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1 07:46:07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今日春分,又是百花生日,本來要與友人踏青賞花,結果因為睡懶覺計劃作罷,難得閑暇,便把想了很久而一直沒看的兩部《小森林》給看完了。雖然是兩部電影,其實拆開來是四部,按照順序分別是「夏、秋、冬、春」四篇,每篇一個小時,一共四個小時。電影很美,很安靜,但是」靜水流深「,看完之後讓人想到很多很多。
第一部「夏」篇一開始,我便被那霧氣氤氳、青翠欲滴的山林迷住了,像極了《蟲師》裡面的畫面,後面的四季風光美得像一首田園詩,又讓人想起宮崎駿電影裡的田野風光,如《龍貓》《平成狸合戰》。女主角市子便在這山水環繞的鄉間,與周圍的農民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種夏長,秋收冬藏。四個小時的電影裡鮮有城鎮的畫面出現,雖然是現代的農村,但是也沒有看到市子或者其他人使用手機、看電視、上網,他們就像一群生活在世外桃源的人們,除了使用一些現代化耕作工具以外,遠離城市生活,「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讓我想起那些在鍾南山隱居的現代「隱士」,但是這裡又沒有琴棋書畫詩酒茶的文藝風;或者說像是現代化的「農民」,可是與我們印象中的」農民「又相差甚遠,藝術畢竟高於生活吧
四部電影的開頭都一樣,都是市子的一段獨白,講述她所在的「小森」是一個多麼偏僻的小村落。其實四個小時的電影大部份都是她的獨白,講述她耕作以及烹飪的過程。有人說這幾部電影是《舌尖上的日本》,但是其中的食物看上去遠沒有《舌尖上的中國》那麼誘人;有人說這是幾部「治癒系」的電影,但我並不太理解什麼樣的電影算是「治癒系」,或者說這幾部電影「治癒」了什麼,治癒了我們在城市生活中焦躁不安的心靈嗎?作為一個農民的兒子,看完四個小時之後,我反倒覺得導演似乎在講述什麼,也在呼喚什麼。
四個小時的電影裡,除了主角市子之外,出現比較多的就是她的學弟佑太和好朋友吉子(兩人最後結婚生子了),以及村裡的叔叔阿姨爺爺奶奶,似乎除了這三位年輕人,再沒看到其他這個年紀的年輕人了。這三位放棄了城市生活的年輕人,顯得有些」另類「。電影中有一次討論一塊坡地耕種問題的村政府會議,圍坐的一圈人中只有市子和佑太兩個年輕人。我相信這不僅是當下日本農村的寫照,更是中國農村的寫照。一部份年輕人通過讀書成為知識分子進入城市生活,另一部份年輕人作為」農民工「也進入城市,除了逢年過節的團圓時刻之外,留在農村的多是留守老人和兒童。我相信無論在中國還是日本,現在的年輕人鮮有願意留在鄉下生活的了,那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每日勞作,辛苦一年也沒有什麼收入,現代生活的成本迫使年輕人都離開農村進入城市打拼了。
佑太似乎是厭倦了城裡人的虛偽,而下定決心就要在農村生活了,沒有猶豫和懷疑。吉子似乎還在什麼地方上班,藉助劈柴發洩了一通對自己上司的不滿,但並沒有離開農村完全搬去城市。最糾結的是市子,她從小隨母親在鄉下長大,後來母親不告而別(這位母親也真是心大),她也曾去城市打拼過,但是終究不適應又回到小森,耕作幾年之後還心有不甘,再次離開鄉下去了城裡,電影的結尾在五年之後,她又回來了,並且似乎打算一直留下來了。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四個小時的電影都講了什麼吧,或者說市子在這四個小時裡面都做了什麼美食吧。
