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驚爆焦點 Spotlight

聚焦/焦点追击(港)/惊爆焦点(台)

8.1 / 504,297人    128分鐘

導演: 湯瑪士麥卡錫
編劇: 喬許辛格 湯瑪士麥卡錫
演員: 米高基頓 馬克魯法洛 瑞秋麥亞當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horsefaCe

2016-03-05 23:38:34

道德的較量


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落下了帷幕,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憑藉《荒野獵人》中的演出,如願以償獲得影帝桂冠。小李子執念數載,終獻雞湯的表現,『讓世界失去了一個把玩多年的梗』,一時成為熱門話題。在國內,由於迪卡普里奧成名較早,擁躉眾多,愈加使得關注度頗為高企。而最終捧得最佳影片(以及最佳原創劇本)的《聚焦》反倒顯得黯淡了許多。

一部由事實改編的學院派作品,故事的主人公是傳統紙媒記者們……這聽上去好像有點老派的感覺,但是這並不妨礙它成為我心目中一部好看的電影。

宗教和倫理

有人的努力讓世界『失去』一個梗,也有人努力地挖掘只為世人『找回』一些被隱藏住的罪惡。前者是個樂呵樂呵的玩笑,後者卻是個殘酷非常的故事。

後者就是《聚焦》所呈現的一場關於道德的較量。

《聚焦》的背景是在世紀更迭時期美國東海岸的波士頓——這是我最近觀看的影片中第二部由發生在波士頓的犯罪事實所改編的故事。之前一部是強尼·德普主演的《黑色彌撒》,講述了七十年代波士頓黑幫的事情:幫派火拼,警匪勾結……許多類似的黑幫片中都能見到的套路。

《聚焦》比《黑色彌撒》更深刻並且觸及社會某處麻筋的原因,不僅是因為所發生的年代更接近今天,更是在於《聚焦》涉及了人類社會倫理道德的層面,何況掀起黑幕之後,違背倫理,猥褻性侵兒童的撒旦竟赫然是整個天主教會。

一直以來,正統宗教即是人類社會舉起倫理綱常大旗的號召者與衛道士,在構建自身合理性的同時將自身塑造成為信眾們的精神導師。天主教在基督教世界中所處的本是相對傳統、保守的位置。美國東海岸的波士頓,由於歷史上接納了大量愛爾蘭裔為主的歐洲移民(《黑色彌撒》中德普的Winter Hill就是愛爾蘭人幫派,《聚焦》中也有提到愛爾蘭裔法官判教會敗訴令人吃驚的細節),天主教徒眾多,因而在教會的縱容下,受害波及之廣,體系淪陷之深,令人咋舌。

大批的神父涉事猥褻性侵兒童的罪惡,對於或多或少由信仰所支撐的社會而言,無異於倫理之城的自我淪陷。無論怎麼衡量,這都將是掀起巨浪的重磅炸彈,而揭發醜聞全貌的人們,無疑是對教會的精神權力系統當頭下了一記棒喝。

無冕之王

本片的片名『聚焦』,同時也是故事中新聞團隊的名稱。這是我看的第二部麥可·基頓主演的影片(上一部是去年奧斯卡最佳影片《鳥人》),也是最近看的第二部由馬克·魯弗洛主演的電影(上一步是《再次出發》)。很巧的是,這二位在以上三部電影中飾演的都是各自職業中的偏執工作狂。

他倆所共同出演的《聚焦》內,這份偏執屬於新聞記者行業。

在許多美國電影中,我們能在主題鮮明的題材影片裡——也或許是我自己選擇題材觀看的喜好導致的——看到職業化程度很高的警察、特工、軍人、醫生、律師、商人、科學家、政府文員,講述記者故事的並不多見。《聚焦》展示了這一行里傳統大型紙媒記者職業化的若乾麵貌。

圍繞『聚焦』小組的新聞工作,影片敘事非常緊湊,同時清晰而有條理,因而即便是在觀看這樣一個頗有些紀實型的故事,也會被隨著一步步挖掘而抖落出來的更強烈戲劇衝突所吸引。

