湖道義的說教台詞,就更顯示出電影本身的不自信來了。影片之道,在演於戲,不在說教於詞。中國武俠電影,若能在整部電影的氣脈統一上做足文章,或可出幾部不錯的影片。

 

更多交流,歡迎添加筆者微信公眾號:馬慶雲【xuezhemaqingyu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