夏天:潮濕的天氣里為了烘乾屋子生了火爐順便烤麵包,自釀酸米酒並邀請好友佑太深夜來喝冰鎮米酒,採摘一種叫做胡頹子的野果製作果醬,用媽媽的陪訪熬製佐食的伍斯特醬油,自製榛果醬、雨久花泥,烤紅點鮭,自製番茄罐頭。
秋天:用通草果的果皮製作各種吃食,做核桃飯作為田間耕作的午餐便當,做醬汁炸魚,與村里人一起分享糖煮板栗、烤蕃薯干,用各種花樣吃家養的番鴨,還有原以為非常普通非常簡單但做完發現也很費心思的炒青菜。
冬天:學媽媽製作雙色聖誕蛋糕(但是與媽媽的口味不同),從小與村里人一起做的納豆糯米糰,便於儲存的凍蘿蔔乾柿子,與好友吉子一起分享烤紅薯、薄烤餅(期間插入在城市裡生活時為心儀的男孩子製作煎蛋捲的回憶),自己收了紅豆做紅豆包、紅豆餅、冰鎮紅豆,還有醃蕨菜。
春天:採摘各種野菜炸天婦羅,用媽媽的配方製作冬花味噌醬(媽媽不告而別的那一天就做了這個),烹製一種叫節節草的野草,與吉子一起做野蒜苗炒鮭魚白菜花意面,用自己種的捲心菜做炸捲心菜和別出心裁的捲心菜蛋糕,用自己種的馬鈴薯做煮馬鈴薯、馬鈴薯沙拉、馬鈴薯麵包,最後出現的一樣食物是市子經常烹飪的洋蔥,但是她不告而別之後把洋蔥托給了好友吉子照看。
看完之後,真心覺得這些食物我們這些吃慣了魚香肉絲、水煮肉片的中國人是享用不來的,也與我們在一些日料店吃到的日本料理有些距離。但所有的食物包括大米、蔬菜幾乎都是市子自種自收的,甚至連佐食用的醬油也自己熬製,只有烤麵包的小麥粉是因為小森不適宜種植小麥而去購買的。這一點與中國的農村類似,真的要在農村生活,其實花錢的地方比城市少多了。除了電費和購置一些生活必需品的費用,鄉下生活幾乎花不到什麼錢,至少在吃和住上幾乎不用花錢。而市子就在這充滿詩意的田園生活中享受著大自然的各種饋贈,每一餐無論豐盛還是簡單,開吃之前市子都要雙手合十,充滿感恩的說一句」我要開動了「,看上去,真的挺不錯。
而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兩樣食物,出現在最後一部的節節草和洋蔥。
在前面三部中,市子在獨立勞作之餘,烹製的大部份食物都來自媽媽的傳授,通過做這些食物,她努力去找媽媽做出的味道,努力去追尋媽媽帶給自己的回憶,也發現看似有點懶的媽媽在為自己烹製美食時其實花了很多心思。而只有最後一部,也就是」春「篇裡面,她自創的食物最多,比如捲心菜蛋糕,這體現了市子的獨立和成長,漸漸脫離媽媽的影響,去追尋自己的人生。
節節草是她在田間耕作時除去的雜草,因為覺得自己努力除去它們費了不少勁,為了」泄憤」決定吃掉它們,但是費了很多瑣碎煮了一大鍋的節節草做出來不過小小的一碗,市子唯一的一次在烹製完食物後向佑太「抱怨」說,費了那麼多勁,最後只有這麼一點成果,付出的努力和獲得的結果完全不成正比。這其實不僅僅是對節節草的抱怨,這其實也是對鄉下生活的一種抱怨和不甘,也預示著她要再次離開鄉下去城市裡闖蕩一下。
對洋蔥的「抱怨」是出自佑太之口。市子在糾結了一番之後再次決定離開鄉下去城市生活,不告而別的她留下一畦未長成的洋蔥。佑太說洋蔥從播種都收穫,前前後後要花十個月的時間,「真是費勁啊」,吉子笑著回應說「真像市子一樣啊「。說市子像洋蔥一樣」費勁「嗎?其實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像這洋蔥一樣」費勁「吧。就像市子在最後一部裡面說的:我們的生活時常轉了一圈以後又」回到原點「,但經歷了一番挫折之後再次回到的」原點「已經不是原來的「原點」了,所以我們的人生其實像「螺旋」,而且這個螺旋越來越大,這才是正常的「成長模式」。
