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依戀,在生命最後八天--Chicken With Plums

梅子鸡之味/依恋在生命最后八天(台)/依恋在生命最后天(港)

7.1 / 8,066人    France:93分鐘

導演: 文森帕蘭德 瑪嘉莎塔碧
演員: 伊莎貝拉羅塞里尼 瑪麗亞德梅黛洛 馬修亞瑪希 賈梅德布茲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瞧天r

2016-03-04 19:42:53

那裡曾有人,那裡曾無人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再沒有任何小提琴可以讓他感受到演奏的愉悅,納瑟·阿里決定自殺」,一個平靜得讓人感到安全嗓音從畫外向我們講述著這位小提琴家的一生。
    開場時我們並不知道他是誰,直到阿里自殺的第六天,講述者,也就是死神,終於露面了。他的臉上塗滿黑色顏料,極盡做出一副令人絕望樣子,但還是遮不住眼珠和一口白牙帶來的滑稽感。講述者的形象也是影片整體風格的象徵:無論是整體上昏暗的色調,還是故事的結構方式,即納瑟·阿里絕食自殺的八天,似乎都沒有讓我們覺得太過悲傷壓抑,反而是極富形式感的閃回片段,如美國情景喜劇、漫畫、舞台劇,及與之配合的種種元素,營造出了貫穿全片的超現實感,讓我們不是被情緒所圍剿,而是試圖讀解納瑟·阿里這個人。
    當他跪在床邊,拿出白布包裹著的摔破的小提琴,哭泣的眼中似乎不止有悲傷,也有恐懼、震驚和無奈,緊接著他便面無表情的關上房門,決定自殺。他有幾分確定要這樣做?又僅是因為他再也無法感到演出的愉悅嗎?
    影片結構上的對稱,使片段式的敘事逐漸得以補充、完整,直至在抒情的提琴聲映襯下的結尾做出了最後解讀。
    開場中,一個近景展現了在偶遇曾經的愛人伊蓮娜後納瑟·阿里臉上掩不住的渴望,在聽到她說對自己完全沒印象後,鏡頭並沒有給向伊蓮娜的面部表情,而是直接切到男主角在室內落寞地拉起提琴的畫面。而伊蓮娜在開場中只有一閃而過的蒼老面容,和不帶感情的回答,在阿里前半部份的回憶中也沒有出現過。反而是為了試拉新買的小提琴時,影片用了一系列儀式感極強的的鏡頭交代阿裡的準備工作,從起床、理髮、穿新西裝、送走累贅似的小兒子,到抽菸、俯視並輕拿起提琴,讓我們順勢認為音樂是對他最重要的事。影片前半段,與納瑟·阿里本人相關的明亮色調僅出現在舉行葬禮的雪地中,自己對女性胸部張開懷抱的床上,以及銀髮白服的導師身上。而對妻子來說,玩耍的孩子們和阿里母親家的院子都是明亮的,而吃著自己做的梅子雞的阿里更是泛著熠熠銀光,足見丈夫是她一切美好的源點。因而相應的,可以說,令納瑟·阿里覺得美好的只有死去後的葬禮、雲雨時的歡愉、音樂上的指引和肯定。以及,總是出現在明快暖色調中的微笑的伊蓮娜。
    第二天夜晚性感女子的腿部鏡頭,與伊蓮娜的小腿和鞋子形成了工整的對照,可見他享受雲雨歡愉之時,想到的也只有伊蓮娜。而其實阿裡的所有美好,甚至包括在音樂中獲得的,都與這份愛情相關。結尾段落,極致抒情的琴聲下的一組對比鏡頭,詩一般地展現了伊蓮娜如何存在於他的每一個音符、每一個和弦中,解釋了為何導師說,當失去的懷戀的愛情融入琴聲時他才成為了一個偉大的小提琴家。同時,它也向我們解答了為何這個自始至終同樣愛他的女人,會在開場時如此漠然。伊蓮娜的孫子,有著同開場時阿裡的兒子一樣的作用,都是作為現實生活的牽制而存在。無論是鏡頭中幾乎重疊在伊蓮娜腿部後方的孫子的雙腿,還是畫外的一句「奶奶,我們走吧」,都讓她在業已定型的生活面前無法再次承認自己的愛,只能同被迫分開時一樣靠在牆上哭泣。
    所以這其實是一個愛情故事嗎?是失落的愛情使他再無靈感,也再不知生活為何嗎?或許是的。不過,許多值得玩味的細節也暗示著更多的誘因。
    片中一個無法忽視的道具,就是煙。阿里自殺的每一天中,都有他抽菸的鏡頭。他深愛的母親和女兒也都煙不離手。母親墳墓上的那一朵雲,有人開玩笑的說,是她所有吸過的煙。而阿里是相信那個瘋子的,他相信這是母親的靈魂。煙,同樣象徵著他的靈魂之氣、靈魂之音,吸菸的時候他是自己認知中的出色的小提琴家,而拒絕賣琴人的鴉片時他只是個有些慌亂無主的、警惕的普通人;煙的飄渺,也正指向了導師口中的「氣」,是他對音樂的領悟和靈感;煙,也串起了母親、阿里和女兒,彷彿不抽菸的其他家人對阿里來說,都處在另一個世界,與他彼此不可理解。
    但他真的能避開那個庸常的現實世界嗎?阿里看到莉莉在木偶劇院外打槍時,便堅信他和女兒十分神似。而單純可愛的兒子拿起手槍玩時,阿里卻阻止了他。可以說,他在女兒身上投射著自己理想中的樣子,莉莉也正像徵著他才華橫溢又極度憂鬱的那一面,象徵著假如,他沒有一直陷在這段無味婚姻中的另一種可能。而天真可愛的西呂斯,被阿里認為是和自己完全相反,他是平庸的,是不溶於他的鮮亮的色彩,是令人尷尬的噪聲,是將他拉回瑣碎現實生活的小累贅。但兒子卻會像阿里為母親祈禱一樣,為自己的父親禱告。不可迴避的相似,以及擺脫不掉的責任,略顯諷刺地,如同兒子以「吉米·納瑟」命名自己的後代一樣滑稽又可憐兮兮地,纏繞著這位小提琴家。
    不止於此,影片以「梅子雞之味」為名,而梅子雞僅是他對毫不在意的妻子顯出過一點點笑意的理由。納瑟·阿里為進他房間的女兒拉開了窗簾,為來勸慰他的弟弟亮了燈,而就算妻子在身邊,他仍然處在一片黑暗中,對她說著「永遠不會原諒她」、「從來沒有愛過她」。妻子是在他心裡最不理解自己,甚至毫不在乎她是否理解自己的人。無論他多在意自己死後留給別人的樣子,甚至為此否決了多種死法,然而,象徵著無味的婚姻和日常瑣碎的梅子雞,就這樣,從一個對他而言微不足道,乃至偏頗的視角標識著這位偉大的小提琴家。
    愛情存在過,觸動靈魂的音樂存在過,足見這世上曾有過納瑟·阿里。而旁人,能透過吉米·納瑟、梅子雞,或是煙霧繚繞中看到他,看到他本來的樣子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