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箭士柳白猿--Archer Baiyuan Liu

箭士柳白猿/箭客柳白猿/JudgeArcher

6.2 / 693人    94分鐘

導演: 徐浩峰
編劇: 徐浩峰
演員: 宋洋 趙崢 李呈媛 于承惠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兩京逸士

2016-03-28 22:04:12

多些匠人電影 少點螢幕喧鬧


http://xh.xhby.net/mp2/html/2016-03/24/content_1391479.htm

    作為徐浩峰導演武俠三部曲的第三部,《箭士柳白猿》蟄伏四年後終於登上大螢幕與觀眾見面。因為是徐浩峰的武俠,所以這又是一部沒有特技只有拳腳,沒有飛簷走壁,只有招式套路的「紀實性」武俠。觀眾對於徐氏武俠的風格,歷來是喜歡的會更喜歡,討厭的會更討厭。但跳出喜歡與否來看徐氏武俠,卻能從那硬橋硬馬的身手中看出一種匠人精神,一種掙紮著要把好東西做好的精氣神。

    《箭士柳白猿》與《師傅》一樣講述的都是民國武林的故事。在冷兵器時代的尾聲,軍閥與武行的糾葛彷彿就是動盪社會的縮影。柳白猿就是這個社會中的一個武人,即使身處江湖之遠也無法逃脫陰謀詭計和利益紛爭,而在一場場生死攸關的對決中,高手們的愛恨情仇與刀光劍影一起譜寫了一曲動人的江湖輓歌。

    就電影本身的風格來說:「柳白猿」在徐氏武俠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純粹。情節依舊是破碎的,對白也充滿了話劇舞台的腔調,而鏡頭中的留白與高手的破落形象,令看慣了黃飛鴻式武俠的觀眾產生了各種不適應,以致於對武俠的真實性產生了疏離感。

    但「柳白猿」還是因為徐浩峰對於武俠那一板一眼的考據做派令人擊節讚嘆。在今天這麼浮躁的社會上,能踏實下心坐在冷板凳上,拿著放大鏡從根子去發掘什麼是武林,什麼是功夫?這份情懷不正是連總理都褒揚的匠人精神嗎!

    說徐浩峰的電影是匠人電影就不得不說他「死磕」武林與電影的經歷。搜索徐浩峰的背景資料可以讓你嚇一跳,他早年曾跟隨自己的二姥爺李仲軒學形意拳,後又研習八卦掌,算半個「武林人士」;作為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的科班導演,他原本可以從沿著「先輩的足跡」一步一步走向名利場的顛峰,然而他卻一頭紮進書齋,邊在學院當老師,邊讀書寫作。

    徐浩峰曾經在自己的影評集《刀與星辰》後記中寫道:「別急著學什麼,別急著當個能人,青春本就是用來浪費的。選擇做個掙不到錢的人,選擇過狼狽一些的生活……」。也正是因為這多年的「浪費青春」,讓他從原著到劇本再到武術指導再到導演,在武俠電影創作各個環節打磨自己的心性——在《電影藝術》等專業雜誌上連續發表關於《十面埋伏》、《無極》等影評文章,並結集《刀與星辰》出版;寫出了武俠小說《逝去的武林》引發了紀實武俠文學風潮;為《一代宗師》編劇而獲得香港金像獎最佳劇本獎;作品《道士下山》被陳凱歌改編。導演作品《倭寇的蹤跡》出征威尼斯、多倫多等各大電影節、《師傅》一舉獲得台灣金馬獎最佳動作設計獎……

    徐浩峰曾說,一個電影導演如果只有影像優勢的話,你的優勢一定會很快被別人學會,被人取代。電影導演背後一定要有一個特殊的文化體系才能讓你拍的東西立得住。

    正是對武俠全方位的深入學習,對電影創作各個環節的浸淫,才讓徐浩峰的武俠電影有不用特效和吊威亞的底氣,一招一式都透著文花上的考究。《箭士柳白猿》《倭寇的蹤跡》和《師傅》,沒有飛簷走壁,也沒有上天入地,演員們閃轉挪騰間,觀眾看到的只有智慧與功力的對決,這讓他的武俠電影的確缺了一些神乎其神,但卻多了一些真功夫的硬氣。徐浩峰如此努力的目的,就像於承惠扮演的高手匡一民在片中問徒弟的,「老祖宗留下的東西,看明白了嗎?」

    在《箭士柳白猿》的結尾,匡一民這樣說:「功夫是最不能取巧的。」徐浩峰對內地武俠電影也有類似的評價,他說:「我們現在學習這些成熟的武俠電影,不能把眼界過份侷限在商業元素里,否則拍出來的東西就會很墮落,形成不了真正的品。」

    或許這不僅是當下內地武俠電影的侷限,也是大多數國產片無品的原因。只有電影人少一些取巧,多一些匠人的「樸拙」,我們的電影才更有看點和嚼頭,螢幕上無意義的喧鬧也才會少一些。

本文已刊登在2016年3月24日《新華日報》第11版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