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阿波卡獵逃--Apocalypto

启示/启示录/阿波卡猎逃

7.8 / 332,318人    139分鐘

導演: 梅爾吉勃遜
編劇: 梅爾吉勃遜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胖的命題作文

2016-03-28 10:56:14

信仰與生命的衝突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該篇不用多說,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電影。

像我這樣的電影初學者,恐怕很多人對於這類直觀感覺上聽不懂語音,思維單純的片子持有敬而遠之的心。但是這部電影在開始不久就抓住了眼球。

我們從三個方面去看這部電影:
1.畫面和拍攝
本部電影的拍攝絕對超越了太多電影。畫面的切換和結構非常工整,從技術上看,大量使用了手持跟隨拍攝。打鬥過程也採用了慢鏡頭和手持的交叉,使得畫面節奏和代入感非常強。而導演本人對於真實場景的還原,打擊感和嚴格遵守邏輯規律可謂精雕細作。鏡頭中血霧,中箭效果,甚至是祭祀的殺戮,都無比接近真實場景。所以畫面已經達到了精美。
對於導演本人來講,這種畫面的營造是非常複雜的,除了對道具的要求,還有大量非常消耗體力的拍攝過程。畫面中獨特的風格都是導演對拍攝效果的精準定位。
2.故事情節
故事主線主要沿著:主人公的部落生活→獲得啟示伏筆→外族衝突及殺戮→逃離→反殺→完成啟示,終結。
在這個過程中同事湧動著一條副情節線索:主人公妻子的部落生活→外族衝突→庇護所(困局)→離開困局(新生)→輔助啟示完成,終結。

整篇故事情節存在幾個轉折點:1)外族人的出現→引出「恐懼」,伏筆。
2)小女孩:寓言呈現,對應「恐懼」的映像深化
3)挖心、斬首、日食:與開篇狩獵對應,對衝突製造勢能,將緊張的氣氛推向極致。
4)抗爭與逃跑:一方面為全面反擊進行合理過度,同時首次展現瑪雅人對於同族犧牲的人物反應,映射整個部落社會的信仰觀。
5)新生降臨:完全點亮新希望,將追殺陰霾完全抹去
5)船隻出現:將故事衍生。

3.情節核心
到這一部份就到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時候。我對這部電影正面理解是「生存信仰和生命信仰的衝突與升級」

電影前篇一直提到「fearness」,恐懼這個詞。外部落來到本部落產生的這種恐懼,是一種怎樣的信仰呢?這是對本部落根基的一種生存信仰。而使得故事發生轉折和轉變的,是對於新生命的執著,愛人的執著,種族近乎毀滅後的新生重建執著。(我們後來所說的基督,佛教等,都是經過昇華和加工過的文明產物,而這種信仰產物的基礎,就是人類部落對於根與宗的信賴,再解析,是對自然的崇敬。當這種崇敬復合上實物,就產生了太陽子民之類,再復合上精神,就有了釋迦牟尼、有了耶穌、有了阿拉。)所以本片中的信仰核心是生存信仰向生命信仰的過程展現。

再者,生存信仰和生命信仰是如何衝突的。如果說「恐懼」是對自然弱肉強食關係的尊重,屬生存信仰,那在小胖哥的那句一路走好便是順從於生存信仰,而主人公的我還不能走則是拋棄了這種fearness,轉而向更高級的生命信仰走去。這裡這麼說多少有我自己的猜測,因為被俘後幾乎沒有看到任何反抗,是基於對更強文明的fearness還是離開故土的fearness,這一點似乎說不清楚。同樣的在小女孩場景下,一切由小女孩的弱勢轉而變為瑪雅人的恐懼,這之間表達的是小女孩生存信仰拋棄,而生命信仰延續。讀者可參考理解。——總的來說,就是能打的怕玩命的。

最後,我們可以說最後一個場景。小女孩的寓言在結尾並沒有完全展現。剷平你們的土地並沒有發生,但很明顯西班牙人,作為耶穌的門徒已經趕來。這在歷史中很明顯找到對應一張更大的浩劫。

這裡本片給出了這樣一句話作為結尾:「我們過去看看?」「不。我們到叢林中去。」這句話的對比可以很明顯的發現,經歷了這次追殺浩劫後,結論是我們到叢林中去,而沒有經歷這次追殺浩劫的人想去看看。這說明主人公已經發現了兩種力量不均等的文明碰撞時,第一時間產生的不是友好,而是殺戮和奴役。這裡又回歸到了最初的fearness。這裡,主人公終於學乖了。

再看啟示錄這部電影名。啟示的是什麼呢?所謂文明和信仰線索分析而來是如此的凌亂。我倒覺得電影要從反面講一個簡單的道理,真沒有從主線去聊名稱的意義。人類的貪婪沒有止境。文明的擴大伴隨著征服和奴役。這是本片真正要啟示觀影者的罷。

極水,海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