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美茂
2016-02-21 22:58:35
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
我覺得電影是在討論人和生活的關係問題。生活包括了三個方面,人分別要和他人、世界以及他自己相處。主人公的態度已經在片名中就挑明了,是「憤怒」。開始是面對不公的世界、糟糕的生活,一腔怒火,被壓抑束縛,反抗卻總是失敗,只是平添怒氣;中間頹喪消極;最後又回歸「憤怒」,並一直保持到劇終,這時的「憤怒」已經變換了意義,這是大起大落後平穩的生命力,不卑不亢,是頭破血流後坦然接受「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定要去撞的南牆」,保持著一種積極理智的活力。終於,主人公拉莫塔與他人、世界、自己都平和相處了,這不是妥協,而是完成了三重意義上的和解。
我將簡單從拉莫塔的兩條行動序列,即他的事業線和感情線,來詮釋這個主題。
首先是拉莫塔的事業線。影片裡多次出現拳擊比賽的場面,開始沒多久就是第一場。拉莫塔出手狂放,打敗了對手,但是裁判卻把勝利判給了對手。因為對手有黑手黨勢力庇護。不公的結果引來拳擊場的騷亂,也直接點燃了拉莫塔的怒火。拉莫塔有過人的能力和遠大的理想,他出拳堅定,他嫌自己拳頭和女人一樣小,這限制了他無法參加重量級比賽。這樣一個烈性子的人,和外界發生衝撞時一定是不妥協不退讓的。於是又有了後面幾場比賽,他總是和世界冠軍失之交臂,這不是他打的不好,而是比賽黑幕。拉莫塔不願巴結黑手黨,於是只能當炮灰了。這其實也反映了上世紀40年代美國的社會狀況。
後來他終於暫時妥協了,他聽從黑手黨的命令,故意輸掉了一場比賽,讓對手勝利,使賭自己贏的人把錢都輸了。而他被打的很慘,可是即便如此他仍然不能在尊嚴上讓步,類似海明威那種硬漢氣質,你可以消滅一個人,但你永遠無法打敗他。拉莫塔好像學會了點生存法則,開始和這個世界好好相處,不反叛了,但他還是守住了最後一點自己。之後的比賽他不出意外地衛冕,實現了他世界冠軍的理想。在衛冕的比賽中,他選擇了一種打的很慘烈的方式,好像在懲罰自己。在社會表面上,他是順應了勢力潮流,問題看似解決了,可是他自己的內心矛盾更加激烈,他看不起這樣的自己。終於實現了長久以來的夢想,可是他潛意識裡發現自己一點也不榮耀不快樂。這時的憤怒,是無法悅納自我,自己和自己打仗,才最艱難。
之後他開始走下坡路,直到退出拳擊界。這和他性格中固有的缺陷弱點分不開,他的暴躁貪婪猜忌是致命的。他開了一家酒吧,縱情享樂,因為招待14歲少女,以有傷風化罪逮捕入獄。昔日的拳擊冠軍,被警員反扣著雙臂押送進鐵牢,像一頭困獸。他站在僅有的一束光里,用頭撞牆,向牆出拳,越來越快,越來越用力,嘴裡重複著「笨蛋」和「為什麼」,撕心裂肺。這讓我想起一句話:「世界就像一堵牆,我們就像一隻貓,我必需要在這個牆上留下我的抓痕,在此之前,我才不會把爪子對向自己。」前面那個頹喪墮落的拉莫塔看似「把爪子對向自己」,其實心裡還埋藏著強烈的個人意志。這一刻,用這種激烈的動作外化出來,越充滿力量就越無可奈何,用肉身撞擊鋼筋水泥,一個人想改變世界,按自己的意志實現理想。拉莫塔很快就感知到了這種絕望,他哭了起來,自言自語為何要這樣做,說自己不是畜生,不是壞人。人物情緒到了最低,這個場面完成的很好,人物內在的悲劇性增強了戲劇張力。
