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間諜橋 Bridge of Spies

间谍之桥/间谍桥(台)/换谍者(港)

7.6 / 327,548人    142分鐘

導演: 史蒂芬史匹柏
編劇: 馬特沙曼 伊森柯恩
演員: 馬克勞倫斯 Domenick Lombardozzi Victor Verhaeghe Mark Fichera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馬澤爾法克爾

2016-02-28 07:48:20

有人在砌牆,有人在搭橋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去年是特工電影大爆發的一年,但這部取材於真實故事的《間諜之橋》顯然跟其他砰砰砰嘿嘿嘿哈哈哈的商業娛樂特工片不是一種風格。看海報就知道,史匹柏又出來賣美國主旋律雞湯了。不過他老人家畢竟手藝有保證,烹製出來的雞湯大部份味道不會太差,所以多幹這一碗也無妨。

之前看海報,特別擔心湯姆漢克斯要演的會是個臥底敵營、備受煎熬、心情抑鬱的苦逼間諜,沒想到電影中主角的身份設定壓根兒就不是特工,而是給特工跑腿的律師。所以到主角亮相不久並接下了為蘇聯特工辯護的委託時,我開始懷疑,或許光憑片名就把這電影歸為特工電影是自己望文生義了。接下來的故事都主要圍繞著法庭審判展開,這讓我再次猜測本片會不會是像導演的上部電影《林肯》一樣,主要通過大量唇槍舌劍的室內戲來彰顯作為立國之本的法律精神。到本片演到三分之一左右的地方,確實是大體上按照我猜的那樣進行,主角堅持要按照法律的原則,盡一個辯護人對委託人的義務,而其他人,包括法官、CIA探員,還有社會民眾,都先入為主在心中判了蘇聯特工死刑,認為庭審只是走個過場。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湯姆漢克斯與法官討論案情碰了一鼻子灰之後,晚上出來又被CIA探員叫去喝茶,接著兩人有了一番關於「規矩」的探討。湯姆漢克斯扮演的律師表示,就是因為有規矩在,你一個德國裔,我一個愛爾蘭裔,才能共同作為美國人合理合法地生活在這裡。他們討論的規矩當然跟《老炮兒》裡的江湖規矩不同,指的應該是對憲法的尊重與服從。規矩保障的不一定是正義,而是一種可持續性。規矩的意義在於,它每被引用一次,它所守護的那個實體的生命力就增強一分,而不是相反。

本以為會是電影重要組成部份的法庭戲很快就結束了,雖然敗訴,但是爭取到了委託人免於坐電椅,而愛鑽牛角尖的主角因為深感之前審判流程的草率,一意孤行要上訴,結果招來社會民眾的強烈不滿,還使家人也受到威脅。到這裡他就已經夠倒霉了,但是更倒霉的還在後面等著他,而且跟接下來的事情相比,前面的遭遇簡直不值一提,因為他要去柏林了,而眾所周知,許多東德人正在那裡忙著搬磚,為的是一項重要的建築工程。主角之前在與法官討價還價時表示留下蘇聯特工一命,將來萬一己方有特工落入敵手,還可以進行交換,結果一語成讖。政府覺得既然這人業務水平這麼高、說話這麼準,那就派他去談判好了。主角從故事開始到現在,始終堅持著正確的信念,沒做錯一件事、沒說錯一句話,結果卻陷入了越來越深重的麻煩之中。不過,也就是這種命格才能當主角。

接下來的故事是幾近於孤立無援的主角潛入一個充滿敵意的環境去執行秘密任務,變得有點像是當年擊敗《林肯》奪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Argo F[嗶]k Yourself》了(好像是叫這個片名吧)。這一部份本職工作不是特工的主角在很大程度上卻開始發揮起特工的作用了,所以致此本片甩開了標題黨的帽子,又重新回歸了特工的類型。這一段拍得特別張弛有度,因為導演也清楚,一味逼迫主角,讓觀眾隨著他一起精神崩潰並沒有什麼好處,所以在這一段里融合了更多元素。本文開頭提到,去年火爆大螢幕的其他特工電影都充滿著砰砰砰嘿嘿嘿哈哈哈的場景,本片雖然總體上跟它們不是一路,但細節上該有的娛樂元素也不少,砰砰砰和哈哈哈都有,只是少了嘿嘿嘿。東柏林的那個接錯電話的最高檢察官以及他那個英語很好的小秘書都是出來實力賣萌的。不過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蘇聯特工那三個演技浮誇的冒牌親戚,被他們團團圍住的湯姆漢克斯當時的表情好像是在說「你們是毛子請來的逗逼嗎?」

