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 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

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蝙蝠侠大战超人/蝙蝠侠对超人:正义曙光(港/台)

6.5 / 752,766人    151分鐘

導演: 查克史奈德
編劇: 克里斯泰瑞歐 Jerry Siegel (Ⅰ) Bob Kane
演員: 亨利卡維爾 班艾佛列克 蓋兒加朵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ydenyLau

2016-03-27 02:14:41

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異己,勇氣,和一條大鯨魚


無論結果如何,《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都已經成為了2016年的年度大事件之一。
對於導演扎克·施奈德以及堅定站在身後撐台的華納和DC來說,好的一點,是電影已經上映了,不管輿論怎樣票房怎樣,都已經是過去式了;而糟糕的一點,是這部電影就如同投入一潭眼看著就要死定了的湖水中的一塊巨石,對這潭水究竟能造成什麼樣,而又有多大的影響,恐怕要等到5年甚至10年之後,才能真正蓋棺定論。
這就是《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的原罪,也是漫威以及其他漫改電影永遠無法企及的高度。


異己

好萊塢討厭異己分子,電影行業討厭異己分子。
對於一個已經很成熟的市場來說,外來戶想要佔據一席之地,唯一的選擇,或許就是變成螺絲釘,似乎只有這樣才能滿足這個大型流水線的正常運作。而對於電影導演行當,這樣的外來戶之一,就是廣告導演。
除了迅速從視覺系轉型為犯罪片大師的大衛·芬奇之外,無論是爆炸之王賣拷貝,還是漫改領域的無冕之王扎克·施奈德,都難以在口碑和票房之間獲得平衡。以一手優秀的爆破水平,在90年代動作片和科幻片領域混的風生水起的賣拷貝,向來都是傳統分子眼中的「空蕩蕩的無腦做派」。而傍上了《變形金剛》這張長期飯票之後,其市場表現和所謂口碑之間的落差,也走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然而口碑不好,真的就代表不好看嗎?《變形金剛》系列超高票房的市場表現,大概正是口嫌體正直的打臉吧。
即便成功如大衛·芬奇,在《火線追緝令》到《消失的愛人》近20年的時間裡,也僅僅獲得過兩次奧斯卡提名。

然後便是賣拷貝的同學,扎克·施奈德。
 
與賣拷貝僅僅相差一歲,但直到2004年,他才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長片《活死人黎明》。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2004年,賣拷貝已經完成了名聲和經驗的原始積累,《絕地戰警》《勇闖奪命島》《絕世天劫》《珍珠港》已經列在了履歷之上,而且部部都是大明星大製作,好不快哉;比兩人稍大幾年的大衛·芬奇,已經把極度冷靜而又克制的鏡頭語言調教得爐火純青,也基本完成了早期作品中的各種嘗試,從他的下一步作品《十二宮》開始,冷峻鋒利的畫風就再也沒有變過。
但對於扎克·施奈德來說,他絕不會想到,這部翻拍1978年殭屍之父喬治·羅梅羅的出道作品,竟然成了他漫長、光輝而又飽受爭議的職業生涯中,「評價最高」的一部電影。
然而,兩年之後的《300》,一舉打破春季檔R級電影記錄,並標誌著一段傳奇的誕生。但這個傳奇,註定是小眾的、硬核的、死忠的傳奇。長期以來,圍繞在扎克·施奈德導演風格上的爭議,都不僅僅是針對他個人,本質上則是大眾文化和小眾文化的激烈交鋒。在大眾文化的眼中,漫畫是不具備思想屬性的。傳統分子所推崇的「優秀」的漫畫電影,要嘛以《X戰警》和漫威電影宇宙為代表,諂媚於大眾,刨去了思想性的本質,而走向了娛樂化的極端;要嘛以78版《超人》89版《蝙蝠俠》一樣,人物扁平化,複雜問題簡單化,僅聚焦於單個事件,缺乏系統性;要嘛乾脆就是推崇之至的新千年《黑暗騎士》,除了第一集還保留有些許的漫畫風格,後續作品已經完全淪為了犯罪驚悚同人作,普通大眾自然樂於接受,然而其漫畫本質,早就扔進廢紙簍里了。
而僅憑一己之力,就走出了一條新路的扎克·施奈德,僅僅因為不循規蹈矩,就屢屢被批駁得體無完膚:《300》炫技,《守望者》無趣,《美少女特工隊》沉溺自我,而首次嘗試大眾向的《貓頭鷹王國》,也被批過於強調技術細節,而缺乏足夠的娛樂性。
真的是這樣的嗎?
顯然,華納和DC並不這麼看。顯然,法蘭克·米勒並不這麼看,顯然,和扎克·施奈德一模一樣的小眾文化的忠實支持者們,並不這麼看。

Hater's gonna hate. Always.


