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驚爆焦點 Spotlight

聚焦/焦点追击(港)/惊爆焦点(台)

8.1 / 508,050人    128分鐘

導演: 湯瑪士麥卡錫
編劇: 喬許辛格 湯瑪士麥卡錫
演員: 米高基頓 馬克魯法洛 瑞秋麥亞當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張文覺

2016-03-21 22:13:47

誰能成為下一個「聚焦小組」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現實的殘酷與沉重,是戲劇無法比擬的。只需呈現真相被層層挖掘而出的過程,不必煽情與刻意製造衝突與戲劇性,甚至不需要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主角」,事件的本身就足以調動情緒、引發反思、讓觀者代入其中。因為正在經歷著或有可能去經歷事件的人,不僅存在與虛構的影視中,他們就在身邊,甚至就可能是你本身,但在這裡我不太多地討論片子拍得有多好:題材、定調、精湛群體演技足以收個學院的青睞,故事的本身以及故事真正的「主角」——一群敬業的調查記者們才聚焦的中心。

正如GAGA在88屆奧斯卡所表演歌曲意思那般,沒有真正經歷過的人永遠沒有資格去說「感同身受」,但是即使無法感同身受卻不意味著可以無動於衷。對「調查記者」這個似乎被賦予某種神聖使命的職業來說,盡己所能地在自己的領域裡為受害者特供幫助、伸張正義,就是對他們最大的支持與安慰。《聚焦》正式以這麼一個角度,揭開神父習慣性性侵少兒、教會知情卻包庇罪犯這一雙重醜聞的一角。敘事並沒有去大肆地刻畫性侵受害者被性侵的情節,(雖然採訪過程中有提到,但只是整個調查過程的一部份),有動情卻不煽情,克制地控訴著整個畸形的體制,為的是讓儘可能多的真相公諸於世。但這一切並不是偉大的,甚至談不上奉獻,如果要歌頌,那必是他們崇高的職業道德和敬業地工作態度,對線索的敏銳和過程的堅持。然而,他們卻因為漸漸地不被需要而消失,這是個十多年前的故事但已經窺見了所謂傳統媒體末日的景像,那麼現在的情況是怎麼樣的?

影片中的衝突源自一個影響力有限的(神父性侵少兒)的孤立個案,按慣例的做法:把它單純地放在一個當地報紙的某個非頭條的位置譴責加害者幾句,然後受害者在接受一些可有可有無的賠償後,加害者被調走,息事寧人並不是什麼有價值的新聞選題。這時,那些作為媒體人寶貴的特質:對題材的敏感、對已知的推斷與懷疑、觀察力等這些能力是媒體人能夠找到好題材、佔得先機的保證,但找到題材只是一個開始,漫長的取證、推導、與利益集團的博弈才是真相能夠面世前的七七四十九難。這次記者們們要挑戰的是在當地樹大根深的教會勢力,除了世俗上財大氣粗,教會還是龐大教徒群體的精神支柱,甚至連號稱司法獨立的法院,也滲透了教會的勢力,這令初期的調查工作顯得步履維艱。

這件複雜的工作不僅流於技術上的艱辛,更是無時無刻地拷問著從業者與當事人的良知,最終結局似乎因為在調查記者孜孜不倦的努力下,揭露了神父性侵教區部份弱勢少兒已經成為一種現象,並收到了越來越多受害者的反響,一場面向媒體的集體告解拉開了帷幕,隨之的是紅衣主教的引咎辭職,故事的結局可以算是令人欣慰的,但是對於作惡的系統來說卻只是觸碰到皮毛,而這似乎就已經是「正義」所能做到的全部了,想到這裡,未免有有些失落。
 
支撐「嚴肅」媒體人履行所謂「正義」的力量和養料,正在被越來越先進的技術、越來越開放的話語環境,以及越來越沉重的資本,不停地削弱。在連政治都可以娛樂化的今天,鮮有人再會去為那些「沉重」的話題奉獻有限的、碎片化的時間和腦力,前提是事件沒有直接傷害到他們的切身利益。如果盤旋在娛樂圈的上空往往就能吃到最可口的腐肉,那有何必去冒險去攻擊那些看起來比自己強大得多的怪物呢?尤其是當怪物就是禿鷹們的衣食父母時。
 
這麼看來,《聚焦》似乎又借了一個沉重的話題,暗示了另一個沉重的話題——當隱藏在灰暗中的罪惡需要被揭發,誰又是下一批「聚焦小組」理想主義者們呢?是手握社交媒體帳號的每一個你?還是這個正在被「去勢」的行業中的新一批求知者們?
 
至少,不同的聲音是永遠需要被聽見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