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驚爆焦點 Spotlight

聚焦/焦点追击(港)/惊爆焦点(台)

8.1 / 504,297人    128分鐘

導演: 湯瑪士麥卡錫
編劇: 喬許辛格 湯瑪士麥卡錫
演員: 米高基頓 馬克魯法洛 瑞秋麥亞當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築夢人JERRY

2016-03-06 04:45:43

扛起社會正義的記者們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普羅大眾都知道奧斯卡獎在世界電影圈的地位,雖然直譯只是美國學院獎,但它卻總是被理解為世界電影最高水平的代表。其娛樂效應和經濟價值更是難以估量,看看這次國內自媒體對迪卡普里奧的關注就可略知一二。在2010年的大規模觀影前,我也對奧斯卡最佳影片保持著高度的尊重和崇敬。然而從《國王的演講》開始,個人眼裡的奧斯卡成了主旋律的天下,《藝術家》黑白片懷舊,《逃離德黑蘭》歌頌美帝強大,《為奴十二年》緊扣黑人民權,《鳥人》雖然怪異,但過度晦澀和炫技。
      總之,奧斯卡正在一年年的遠離群眾,最佳影片的提名者淪為應試作文的現象愈演愈烈,政治正確性成了獲獎的重要指標。就像當年時光網的那句調侃:「外語片講二戰,肯定有提名,畢竟是猶太人的天下。」
      那今年呢?也許在小李子拿下最佳男主角後,大部份人已經不關心後面的best picture了。《聚焦》,這個對普通觀眾有點陌生的名字,成了這幾年我第一部心服口服的奧斯卡最佳影片。還是主旋律,還有懷舊影子,還是政治無比正確,但電影卻是在用心的講故事。
(配圖:獲獎)
       電影基於一個跨度30多年的真實故事改編,看片子多的人應該知道based on a true story是多麼有殺傷力的一句註釋。2002年,波士頓環球報來了一位沉默寡言的新總編輯,這位不苟言笑的男子之前以裁員出名。可他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卻是提到了報紙的一篇小報導,並立刻提議「聚焦」欄目的四人小隊放下原來的工作,緊跟這個話題出一份專欄。何事值得這樣驚動他?即30多年來地區教堂神父對小孩子的性侵醜聞。多年前一位律師曾經代受害者對一位神父提起控訴,據理力爭一番卻並無太大效果,還落得「死磕律師」的罵名。現如今,專欄組懷著對新總編的不解,開始了從立項、到調查、採訪、找資料的一步步。這平淡的工作,最終引發了城裡新聞界、法律界、教育界的一場軒然大波。最終在受害者協會等多方勢力的幫助下,「聚焦」小組完成了專欄製作,瓦解了神父的犯罪體系。
       按說這個故事第一眼看上去還是挺吸引眼球的,「神父性醜聞」這種黑宗教的話題在無神論的我國很能把人拉進影院,然後在演員馬景濤式的控訴中哭的個稀里嘩啦再走出去,感嘆幾天「社會黑暗,神父無恥」才安下心回歸工作。期間玩點陰謀論,搞個什麼政府、法院和教堂串通一氣,就更有意思啦!這麼拍是沒什麼大問題的,驚悚、犯罪、政治等要素一應俱全,當年《平民窟百萬富翁》原著的有幾處就有類似的描寫。
      但是,樣的電影能讓你記住多久?《聚焦》的本子就好在這個地方,明明有一個獵奇的題材,明明可以拍成一部陰謀論大片,而且即使這樣也能拿奧斯卡,它卻「劍走偏鋒」,誠誠懇懇的講故事。個人非常喜愛楊德昌導演的《一一》,電影生活化的嚇人,卻出奇的有趣,《聚焦》其實也具備相似的優點。就拿對報社工作的拍拍攝來說,真的是有一種紀實的感覺:開頭的立項討論,主要編輯在辦公室的會議里針鋒相對;中間對神父罪行略有了解之後,找到突破口,利用報社完備的据查找神父的調職名冊;圍坐在一起,對受害者協會的領導人邊採訪邊記錄......這是一種意義上的悶,但生活化的緩慢卻更讓人體會到記者工作時的苦中作樂和獲得突破時的喜悅。沒有一個工程是一蹴而就的,做專欄不是打打殺殺,不是悲天憫人,而是沉下心面對眼前的冷漠社會。

