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驚爆焦點 Spotlight

聚焦/焦点追击(港)/惊爆焦点(台)

8.1 / 504,297人    128分鐘

導演: 湯瑪士麥卡錫
編劇: 喬許辛格 湯瑪士麥卡錫
演員: 米高基頓 馬克魯法洛 瑞秋麥亞當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o萌丫丫o

2016-03-14 23:18:13

這才是為什麼記者被稱為「無冕之王」


美國的電視電影在宣揚職業道德時,總是會不小心過於使勁了。例如近兩年爭議頗大的《新聞編輯室》(The Newsroom),密集的台詞總在長篇大論的為新聞人的道德和公正做辯論,然而,在衝上頭皮的名為理想的熱血冷卻後,我們總要回到嗤之以鼻的現實。

Spotlight的帶給觀眾的震撼源於現實,真實的故事,真實的事情,真實的劇情發展和真實的反應,因而令人沉思良久。這裡沒有人大聲嚷嚷著新聞人的正義(除了Rezendes從法院拿到證據要求立刻做報導而被羅賓森壓下的一幕外),每個人都默默的做著自己的工作,為自己心中的正義而堅持。

電影雖聚焦於新聞團隊揭露醜聞的時間發展,然而在故事的背後卻是壓力重重。Robby生於Boston、長於Boston,在這裡有躲不開的人際關係。他不止一次的被朋友和熟人警告收手。故事接近尾聲時,主教的代表人Peter約Robby喝酒,與他分析利弊,用溫和的笑容威脅他:「Baron(雜誌主編)不是這裡的人,他不像你我一樣在乎這座城市。他自己出名後,在這裡呆上幾年,又去別的地方。你還能去哪?」Robby只用一句話表明白己的決心:「When we do run the story, I』m gonna need a comment from the Cardinal.」

重點不是電影講述的「天主教神父性侵兒童」這一讓人噁心、又一直真實存在的故事,這樣或那樣道德淪喪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大家都知道,而你在哪裡?做了什麼?不是只有spotlight團隊關心這件事:Saviano不斷揭開自己的傷疤,到處講給人聽,成立互助會;MacLeish在職業道德和人性掙扎中,給報社寄去了20人的名單;Garabedian更是不遺餘力的一直幫助這些受害者打官司,機智的將最重要的密封文件附在公開動議中;Jim雖然一再指責Robby,但還是在確認名單時重重的畫了兩個圈。重要的是,通過眾人的努力和合作,最終拉下了宗教高層,將教會拉來一道傷口,把內裡的腐肉晾在白日之下。重要的是,這不再是一個神父幹下的令人不齒的事,而是予以深度報導和追蹤,予以全球性的關注和揭發。雖然沒人能保證這檔子事能從天主教中被根除,事實上也不可能,只不過在一段時間內令部份神職人員有所收斂,但至少在這段時間內保護了更多的孩子,至少給了人們說出來的勇氣。當Jim問Robby「where were you」時,我止不住想起Emma在HeForShe裡的呼籲「If not me, who? If not now, when?」任何時候都不算太遲,做點什麼永遠比什麼都不做要好。在這裡,新聞記者真正顯示了他們的力量:用事實調動民眾,做一個客觀的監督者。

至於故事本身,許多細節仍值得我們沉思和探討。且不說教會的無處不在滲透和對政治的影響——再噁心的事也有人幫忙打理,能隨意從法院拿走不利於自己的公開資料——因為社會本身就是由人組成的,規則是由人制定的,其本身就是不同權利之間的平衡和博弈。也不說教會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腐爛,就是幹這事的神父本身,其思想被扭曲到認為這種「並不能給自己帶來快樂」事情發生的理所當然,因為他們自己當年也是經歷過教會內部的猥褻。不說多少人對這事的默許和縱容,6%的神父在幹著這樣的事,卻從來沒人成功披露。但我從來沒真切想過的是「倖存者們」(survivors)的心理傷害。我們想當然的會說「這種事發生在誰身上都會很難過」,可是有多難過?恐怕不是親身經歷的人難以描述。這是你從小的信仰剝奪了屬於你的人生。即便多年後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仍然想不通當年這種事為什麼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回頭看過去的傷疤仍然是鮮血淋漓。而他們是幸運的倖存者。我想像不到有多少人因此而放棄自己的生命,死去或者行屍走肉一般的活著,何況傷害的不僅是自身,更是一個個家庭。面對這樣的腐肉,誰還能堅持信仰?經歷了這樣的苦難,沒有信仰的依靠,還能有多少人靠自己活下來?藉以神的名義犯下滔天之罪,抽剝他人心靈的寄託,還能受到人的庇護,才是最令人震驚的真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