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箭士柳白猿--Archer Baiyuan Liu

箭士柳白猿/箭客柳白猿/JudgeArcher

6.2 / 687人    94分鐘

導演: 徐浩峰
編劇: 徐浩峰
演員: 宋洋 趙崢 李呈媛 于承惠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U 兔

2016-03-14 08:13:52

徐老師的「神話」「遊戲」,您玩得開心就好。


通過《倭寇》和《箭士》,徐老師很好地塑造了自己的風格:梗概式、跳躍化的敘事,極簡的對白,間離效果的木偶式人物,不使用煽動性的鏡頭(少大廣角、少特寫、少長鏡頭),似乎有意不迎合已有的影像風格。這些在《師父》中也有所體現,但已經顯得流暢且自然得多,最起碼像一部有模有樣的電影了,不知道這對他本人來說是一種「放棄自我」的妥協還是一種「學有所成」的進步。

可是,徐老師的電影語言實在太粗鄙了,不僅沒能表現出自己小說中那些精彩之處,反而造成了很多誤會。就像相聲演員給自己設計了很多包袱,但都抖錯了方法,讓聽相聲的人笑也不是,不笑也不是。

敘事和對白的極簡處理都沒有問題,但這樣做需要很高明的手段,亂減只會把本身非常零散且邏輯不通的情節弄得更加漏洞百出。台詞的極簡需要機鋒,本片似乎處處是警句,句句是哲理,但卻不精彩,缺乏新意,省掉的部份沒有什麼思考的空間,有時更是雷得人一個愣一個愣,有故弄玄虛之嫌。劇情上的漏洞似乎有些用台詞補了(射四支箭,要成四方形,深淺一致,才能服人,等等),有些則要扮酷扮深沉故意不說,但由於鏡頭語言交代不清,全部交由觀眾自行腦補,這就造成了很多不解與誤會。而最終將這些疑惑訴之小說,才發現原來最初的設定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由於看過《倭寇》和《師父》,對於他人物塑造的「囧」其實在看《箭士》之前就有預期,但沒想到這麼囧。原本好幾個角色有很強的發展空間,內心幾經轉變,但片中似乎都在有意弱化內心戲的表現,將一個原本應該豐富的內心世界全然不顧。小說中的男主角是挺活泛的一個人兒,電影裡卻硬要讓他裝酷,做各種不像人的事兒:張嘴就是警句、睡覺睡床下、穿教士服下鄉。就拿「幫洋妞殺人報仇」來說:1. 原著就是刺客,所以不殺人的話,相當於重新寫一個劇本,和原著沒關係了。2. 他的身份是主持公道,自然不能去幫某一方殺人復仇。怎麼會接受高個子女的請求呢。3. 他和匡一民聊天后,為什麼又不殺了(感情受挫?),回家,沒找到姐姐,然後又回來去水果店幹嘛?只能觀眾腦補他的思維活動和動機。瞎猜他行為背後的目的。省略部份情節不要緊,可惜又拍不出來那些細枝末節處的深層表現,同時又砍掉了小說中生動有趣的東西,結果弄得主角不僅不像人反而更不酷了。

電影很好地保持了小說中那種一驚一乍的節奏,可整體又零碎又緩慢,努力地耐著心去看卻全然失望提不起興緻。加上鏡頭運動非常老土,完全沒有什麼新意,卻要做出一種反傳統的調性,讓這段觀影過程很多時候簡直如坐針氈。

鏡頭拍得太實,完全扼殺了原本自己營造的想像空間。動作設計不精彩就算了,攝影還那麼實打實地拍,完全暴露了各種缺陷。以混血女人為首的配角和人肉靶子們表演實在太爛。他們的打戲缺乏調度,一群人圍著不是攻擊而是亂躲,一人被打倒另一人趕緊上去接著挨揍。而主要角色間的比武,或某些重點、關鍵動作時,可能是為了表現速度快和出其不意,往往一閃就到了大家擺出結尾pose的鏡頭。這也在幾部電影中形成了他的「風格」。

另外,打戲缺乏即興的動作,動作精彩不精彩的,反正一看都是擺拍,大家互相餵招,低手的招數總是用老,從來不虛晃,也不會中途變招。高手總是動作快一些,甚至能提前預判。
最精彩的武戲在於承惠老師跟徒弟比武最後耍的那通棍,實打實的功夫,好看,所以也不需要用花哨的鏡頭表現,功夫本身就夠好看了。但不好看的地方,用這種貧瘠的鏡頭拍出來就很尷尬。

再說女角們,旗袍沒有拍出風情,只覺得「好瘦好厲害」。《師父》就要好太多。片中的混血女二冬對應《師父》中的蔣雯麗,月牙紅對應宋佳。回想一下蔣雯麗乾淨俐落的表演,二冬的表演簡直是她的負分項。宋佳那腰扭得,二冬和月牙紅所有的旗袍段落加起來都比不上。一個導演,想拍性感的時候能拍性感出來嗎,想拍緊張能拍出緊張來嗎,想拍深刻能引人思考嗎?如果不能,還是好好地去當顧問吧,把自己的好點子交給會拍電影的導演,用合適的電影語言表現出來,不要自我糟蹋了。

據說徐老師曾說過:「中國武俠片的本源不是武功,而是神話,它是中國民眾自創的好遊戲。」從他的電影和小說中也看得出徐老師深受民間傳奇故事的影響,把很多情節設定得很神,將一些明顯看起來很假但很有戲劇性的東西融入故事,就跟「燕子李三」、「大刀王五」一樣在當時消息閉塞的年代被人們傳得神乎其神,同時又很有意思。這種「神話遊戲」原本沒有問題,而且有的時候真的很好玩,可是在這樣一個時代用反邏輯的方式,弄出一篇漏洞百出又講得蹩腳的神話,就跟那些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劇一個水平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