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情人/纽约新鲜人(台)/美国情妇
導演: 諾亞包姆巴赫2016-03-06 06:22:53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在一部《弗蘭西絲·哈》之後導演諾亞·鮑姆巴赫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這位話癆風格讓人或多或少想起了伍迪艾倫:兩人都是紐約布魯克林人,所以鏡頭下表現的東西也都很有「紐約特色」。知識分子,讀書座談會,一方面自視甚高一方面又憂心明天的麵包...
影片光影很美,甚至不遜於《卡羅爾》。女主羅拉·科克的側臉還有那種小心翼翼地笑很好看。開篇就是進入大學的她,(不是一般大學,而是大名鼎鼎的哥大:「每個人都想讓你感覺低人一等」,特蕾西這樣對布魯克抱怨道。)文學社落選,有好感的男生挽著別的姑娘的手出現(那是個拘謹的男孩,需要一個更平凡的女孩來愛,而不是someone he must keep up with)...各種受挫的情況下,布魯克的出現就像一顆明星照亮了她乏善可陳的生活。布魯克野心勃勃,活力四射,讓特雷西倍感新鮮。
有心人應該能注意到導演諾亞·鮑姆巴赫與近年大熱的韋斯安德森也頗有關聯。維氏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和《水中生活》編劇都是處女座的諾亞。而別墅那場戲(有人覺得比較失敗,但我不這麼認為。導演試圖使電影自始至終都有一種淡淡的詼諧,並且有意在衝突最激烈的地方加入荒誕感來分散注意力)讓人想起了《月升王國》里小男孩和小女孩去找「表哥」證婚的一段,鏡頭推的很多,是為了保證節奏的跳躍感。布魯克看到了特雷西那篇尖刻的小說,非常尷尬的衝突。所以有一起批判特雷西的場景,有女主人提出的十個問題,來充分稀釋那種尖刻的衝突。
特雷西對於布魯克的迷戀是顯而易見的。電影中有兩次出現「偷東西」的鏡頭,一次是布魯克家裡,一次是迪倫的豪宅。特雷西習慣於通過這種方式來把某人或者某種生活方式的一小部份偷偷地據為己有。
沒有布魯克特就不會有那篇《美國情人》的文章,更不會有特雷西的改變。然而布魯克對於特雷西的感情卻是側面體現的。布魯克看似喋喋不休卻能記住特雷西隨口說的話。特雷西回到宿舍看到了媽媽,媽媽說:「布魯克一直在說你有多聰明多有趣……」然後特雷西一下就痛哭起來,「媽媽,我也經歷了分手。」特雷西靠在媽媽肩頭。"Oh honey..."媽媽以為是個男孩子,然而特雷西沒有反駁:有什麼必要呢?反正媽媽也不會懂。
然而一切都變了。特雷西先改變,然後她的生活也改變了。她終於得到了一個扣到臉上的派,但也學會分辨什麼才是真正想要的。她還是愛布魯克。哪怕她看到了所有她的缺點,她的青春不再,她的心血來潮,她的註定失敗...
於是她去找她,像個羅密歐一樣爬窗戶,然後隔著玻璃和布魯克對視。此刻兩人連名義上的姐妹關係都沒有了,剝離了所有外在身份,她們還是在乎彼此。「對我做過的事我不感覺抱歉。」(她已經有一部份變成了布魯克,還記得酒吧里對布魯克嚷嚷說被傷害了的女人嗎?)特雷西說,含著眼淚,「但我想跟你一起過感恩節。」
這段關係是彼此成就的。布魯克讀進去了那篇文章,她知道特雷西是對的——某種程度上來講。所以她放棄了開餐館的夢想,打算去LA闖蕩(「至少我在那兒書算讀的多的。」導演又幫紐約文青黑了好萊塢一把...)
難怪有人會給這部電影貼上「女權」的標籤。男性主要角色的缺失是的這部電影重點都落在兩位女主演身上(正如弗蘭西斯哈)導演並不物化女性,而這在好萊塢是多麼難得。女性角色永遠為男性服務。美艷動人,為愛付出——做到這兩點幾乎已經足夠了,再者就是是動作片裡又能耍槍又有完美身材的女性角色,以致於查理茲·塞隆 在「瘋狂的麥克斯4:狂暴之路」的表現已經算是一陣清風了。然而諾亞關於女性內心的探究深度卻是極為罕見的。兩人的關係必然不是愛情,也不能簡單定義為友情:他把一種在大城市裡女性的孤單疏離感表現得恰到好處。
格蕾塔·葛韋格還是那麼又大隻又美麗,金光閃閃。不得不說American Mistress是個好名字,雖然翻譯過來有點兒失去味道。布魯克就是那樣的一個角色。她身上充滿著無限可能,包含著所有金光閃閃美麗有趣的美國夢。
她們在大城市裡相遇,看到了對方身上的缺點和閃光點。他們攀緣對方從彼此身上吸取養分溫暖和愛意,然後拯救了彼此。
這就是這部電影對於我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