      除了新聞界的刻畫,電影也沒有將教育界和法律界一棍子打死,而是直觀的體現他們的抗爭和無奈。片中出現了三位律師,斯坦利·圖奇飾演的「死磕律師」表明怪癖,實則不顧名譽的為受害者爭取權利;中年的菁英律師多年包庇大量猥褻孩童的神父,卻早已在之前向報社匿名投稿,可惜沒有回覆;專欄組組長的老同學本著職業為神父打通關節,最終也走回光明,交出了手中的名單。至於對學校的描寫,雖然只有麥可·基頓和老師們短短的幾分鐘談話,但在我看來卻是電影的一個巧妙濃縮。這是一個冷漠的城市,這是一個冷漠的社會,每個人在困難沒有找到自己的時候,都只是無動於衷。但只要一個強有力的外來因素進入,人們還是會撿起自己的良知,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對於報社,這個因素是外來的新主編;對於社會,這個因素是聚焦專欄。誠然,這是一部歌頌記者的電影,但它也不經意的暗示著「善」和「勇氣」的存在。
電影也展現了律師行業的抗爭
      說回我們偉大的記者們。今年我排個人十佳的時候,把《聚焦》放在了第一、但要說放在這個位置的理由,無關奧斯卡,而是與去年的《爆裂鼓手》以及前年的《編舟記》有關。當年評價《爆》,我說它讓我重新思考我國的教育制度,對於《編》,則是喜歡電影裡展現的安安靜靜工作的匠人精神。《聚焦》則兼有這兩個理由,一方面它是因為結尾和《編舟記》的類似打動我(《編》的結尾,字典編輯參加完發佈會後準備繼續回去工作;《聚》的結尾,記者們回到辦公室接電話準備進一步揭露罪行)
《聚焦》結尾 重新回歸工作幫助需要的人
《編舟記》結尾 發佈會默默轉身回歸工作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它和《爆裂鼓手》一樣對我國的現實意義。之前就說過,《聚焦》很多方面拍的都像一部紀實電影,比如說我強調過的報社裡的据,這可一本一本都是書,而非電子資訊化的据;還有記者們的工作技巧,魯弗洛飾演的亞美尼亞裔記者的死纏爛打,瑞秋飾演的女記者的耐心傾聽和上門拜訪,以及各種閑暇時間的查資料,都是值得學習的真實記錄和生動例子。這種後備資源和技巧,借用一句知乎評論的話,對新入行的記者很有價值。但我聯想到的不止這些,記得《中國好歌曲》里張希唱的那首《刀子嘴,地雷心》嗎?歌詞的確有些直白,卻直觀的反映了我國媒體現在的狀況。在媒治的效果遠遠大於法治的現代,部份的媒體人在做什麼呢?為了瀏覽量,為了金錢,他們在做什麼呢?我不懂國內新聞媒體的運作方式,也不喜歡隨意批判,但「標題黨滿天飛」卻是不爭的事實。部份無良媒體,為了博眼球,已經慣於干歪曲事實、捏造標題之勾當。此種惡習早已從娛樂、體育板塊,蔓延至政法板塊,當年的「大學生掏鳥蛋被判刑10年」就是斷章取義的典型例子。上述《聚焦》里展現的好硬件,我們不會缺多少,畢竟時代是在進步。但電影裡新主播那句話(見下圖)里透露的社會責任感和理想主義的敬業精神,被部份媒體丟到哪裡去了呢?

      沒有電影是完美的,《聚焦》與真正的「好」距離也不小。全片的情節安排有些不妥當,雖然個人喜歡最後一段,但之前的登報部份有些倉促,教會的不阻撓和信教的女法官甘願交出神父的罪證的段落讓人覺得不太真實。演員的表演方面,基頓叔沒有了《鳥人》時的癲狂,稍顯平淡。綠巨人魯弗洛、瑞秋·麥克亞當納斯、「主編」列維·史瑞博爾的表演很符合角色,但發揮空間不是很大。電影過於熱衷於表現整個記者群體,對個人的刻畫不足。對這些部份做改善,可能會讓電影更上一層樓。
      的確,《聚焦》在很多人眼裡不過是一部爛俗的情懷片或奧斯卡的應試作文,但這次我認同柯達劇院老頑固們的選擇。在我看來,它是一次真實的,不矯情的好懷舊,記者們身上的「正能量」,絲毫不讓人厭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