我覺得這是四部電影的點睛之筆。我們所有人的成長都像這螺旋一樣。在常常回顧過去的時候,我們發現經歷了一些事情以後,看似還和以前的生活一樣,但是其實不一樣了,因為我們經歷了。市子從農村到城市,再回到農村,再去城市,最後又回到農村,這不就是螺旋嗎?但最後一次回到小森的市子還是之前生活在小森的市子嗎?不是了。最後跳神舞的市子眼神裡充滿了篤定,和對未來方向的把握。
整部電影裡除了表現市子的螺旋式成長以外,還充滿了一種對大自然的感恩和敬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大部份時間靠天吃飯,雖然有時候為了抗擊天時發明了塑料大棚這些「逆天」的工具,但市子不愛用這些,她還是希望順應天時而收穫的食物。而在農村長大的我知道,農民的勞作和辛苦遠沒有電影裡的詩意和輕鬆,反而充滿的是節節草和洋蔥所代表的「抱怨」。節節草代表的是辛勤的勞作之後所收穫的成果太過於微薄,顯得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而洋蔥代表的是時間成本,洋蔥從播種到收穫十個月的時間是無法縮短的。而在城市裡面,十個月可以收穫太多太多,同樣的體力付出也可以收穫太多太多。當然這裡的「收穫」可能僅僅是用金錢衡量的,但是在現在這種巨大的生活成本逼迫下,人們只能一切「向錢看」。只有擁有了足夠多的錢,才能去談其他。
但是遠離了土地的我們,也丟失了這種感恩和敬畏。沒有真正的經歷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根本不能真正的體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有一次我帶媽媽去省城看病,到了用飯時間我們進了一家拉麵館用餐。那家餐廳的拉麵大概是我吃過最難吃的拉麵,湯也不香,面也不勁道,所以吃了大半碗之後我剩了一些麵條在碗裡就不再吃了,而坐在對面的媽媽捧起我剩的麵條全部吃完了。這件事情讓我記憶深刻,並且十分汗顏,那一刻我想到了每一根麵條背後是多少麵粉,又是多少小麥和多少汗水。自那以後,我吃飯時都儘量不剩飯。這是對糧食的尊重。
而對土地的感情我們這代年輕人就更沒有了。今年春節回家的時候,89歲的爺爺身體日漸衰弱,已經不能生活自理,有一夜甚至神智昏迷讓家人大為緊張,但是就在他神智昏迷的時候,卻迷迷糊糊的跟爸爸說:不能把地荒了。因為現在農村的勞力大都外出打工不再種地,因為一年的勞作所收穫的糧食如果賣錢,大概也就幾千塊錢,這只是在城市裡打工一個月的收入,但是田地裡的勞作卻可能需要一年,而且這個時間無法縮短。但是在土地裡耕種了一生的爺爺甚至昏迷時仍然牽掛著的是土地,是耕種。這是我們無法感同身受卻應該報以敬畏的感情。
我是通過讀書離開了農村進入城市的一批人,雖然在異鄉的城市裡因為房價太高也並沒有紮下根,但我終究是回不去了,也不會回去了。我的堂兄弟們也大部份都靠在外打工獲得收入,農村的凋零和落敗已經是無可挽回之勢。中國的城鎮化建設和留守兒童的大命題,自有相關部門和社會學家們去關心,這裡不討論。而我們的下一代也不可能再擁有我那些下河摸魚、上樹摘棗、夏日捕蟬、冬日掃雪的童年了。
我們不是市子。那個農村,我們都回不去了。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