這部電影讓人覺得很舒服的一點是導演使用了一些含蓄得恰到好處的展現手法,比如美國飛行員屈服那一段,審訊者說只要招供就可以去睡覺,下一個鏡頭是關燈,不需要很蠢地拍出飛行員交代的過程,觀眾就都明白怎麼回事了。也有些藝術片導演會矯枉過正,為了避免過於直白地交代劇情,乾脆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把電影拍得過份晦澀了,忽略了自己腦中的一些背景知識觀眾其實是不具備的。這種對觀眾要求嚴苛的導演,很有點霸道總裁讓人坐上來自己動的感覺,實在太不考慮用戶感受了。

上一段提到的那種含蓄的展現,常常是通過對比來實現的,而這種對比又往往是為了高級黑,比如影片最後回到自己國家看到小孩子[嗶]牆讓主角聯想起在柏林目睹企圖翻越柏林圍牆的人遭到射殺的驚魂一夜;兩國對敵國間諜的審判,乍一看是美國法庭秩序混亂,民眾素質低下,而蘇聯秩序井然,並且給出的判決似乎也是後者更公道,其實卻暗含了「至少我們這邊的人還能說不」這樣的意思;最後兩國探員在交換後的待遇對比也很明顯,並且這兩種待遇之前蘇聯特工就預言過:得到擁抱或者直接被塞進汽車;實際上,設置兩國探員本身更是一種全方位的對比,要體現的就是——雖然你們蘇聯的特工比我們國家的不知高到哪裡去,但是個人再厲害,制度差也沒用,我們大美利堅就算出了一兩個廢柴,但笑到最後的一定是我們,就是這麼自信。不過我其實還是覺得,得饒人處且饒人,美國都已經在冷戰中把對手耗死了,現在還不忘了隔三差五地黑一發對面鞭一鞭屍,實在有點不厚道。而且,僅就本片中幾個主要人物的現實原型的結局來看,似乎還真體現不出多少大美利堅的優越性來。最後美國那個飛行員年紀輕輕的就死掉了,倒是蘇聯那個特工與家人度過了幸福的一生,而且歷史上進行交換時他也不是直接被塞到車裡,而是獲得了同志的熱情擁抱,所以橋上那一段,史匹柏是有點為黑而黑了。

影片最後,導演也彷彿有點「我他媽實在編不下去了」的感覺,乾脆加了字幕交代了這幾位主要人物以後的故事。有人可能會覺得兩國間諜人生結局那種鮮明的對比會不會有點自我打臉的味道?其實我想導演要表達的是,那兩位間諜以及那個美國學生能展開接下來的人生故事,都是主角詹姆斯多諾萬努力的結果。不直接評價制度的好壞,而是落實到具體的人身上,這才是美式主旋律電影好看的關鍵。

總體來說,這就是部讓人看得舒服的主旋律電影,沒什麼太大的驚喜,但觀看的過程絕對是一種享受。它也入圍了今年奧斯卡的最佳影片,不過似乎得獎呼聲不是特別高,我本人還是希望它能有好運。不為別的,就因為它給人的那種舒服的感覺,或者說的再直接一點,因為它具備了相當程度的娛樂性。最近幾年來,奧斯卡的評委似乎經常是在刻意迴避電影的娛樂功能,越發往曲高和寡的方向發展。我還是懷念九十年代的那些奧斯卡獲獎電影,像是《阿甘正傳》《鐵達尼號》等,那時候評委喜歡的電影也是大多數觀眾喜歡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