勇氣

三年前的《鋼鐵之軀》,一鳴驚人。
這是一部革命性的電影,同時也是一部早就有人想到,但從來沒有人真正實現過的電影。而這一切的源頭,正是扎克·施奈德堅持至今的創作風格。
在漫畫作品之中,有一個很特別的分類,叫做Graphic Novel——中文譯名很多,繪本,圖像小說,但私以為最確切的,是視覺文學。沒錯,這一分類下的漫畫作品,僅僅是取了漫畫作為一種表現形式,其思想深度和思維廣度,有著明顯的文學屬性,和文學作品幾無差異。Graphic Novel的目標讀者是成人,有著比普通漫畫故事更為複雜內容,也更有野心。Graphic Novel的代表作品,有艾倫·摩爾的《V字仇殺隊》,《守望者》,以及法蘭克·米勒的《300》,《黑暗騎士歸來》。
如果能從中努力找到一個公約數的話,那麼這個明顯的公約數,就是扎克·施奈德。
為什麼我們喜歡扎克·施奈德?
和一般的漫畫改編電影不同,扎克·施奈德的電影,幾乎就是真人+CG的原版漫畫。這一點也是經常被人詬病之處,甚至妄言導演在其中的作用微乎其微。真的是這樣嗎?《300之帝國崛起》和缺了昆汀的《罪惡都市2》相信已經是一個足夠強的回答了。
扎克·施奈德的漫畫電影,和其他改編電影的最大區別,就是對原著的尊重程度。在別的改編電影上,主創者們的思路,都是從創作電影的角度去創作大眾電影,再尋找熟悉漫畫的專業人士在其中添加漫畫元素,更有甚者,不過是借物言他罷了。
而扎克·施奈德的思路,則是從創作漫畫的角度去創作小眾電影。他的漫畫電影中,分鏡是漫畫分鏡,慢鏡頭是大分格和大特寫,油畫質感是對紙張油墨感的捕捉與還原,從頭到尾幾乎不會中斷的澎湃配樂是增強畫面感而非代入感的必要手段,看似混亂無序的剪輯方法也是Graphic Novel中的常用手法,而大量按下不表的隱藏內容,正是用來引發讀者們挖掘、思索、探討的典型方法。
也就是說,在扎克·施奈德只不過是用電影這種視覺表現工具,去創作了一本本的Graphic Novel。
所以,引起爭議的從來都不是他作為一名導演的風格與水平是否過關,而是觀眾和評論界之間,一場關於小眾文化和大眾文化的戰爭。
漫畫是不是只有娛樂屬性?漫畫究竟是不是文學?究竟能有多少的文學屬性?什麼樣的漫畫作品才能登上大雅之堂?又或者漫畫作品究竟是否配得上登上大雅之堂?這些爭論一直存在著,而如今,不過是套上了電影的外殼,又癔症發作了而已。
如果漫畫作品,一定要改成漫威或者諾蘭那樣,才能得到普羅大宗的欣賞和稱讚的話,那麼我寧願扎克·施奈德的漫畫風格,永遠地不被認可下去。
扎克·施奈德就是我們的無冕之王,ALL HAIL THE KING。