出獄後他在小酒館給人打工,類似插科打諢的脫口秀主持吧,他的工作更比不上從前。但他內心卻發生了變化,這時的沒落沒有一種暴戾的憤怒,多了平和放鬆。
單說他的事業發展是不完整的,再結合人物的感情線。側重的是親情和愛情。在愛情中很低級的憤怒,就是他輸了第一場比賽之後,和第一任妻子為了牛排發生激烈爭吵。人物的情緒都要有一個出口,在外面被束縛了,就把負面情緒發洩在親近的人身上。可這行為本質上接近消極抵抗,本身就是一種壓迫,人們只是又被生活多壓抑了一層。
他後來和第二任妻子在一起,因為要比賽而壓抑性慾,其實也像徵了人對社會物質的追求要付出代價,承受壓抑,喪失自由。
在第二段婚姻中,有一場戲是拉莫塔夫婦和拉莫塔弟弟喬伊在賓館訂餐,弟弟給嫂子選好了食物,可拉莫塔卻十分暴躁地讓妻子自己選,對她大吼為什麼要聽別人的。這可以結合拉莫塔被逼和黑手黨合作,進而衛冕。他感到自己被這個世界挾持了,沒有自由意志和自主選擇,看到妻子便想到了自己的處境。這個憤怒看似是對妻子和弟弟的,實則是對自己,可以事業線上衛冕的憤怒呼應起來。
最後是拉莫塔和喬伊和好的戲,在情節上這裡就打點了,故事可以結束了。當拉莫塔學會和自己相處之後,他就可以開始接納外界和他人了。這裡人物關係終於回歸原點,但已經不是最初的自己了,憤怒也不是從前的憤怒了。這就引入了主題上的高潮,拉莫塔在化妝間對著鏡子自言自語,講著過去的事,然後對著鏡子打拳,拳頭衝撞著空氣,可是讓我感受到一種噴薄的生命力。我想,這是另一種理解上的「憤怒」吧。坦然卻有力,平和卻激昂。
影片的深刻之處是,展現了在堅硬的生活表層下,個人衝動反叛但力量有限,在經歷了許多失敗,近乎打破重塑之後,自由意志、熱情激昂以更坦然成熟的方式保存了下來。
拉莫塔很好地表現了似乎只有違背現在的生活,才真正懂得了生活。「生活就是一個婊子、一個戲子、一個你能想到的一切,你所有的比喻就往裡面扔吧,你總是對的。因為生活太強大了,最強者總是懂得跟你反駁,甚至任你修飾,然後悄悄地把鍋蓋蓋住。」
最後成長後的憤怒落點很好,這憤怒告訴我們一件事:「生活它不是深淵,它是你走過的平原和你想要登山的高山,它就像我們睡過的每一張床,你從來不會陷下去,也許它不屬於我們,但它一定屬於你,你覺得往下,是因為引力,它絕不會把你拖下深淵,它只想讓你伏在地上,聽聽它的聲音,當你休息好了,聽夠了,你隨時可以站起來。」
這就是電影開場時拉莫塔說的「讓我這隻公牛,有個可以發威的舞台吧,雖然我可以打鬥,我寧願吟詠,那才是娛樂」,這也是電影結尾時拉莫塔說的「上場吧,冠軍」。結構上首尾呼應,也是主題的高潮點。
我不覺得這電影講了一個loser,我也不認為那種「憤怒」可以消解掉,拉莫塔說:「我記得每一場拳賽,每一記勾拳,每一次的纏抱,一個人能擺脫有氣無力最糟之法,如同你們所知,我的生命有活力,我寧願聽到歡呼聲,當我念莎士比亞時,我寧願聽到歡呼聲。」
電影最後節選了《聖經》的一段話。把這個看做一個隱喻的意象,拉莫塔此前種種波瀾起伏已經過去,生活的真相可能永遠不會被人們知道,就像不知名的罪犯。過去混亂的日子像進入黑暗的漫長旅程,苦難失敗之後回歸平和,如今生命意志具有平穩的活力,性格中致命的缺陷弱點並不會消失,但既不激烈地較勁,也不混沌地墮落,眼前出現光明,拉莫塔的生活其實才剛剛開始。
「公牛」永遠「憤怒」著,人真正地活著,而非行屍走肉,妥協與和解的區別就在於有沒有那種生而為人的「憤怒」,那份恰到好處、自由理智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