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驚爆焦點 Spotlight

聚焦/焦点追击(港)/惊爆焦点(台)

8.1 / 504,297人    128分鐘

導演: 湯瑪士麥卡錫
編劇: 喬許辛格 湯瑪士麥卡錫
演員: 米高基頓 馬克魯法洛 瑞秋麥亞當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whotfun

2016-03-19 05:40:21

聚焦:它教會了我們應該怎麼做新聞


奧斯卡讓我遇到了這部電影,儘管在頒獎典禮上最奪人眼目的是小李多年陪跑終於結束,但是最佳電影的評獲仍是每一年我所關注的,於是《聚焦》就進入了我的視線之內。
作為一位新聞專業的在校大學生,這部講述新聞勝利的影片中有許多需要去學習的地方。
在此,我便摒棄從電影語言的角度,而單單從新聞學的角度來探討影片中值得學習與思考的細節。

一、新聞的背後更有新聞

在影片的開始,新來的長官要求聚焦小組追蹤一個他們只是個案的天主教神父的性侵兒童的案件,而隨著採訪與調查的深入,發現這並不只是個特殊的個案,牽扯到波士頓近90位神父和他們背後的在波士頓乃整個美國教區的由上而下的包庇施暴的神父的複雜的事件。若小組只報導這個在全世界各地都有發生較為普遍的普通的性侵新聞,而沒有繼續透過表層發掘隱藏的蹊蹺,這深藏的真相將繼續埋葬。
而線索事實上就藏在這個報紙以前所報導的同樣的性侵案中,可惜當時他們沒有注意,這也是使他們後悔很久的事,這就是所謂的「新聞的背後更有新聞」。

二、學會用筆

在上采寫課時,老師要求我們必須學會記筆記。有時候某些同學會不屑:現如今只需往手機上按一個按鈕, 受訪者的每一句話都會一字不漏的記下。但其實,在國外,錄音是需要經過受訪者允許的,而且錄音這一行為本身會讓受訪者感到心理壓力,所以記筆記實際上是對受訪者的尊重。因此,你會看到影片中的記者,在每一次採訪的時候都會有個小本子用於記錄。

三、善於傾聽

記者通常扮演的是一個傾聽者的角色。學會傾聽,是一個記者極其重要的專業素養。當你在傾聽他人傾訴的時候,除了認真聽之外,還需要給予對方必要的傾聽回饋,只有受訪者感受到你的反饋,才會感到受尊重。在片中,女記者採訪同性戀受害者的時候,女記者在他說話時,不時會發出」嗯「的聲音,或者點一下頭,又或者至少會給予一個眼神。當他說到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時,女記者會輕拍他的後背,用以安慰他,以此來建立與受訪者的一種信任關係。與資訊源建立堅固的關係也是記者的一門必修課。

四、以相對客觀的角度來對待新聞

人永遠無法做到絕對客觀,就像新聞真實不存在絕對的真實一樣。即使在影片裡,記者們都普遍帶著憤怒的情緒來報導。可是,正因為這種對真相被掩埋的憤怒,才能夠在多次被熱臉貼冷屁股時候仍堅持不懈拉下面來去採訪,才能夠幾夜不眠地在幾千頁的名單中找出那些休假理由不正常的神父。唯一一次因為憤怒而影響到工作,是終於在法院拿到公開的文件後,小組組長卻不允許立即發表報導而要等到全部資料齊全的時候,麥可發飆了,這就是被憤怒左右了理智,失去了客觀。

五、世界性新聞突發時,每一家媒體必須有它的報導

這是新聞人的無奈。當一個世界級的新聞事件突發時,每一家相關媒體必須有關於這個事件的報導,不然就是這家媒體的失職。於是在影片中,當911事件突發時,長官便要求報社的所有記者放下手頭上的新聞,去追蹤它。這便有這一幕出現:女記者向受害者以既抱歉又無奈的語氣請求再拖個一兩個星期後報導。

六、我國的深度報導該何處安放

縱觀整部電影,它講述的實際上就是深度報導一篇新聞的過程。它讓我了解到,需要承受多大壓力,付出多少時間與力量,才能做好一篇深度報導。然而,頗為遺憾地說,聽老師講到,現在中國許多擁有實力的專門從事深度報導的記者,多數轉行,不再做深度報導了。原因源自多方面,最主要的就是整個新聞從業環境的問題:國內深度報導的報酬實在太低,比國外的低太多。在美國,媒體會雇一個組專門做深度報導,即使這個組一年只出一篇報導,薪資仍然不會改變。反觀中國,國內媒體通常會發佈一些硬性要求,例如一個月就要出一篇深度報導,若出不來,只能領基本工資。一個月做深度報導,時間太短,任務太重。這怎麼可能做出好的報導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