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驚爆焦點 Spotlight

聚焦/焦点追击(港)/惊爆焦点(台)

8.1 / 504,297人    128分鐘

導演: 湯瑪士麥卡錫
編劇: 喬許辛格 湯瑪士麥卡錫
演員: 米高基頓 馬克魯法洛 瑞秋麥亞當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以沫

2016-03-02 19:18:44

《聚焦》:正義贏不了勝利,專業才能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2月29日,憑藉在電影《荒野獵人》的出色表現,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結束了22年的陪跑生涯,抱得小金人,朋友圈一片沸騰,那架勢就感覺小李子都是他們隔壁鄰居一樣的。《荒野獵人》是好,萊昂納多在影片裡表現出的求生意志以及為這個影片所做出的犧牲也值得稱道。但要論及此次奧斯卡獲獎影片裡,個人最欣賞的還是《聚焦》,此片最終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兩個重量級獎項。
    一直對傳記文學以及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存在某著特殊的喜好,可能跟自己的職業特性有關,更何況這部影片的主角是一群新聞記者。影片的開場場景,就讓人感到十分親切,波士頓環球報的一位老編輯離職,大家插科打諢歡笑送別,隨後,馬蒂•巴倫(列維•施瑞博爾飾)接替了環球報的總編輯一職,與原編輯團隊第一次會面,要求大家介紹自己的情況以及目前正在做的選題,這些場景都在我的現實生活中真實發生過,連辦公桌的凌亂程度都如出一轍。
     新來的主編馬蒂•巴倫看起來有點木訥,又有點不近人情。大家匯報的選題似乎沒有一個入他的法眼,他指派羅賓森和他的團隊,緊跟一樁被雪藏已久的案件,一個天主教牧師性騷擾教區裡的孩子。最開始團隊以為這只是個小任務,但很快他們就發現,其背後還隱藏一系列事件,涉及了上百名受害者,而教會已經私下賠償了受害者,並派人掩蓋了這些罪行。隨著調查的越發深入,他們發現這一陰謀的更多證據,不僅僅是神職人員,就在波士頓以外,甚至全世界,都在上演著這種暴行。羅賓森和他的團隊遭遇到了當地官員們的掣肘。教會內的,教會外的勢力都在向他們施壓,想讓他們放棄這個案件。
     看起來是個十分標準的美式電影,追求光明,不畏強權,最終正義戰勝邪惡,英雄在千呼萬喚中走出來,Happy ending!但所幸的是,湯姆•麥卡錫總算沒有這樣拍,影片最難得的是敘事節奏的掌控和冷靜克制的筆調,沒有懲惡揚善、苦大仇深情緒的肆意宣洩,沒有驚險的場面,沒有刻意通過音樂烘托緊張氣氛,沒有煽情的片段,有的都是一針一線的問詢、探訪、查閱、思考、討論、求證,最後連成一幅觸目驚心的畫面。就像一篇紮實深入的新聞稿,沒有花拳繡腿,有的只是真實的力量。
      影片裡有幾個細節值得關注,一個是「聚焦」小組的願意花費數個月尋找一個選題,然後用一整年的時間進行採訪調查。這個事放到今天看來真的是天方夜譚。不說那些高產的營銷號和自媒體了,就拿我這個一直紮根傳統媒體的人來說,所供職的媒體基本每個月的寫稿量基本都在一萬五到兩萬字左右,一半以上的選題都是指定的,要想深入的做一個選題基本是不可能。這也是我看到「聚焦」小組能這麼長跟蹤一個選題感到熱血沸騰的原因,因為想起了自己曾經的夢。
     「聚焦」小組除了外圍採訪,還需要查閱舊報刊的資料,其中很大一部份是就是自己所在的《波士頓環球報》的歷史報導。也就是說,這家報刊的前記者們的採訪報導將給今天的記者以事實支撐。《波士頓環球報》創刊於1872年,已經有144年的歷史。我當時就在想,我們以後能留給後面的媒體從業者什麼樣的報導,什麼樣的數據,什麼樣的新聞史實?多少是真?多少是假?不敢往下想了。
     還有個細節,最終的報導要複印之前,主編一直敦促邁克要採訪到事件的另一方——主教方代表的意見。邁克最後告訴主編,說主教方對於提問沒有什麼想知道的。主編告訴邁克將這句話補充到稿件後交付複印。看似無關緊要的一個細節,卻是關乎新聞操守和倫理。新聞從業者需要遵守新聞報導的客觀公正中立原則,給予事件雙方公平發言的機會,這當然需要理智和客觀,不允許內心的道德判斷跳出來影響職場上的表現。與此類似的一個情節是,邁克急於將手中掌握的證據通過新聞報導公佈,老練的馬丁•伯恩卻一直說再等等,因為不想這個事件再以「個案」定名而不了了之,他要觸痛的是這整個體制。值得注意的是,天主教是波士頓第一大教,在當地政壇的影響非常之大,並且經常會對各類機構施以壓力。美國的甘迺迪家族就是波士頓最有名的天主教政治家族。波士頓之所以發生大規模教士性侵兒童事件,與當地執法部門在天主教的壓力下從輕處罰瞞而不報及有很大的關係。
     為什麼《波士頓環球報》的報導比其他媒體關於天主教會性醜聞的報導更有意義?電影《聚焦》的導演湯姆•麥卡錫說:「全美國到處都有零零碎碎的這類報導,但是《波士頓環球報》的報導,把這些零碎的報導連接起來了,如同把這個事件的屋頂給炸飛了。」 2003年,「聚焦」報導小組因為天主教性侵兒童醜聞的系列報導,獲得了當年的普利茲新聞獎。頒獎辭寫道:「為了肯定無畏的精神,令人震撼的無畏……這份努力戳破了醜聞,引發波士頓、美國國內以及國際關注,促使羅馬天主教會發生改變。」
       這樣的傳播效果當然與馬丁•伯恩當初的冷靜、克制的決斷,以及他的專業態度分不開。
      但遺憾的是,《聚焦》電影的出現並不能改變《波士頓環球報》的命運。1993年被《紐約時報》集團收購。那也是報業黃金時代的尾聲。同一時期,全球資訊網、雅虎開始被人們熟識,政府在開始著力修建資訊高速公路。2013年它被虧損中的《紐約時報》集團以7000萬美元賣給了波士頓紅襪隊的老闆。
     其它報紙也好不到哪裡去,作為全美最大的報紙之一的《紐約時報》在2014年9月聲稱,其平均工作日發行量少於65萬,而就在一年前,它還聲稱發行量有186萬份。
      而在我們國內,多家傳統紙面媒體關閉的關閉,停刊的停刊,還有知名報刊撤銷了深度調查部門,前不久有人以《撤銷深度調查部門,是歷史的倒退》為文,大加批判。
     歷史才不管對錯,它只管轟隆向前。只是,不管是影片中真實的「聚焦」調查團隊,還是《聚焦》電影團隊,他們身上的匠人精神卻是每個時代都需要的。因為,能夠幫助「聚焦」團隊贏得最終勝利的絕不僅僅是正義,更是在實現正義路上的這種極致專注、苛求完美的專業態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