看電影的人們討厭思考。
他們喜歡的「燒腦」電影,不過是那種把人繞暈之後,最後合盤而出讓人恍然大悟的電影。這一類電影的「思考」過程,僅僅針對電影和電影中的事件本身,而並非是延伸到範圍之外的。對目所能及的內容進行「思考」或者回味,尋找線索或彩蛋,最終能化成一個完整的閉環,這就是一部優秀的「燒腦」電影,一部好的電影。
他們習慣於在電影中見到結論,或者,至少見到一個旋轉的陀螺。
而扎克·施奈德的電影是另一種電影。
扎克·施奈德的電影世界,真真正正是一個內容極其豐富和龐雜的世界。然而他的鏡頭,只是從這個世界中遴選了具有代表性和特徵明顯的事件與人物展示給觀眾看,而這個世界更多的內容,都是處於迷霧之中,以這種無所知曉得神秘感來誘惑觀眾去主動探索。這種手法從《守望者》甚至《300》便開始出現,到原創的《美少女特工隊》尤甚。上映於2011年的《美少女特工隊》,僅僅晚於《全面啟動》一年,但得到的關注度要小得多。一方面原因,是扎克·施奈德幾乎從不啟用大牌演員作為主角,在《鋼鐵之軀》出現之前,都採用的是知名度不高,但是與角色契合度近乎完美的選角策略。然而我們將《美少女特工隊》和《全面啟動》兩者進行對比之後,哪一個僅僅止步於技術和概念的展示,哪一個才真真正正涉及到人文哲學的思考領域,已經很明顯了。《美少女特工隊》中蘊含的女權主義思想,大量的性暗示,腦葉白質切除術,柏拉圖的洞穴之喻,統統都是這一部電影中所能夠討論的素材。
除了《駭客帝國》時代的齷齪司機姐妹,你無法再在當代電影人中再找到另一個,能將商業元素和哲學思想融會貫通到如此程度的人了。
這樣的人有著不菲的勇氣。而支持這樣的人,同樣需要不菲的勇氣。
我們看到,經歷了《貓頭鷹王國》的處處受限,和《鋼鐵之軀》的功力猛進之後,扎克·施奈德終於在《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中,在DC和華納的鼎力支持下,酣暢淋漓地發洩了一把。
這一次,誰又能阻止他,而誰又願意阻止他呢?