在面對如此一出Big Story,以及從中不斷被掀開的道德淪喪,『聚焦』團隊成員也流露了作為普通人和普通記者所下意識的想搶大新聞、關心自己家庭,怒不可遏等等心理——這也正是故事真實性的理想體現,而在個人情感基礎上輔以職業的采寫編,對所涉工作內容的執著挖掘、展現,才得以將事實的荒誕、醜陋、罪惡展示在光照之下,並最終引起全社會的共鳴,推動事態發生轉變。

私以為馬克·魯弗洛是片中表現力最強的演員,快節奏語速、說完話撇嘴和拎上挎包就走的習慣都彰顯了這位名叫麥可·雷澤恩迪斯的記者所擁有的一份偏執。

而最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細節,則出自於布萊恩·達西·詹姆斯所飾演的記者馬特·卡羅爾。他在調查過程中愕然發現自己所住社區內就存在一名有犯罪嫌疑的神父,深夜時分匆匆穿過街道,小跑到那家治療中心門口並驚訝地望著它。回到家,他急忙在冰箱上給自家孩子留下警告,要他們遠離那家機構。在經歷長時間的工作,最終『聚焦』的深度報導付梓後,卡羅爾在清晨的第一時間將一疊報紙扔在社區治療中心門口,好像長出了一口氣一樣,揚長而去。

瑞秋·麥克亞當斯也有不錯的出演,我沒有進行著墨僅僅是因為某人一再渲染她為我的『女神』。不過我確實挺喜歡麥克亞當斯的。:-P

如何看待傳統

宗教,總是最容易令人聯想到傳統的事物。拘泥保守,不知革新,是尤其像我們這樣沒有信仰的人為宗教貼上的標籤。在黑暗的中世紀,宗教勢力的存在確實立下了諸多阻礙人類進步的路障;然而在現代社會,宗教淡出政治生活後,其中關於倫理道德的樸素思想又在社會建設上貢獻良多。天主教會作為廣大信徒精神世界的倫理衛道士,卻在二十世紀末的美國這樣一個民主化、法制化的國家裡,在教會體系的體制性腐朽中大範圍深尺度地犯下難赦的罪惡,實在很難讓人不去反思宗教這樣一種傳統事物在現代社會應當以怎樣的方式去存在。

再看看『聚焦』所依附的《波士頓環球報》,及其所代表的紙媒,在今天也大可稱其為『傳統媒體』了。距離《聚焦》講述的故事過去快二十年了,網際網路衝擊之下,傳統媒體安身立命的領地越來越狹窄,被取而代之的可能性每年都在大量提及。也許再過一段時日,我們真的就不需要一份報紙,可是誰又能忘卻白紙黑字印刷了一整版對開版面的深度專題報導這樣一種傳統事物曾經給我們帶來的深度理解和思考呢?又有哪一種方式能比馬特·卡羅爾將剛從印刷機上下線的報紙扔在壞神父所在的社區治療中心門口更解氣呢?

所以傳統並不能定義善惡,就像新生事物一樣。善惡取決於人類如何利用它們,以及產生了如何一個影響和效果。傳統不值得人們盲目地去擁護它,就像它不需要人們盲目地去摒棄它一樣。

奧斯卡金像獎也是如此。這樣一個極度專制化和學院派的傳統的獎項近來幾年已飽受詬病,但是關注電影的人每年依舊會有所期待,畢竟奧斯卡也為許多像《聚焦》這樣的好電影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能量場

奧斯卡能將這個年度的最佳影片大獎頒給《聚焦》,大概也有因為《聚焦》提供了一個美式民主法治主旋律正能量的因素。但這部片子也確實觸及了天主教會這個世界性權威勢力的關節,好萊塢在這一點上顯示了自身左派的一面。

我本人是傳媒系新聞學出生,但平時往往對週遭的新聞環境嗤之以鼻。今天既寫了這篇文章,不免有做一次美分的嫌疑。但是看完《聚焦》那一會兒,還真有些為記者『無冕之王』的頭銜自豪。哎,我又自我加戲了——我可真從沒做過新聞行業。

除了新聞媒體,影片中也不乏倖存者、律師、社會學者等等在強大反面勢力下依舊堅持抗爭,這是在為這個社會註腳,也是在構建一個符合影片主旨的能量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