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哪一天我們會飛--She Remembers, He Forgets

哪一天我们会飞/差一点我们会飞/爱的根源

6.5 / 536人    108分鐘

導演: 黃修平
編劇: 黃修平 陳心遙
演員: 楊千嬅 林海峰 蘇麗珊 遊學修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marrón

2016-03-12 22:18:25

鴻鵠焉知燕雀之志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電影一開始,就是航拍的俯瞰長鏡頭,慢慢滑過港島的上空。鱗次櫛比的高樓,密集有序的交通,像是一個不會出差錯的模型,運轉著700萬人的一天又一天。臨海邊是接近過曝的藍,晴朗得好像宮崎駿的動畫。
和《我的少女時代》類似,余鳳芝的出場設定也是一個被工作和家庭消耗得苟延殘喘的輕熟女,在旅行社上班卻五年都沒有外出旅行。此外還有一個整天忙工作的丈夫,一定是少年時的青梅竹馬,日後最熟悉的陌生人。這些都很容易猜到。但當余鳳芝心生絕望地倒掉了那鍋留了三天的胡蘿蔔排骨湯時,觀眾席上開始有些悉悉索索的討論。對大多數上班族而言,這樣的舉動充滿了熟悉的無奈感,拉近了彼此的生活距離。
和大多數人一樣,開始我也以為這是一部純愛青春類型片,甚至當電影進行到一半我仍深信不疑。剛開始男主角的手機鈴聲響起,坐在我旁邊的兩位女生就悄悄說了句:「靠,有小三。」再到年少三人在返校途中發現的紙箱,旁邊的女生再次配音:「一定要有寵物。」屢屢被劇透的情節,不但反映了類型化的痕跡之深,也代表了導演本身的市場訴求。就連支開班主任酣唱一曲心聲也是常見的青春叛逆,一切都有跡可循,兩岸三地通吃的小清新大聯歡。
但當三人爬到學校的高處,用近乎棚拍的硬照姿勢仰望著遠處的獅子山時,充滿儀式感的畫面開始一層層剝掉了被觀眾猜中的敘述模式,用近乎寓言式的鏡頭語言在這部青春片前面的橫線空白處填上了空,香港。
揭示了這一層隱喻之後,故事便嵌入了另一個結構化的安排之中。97將近的社會情緒、不肯赴英的本土意識、甚至是到了後來的香港丈夫內地尋歡,都緊密地聯繫了香港這20年來命途起伏的歷史文本。
直到這時,「夢想」這個主題才從「純愛」「情感」「青春」等關鍵詞中跳了出來。長大後的手工王忙著應付顧客,相信「顧客就是上帝」,到白衣飄飄的少女圍坐在草坪上談大學志願,再到交不出來的「夢想規劃書」作業,都不斷地消費著週五下班趕過來看場電影的上班族。如果還不能擊中你,蘇博文甚至在談起出國留學時說了一句:「香港不是讓人做夢的地方」。相信很多人都在此處心裡截屏,然後對照自己一路上的成長,有沒有哪個角落是適合作夢的。那場班級討論上關於「夢想規劃書」的滿腹牢騷更像是對整個香港經濟結構的集中討伐,「我不過是寫個夢想,你卻要我填投資回報比」。陷入產業困境的香港,一方面很難再轉型,被高企的房地產和財團經濟綁架;另一方面,信奉「努力拼搏」的那一代人已垂垂老矣,新生代在香港區位優勢不再而越來越收緊的生存空間內開始培育出「自我意識」,愛做夢也善做夢。
而成長需要過程。當長大後的余鳳芝再回到高中母校,對著只知道做校慶主旋律宣傳板報的學弟妹說:「讓你們做這個不願意,可是給你們自由你們又不知道做什麼」時,眾人的語塞顯得多麼心酸和無奈。一直相信埋頭苦幹就能安居樂業的香港人,陷入了一種關於理想的焦慮狀態。所以夜闖玫瑰園的余鳳芝和手工王把班上同學折成小人,藉由燈光投影在牆上重現每個人的理想,美得像一場童話。可惜童話沒持續多久,紙板做成的摩天大樓就被短路起火的燈泡燒了起來。手工王著急地用腳把房子踩爛滅火,留下一團灰燼的特寫。
和那團辛苦搭建而後終成灰燼的玫瑰園一樣,導演無法給出關於夢想的答案,只好把這個懸置的話題留在了片名里。這樣矛盾的心態貫穿整部影片:沉重的生活,明亮的色調;緊張的關係,和諧的合作;曖昧的氣氛,嚴肅的台詞。港片找不到可以參照的個人嵌入歷史的情感寄託,想讓小人物帶上翅膀,卻始終飛不出大的格局,最後以死結尾,緬懷感念,激勵後人。而這,和當下的時局是多麼雷同。
《女朋友,男朋友》裡為了民主化甘願絕食的台灣青年,《頤和園》裡遠走柏林的跳樓學生,無不帶著鴻鵠之志一躍火海,在荷爾蒙的裹挾下永保青春。而余鳳芝呢,她和分手後的前夫回到了母校,帶著蘇博文的圖紙,幫助一群學弟妹實現了飛行理想。背景還是獅子山,五顏六色的飛機模型就像燕雀,越過頭頂,卻越不過獅子山。唯一飛出去的蘇博文,卻再也沒能回來。歷史決定了港片沒有這樣的宏圖壯志,而更相信教育的力量。燕雀之志,不過是可以考上港大學會計,找一個當律師的老公。僅僅是這樣,也已經艱難到需要一部電影來讓所有人正視。
細路祥沒有長大,他只是站了起來,穿上了潔白的校服,又埋沒在人潮湧動的街頭巷尾。你看余鳳芝長大後深陷的眼窩,想到自己真實的人生模樣,還會不會記得影片裡她曾美得讓全校瘋狂。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