一條大鯨魚

問:把一條大鯨魚裝進冰箱,需要幾步?
對扎克·施奈德來說,還真的就是打開冰箱門,把鯨魚塞進去,關上冰箱門這麼簡單。
塞不進去怎麼辦?導演剪輯加長版啊。
同樣是加長版,扎克·施奈德和大帝彼得·傑克遜之間差距就很大了。當然這種差距是在敘事水平和流暢度上的,而藝術風格之間,沒有任何可比性。
事實上,扎克·施奈德的電影,和其他電影也沒有任何可比性。他的電影理所應當的比較對象,是漫畫原著。
我們在《300》中,看到的幾乎就是會動的真人版《300》;在《守望者》中,看到的幾乎就是會動的真人版《守望者》。而在《正義黎明》中,看到的幾乎就是真人版的《黑暗騎士歸來》+《超人之死》:蝙蝠俠首次出場對抗人販子和警察的一場戲,明顯就是《黑暗騎士歸來》中蝙蝠俠首次登場的縮略版;蝙蝠俠和超人之間的整場戰鬥,都是《黑暗騎士歸來》的原版復刻;超人對抗毀滅日直至力竭,正是《超人之死》中的重新演繹。至於無處不在的原畫造型和情節neta,多如繁星。
更為可貴的,是扎克·施奈德從來不會將這些作為噱頭。掛羊頭賣狗肉的「滿大人」,是斷然不會在扎克·施奈德的電影裡出現的。大量的哲學詞彙和名詞引用,幾乎無法想像背後究竟蘊含了多少能量:捲毛的萊克斯·盧瑟張口閉口都是獨立戰爭梗,萊剋星頓和康科德,一盞燈從陸上來、兩盞燈從海上來的紅袍軍;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上帝已死」和超人理論更是直截了當地拋給了觀眾去消化領會。
而作為一部真真正正的前導作品,無論如何指摘《正義黎明》的敘事支離破碎,都要明白一點:這部電影的影響力,要在15年後才能體現出來。在創作《正義黎明》的時候,扎克·施奈德已經籌劃好了未來10年內全部的正義聯盟電影世界,而兩名新老配樂大師漢斯·季默和Junkie XL也正是以這一目的去進行的配樂創作,本片中出現的音樂作品都會在將來的電影中重複使用。《正義黎明》的每一句台詞每一件道具,幾乎都是為了後續電影而存在的:蝙蝠俠基地的二少戰衣、哥譚市的謎語人標記以及不停提到的小丑,都是大本親力親為的《蝙蝠俠》三部曲的前期鋪墊,而御用編劇克里斯·特里奧已經頂走了沽名釣譽的大衛·高耶,將紮實地和扎克·施奈德引導整個《正義聯盟》的未來走向;神奇女俠的一戰慘痛回憶、海王的首次帶妝亮相直指個人電影;閃電俠能力展示和噩夢情節,鋼骨誕生視訊中的母盒直指《正義聯盟》對抗漫畫史上最偉大的反派:黑暗領主Darkseid;而整整一集裡都有些精神分裂的萊克斯·盧瑟,字裡行間隱約透露出他已經和更高級的反派(很有可能就是Darkseid)有過接觸,並且自比盜取天火拯救人類的普羅米修斯。
對於普通觀眾來說,這是一部雜亂無章、冗長且無趣的超級英雄電影;而對於和扎克·施奈德一樣的漫畫迷來說,這是一場究極的盛宴。
扎克·施奈德在本片中又甩出了一以貫之的反英雄主義, 在人與神的對抗中,將超級英雄拉回到了普通人的層面——奈特·沙馬蘭的經典作品《不死劫》對這一點有著更為深入的討論:何為超級英雄?漫畫是否就是我們當下的真實寫照?——而最終了結了英雄之戰的,恰恰是一個簡單到只有一個單詞的母愛。
深刻?普適?都是理解不同而已。
而這僅僅是《正義黎明》裡的冰山一角。事實上,扎克·施奈德為本片賦予了充沛的情感聯繫和思想空間,幾乎走到了形而上和意識流的程度,這也擠壓了正常敘事的空間和流程。
如果將本片的故事單拎出來的話,也僅僅是一部中等水準的、「挾老媽以令英雄」的陰謀奸計的水準。但恰恰是扎克·施奈德的影像風格和思想層次打破常規敘事的沉悶枷鎖,迫使觀眾們離開他們的舒適區comfort zone,進行意識層面上的交流。
打破常規,即是異己。下場我們已經見到了。
但無論如何,《正義黎明》的各位主演的表演均是無可挑剔地近乎完美,這和充沛的劇情和設定是離不開的。超人的身份糾結依舊令人心痛,和路易斯的互動則十分真摯;由於年齡定位,盧瑟的神經質(病)是前所未見的,在片尾也顯露出了未來進化為我們所熟悉的那個成熟光頭的可能性;而神奇女俠被揍翻在地時臉上露出的魅惑一笑,幾乎立刻讓這名亞馬遜女戰士的形象豐富了不止一部電影。
這才是實力的差距。只此一部,就相當於普通的漫畫改編電影三倍的效果。
扎克·施奈德對蝙蝠俠的定位是目前所有改編版本中最為貼近原著的:強壯到恐怖的肌肉,世界頂級的體術,這兩點就已經讓上個十年裡的那個花架子相形見絀了。而更為重要的是,本片中的蝙蝠俠切切實實地傳遞出了恐懼感,既有對自身經歷帶來的恐懼,也有對犯罪分子和恐怖份子帶來的恐懼感。這種恐懼氣氛的營造,只有蒂姆伯頓版的蝙蝠俠才注意到了,並且能與之匹敵。而動起手來毫不手軟的樣子,活脫是《黑暗騎士歸來》的真實演繹。
至於蝙蝠俠殺人,你看過89版《蝙蝠俠》嗎?你知道漫威系幾乎所有反派的下場嗎?
人們就是這麼容易被假像蒙蔽。


是的,《正義黎明》很難看。
是的,《正義黎明》很好看。
這取決於你的位置。如果你是一名漫畫迷,你斷不會對超人不厭其煩的空中飄舞感到無聊,因為這幾乎就是亞歷克斯·羅斯大神的不朽漫畫著作《天國降臨》的原版照做——事實上扎克·施奈德的藝術審美和亞歷克斯·羅斯幾乎如出一轍;但如果你對隱藏的諸多線索毫無興趣,對混亂破碎的劇情難以理解,更沒有思考的意願的話,《正義黎明》自然是爛透了。
這就是這麼殘酷。
當然,也就是這麼幸運。
靜待十年之後,十年之後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