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blackboy666

2016-03-26 18:49:23

地中海的風


垂頭的時候
  一切都飽滿了
  誰記得從前
   瘋狂的燃燒
   每一個花瓣
   都是火焰




   我的靈魂與我之間的距離如此遙遠而我的存在卻如此真實。
    《超脫》別有用心地在片頭引用了加繆的這句話為,整部電影奠定了一種溫和的基調。這是導演的高明之處,把一組鮮明的對立赤裸地擺到觀眾面前,一邊是"垮掉的一代"的放浪形骸、毫不在乎的自我糟踐,一邊是一位憂鬱的勇者,在孤寂中飲啜苦澀的美酒。兩種不同形態的反抗哪個更應受到人們的崇尚,明眼人一看便知。
     前一段陣子我的內心一直被貝托魯奇的電影《戲夢巴黎》,以及約翰列儂的歌曲《imagine》中"you may say I'm a dreamer,but I'm not the only one."的宣言牢牢俘獲。里奧與伊莎貝拉衝入暴動的人群,滿腔熱血地加入到革命中的那個鏡頭在我的心中永遠紮了根。當電影的最後一幕,廣場上血跡斑駁,一片被血腥鎮壓的殘破場景映入我的眼簾時(在小說版本中馬修為了營救里奧與伊莎貝拉,被亂彈射死),我已經被湧動的熱血衝昏了頭腦。義無反顧、流血犧牲、絕對的個性與自由,這些極端非理性的本能衝動正是源於孩子的純真與野蠻。而我,加入到了夢想家的陣營,卻忽視了在這種騷動的年紀,一旦喪失了理智與冷靜,赤手空拳的反抗無疑會將結局影響個體的白白獻祭,往往做出些出格的事情。
     直到最近我看了《超脫》,它的安寧柔化了我內心中最為激進的思想,給我注射了一支鎮定劑。
     英文名detachment被譯作"超脫",傳達了這樣一種理念:冷漠淡然、保持距離,才是君子的反抗,所謂超脫並非不顧一切,而應當是有所顧慮、對己負責的。自尊自愛、學會珍惜,這一點在人人振臂高呼、喪失理智的年代顯得尤其珍貴。
     主人公亨利表現出的detachment與加繆筆下《局外人》中的默爾索有幾分神似,他這種憂鬱如詩人的氣質表達了導演的明確態度與基本判斷,因此在電影中與亨利的形跡形成鮮明對比的那些荷爾蒙分泌旺盛而又紊亂的青少年們,他們的追求個性、濫用暴力、肆無忌憚,不再像《戲夢巴黎》那樣喚起一種正面的熱情,反而使人覺得這是多麼幼稚,多麼令人痛心。
     無論是流浪街頭、淪為妓女的艾瑞卡(她還只是個小孩子),還是因不被理解而服毒自殺的梅麗迪斯,無論是手染鮮血的虐貓少年,還是那自我荒廢學業並且毫不在乎的少女,我們不由得在心中發問:他們究竟怎麼了?
     是啊!"不在乎"人人都可以,而"在乎"要做到卻是多麼不易。
     達達主義的大師傑里所言:"當我得到完全的自由時,我要殺死所有的人,然後一死了之"。這種自由是自私的,真正的自由意味著負責,對他人負責,更對自己負責。
     在日益開放的社會中,此時的我們也許需要格外冷靜。當我們自以為可以放下一切不受羈絆時,有必要適時給自己澆一盆冷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