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戀戀飛翔--Summer of Sangaile

桑格莉之夏/恋恋飞翔(台)/TheSummerofSangaile

6.4 / 3,407人    88分鐘

導演: Alante Kavaite
編劇: Alante Kavaite
演員: Aiste Dirziute Julija Steponaityte Nele Savicenko Laurynas Jurgelis Jurate Sodyt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於念慈

2016-03-31 00:42:39

牆上的斑點


關於本片:1. 本片曾被法國《電影手冊》評選為2015年十佳電影之一。2.這是一部劇情非常簡單的電影,導演自己也說這是一部輕鬆的電影,因此她很注重這部電影的「感官」表達。元素涉及森林,湖泊,藍天,少女的愛和飛翔的慾望。
精彩台詞:謝謝你,做你自己!
影迷評價:這是一部關乎身體的電影,它不只是在講述一個克服恐高不適的故事,而是在用鏡頭傳遞這種微妙的感官體驗。
網路評分:IMDb 6.8

影評正文:

牆上的斑點


[桑格莉之夏]並不是一部結構嚴密,設計精巧的電影。《電影手冊》的評語是「劇情之所以如此引人入勝,是因為它並不是按照一個概念性的邏輯編纂的,而是按照某種只能開在螢幕上的玩笑或遊戲的方式處理,然後故事就是在玩笑中漸行漸遠。」就像伍爾夫筆下的「牆上的斑點」般令人捉摸不透。與「牆上的斑點」相似的是,全片都在通過感官進行敘事描摹,攝影機的每一次晃動與光暈都是在藉由鏡頭,與桑格莉建立一種關係。陽光射向少女的酮體,導演在用鏡頭與桑格莉進行溝通。就像蔡明亮在[愛情萬歲]等其後的一系列電影中所構造出的,一種現代主義意味的表現方式一樣:通過長期凝視一個身體(李康生)從青春的狀態一直拍到壯年,最後衰老。電影所表達的意義就在於人生如「寄」,人的身體只是一個暫時的,你寄託的,居住的地方。

電影乍看起來是一首清新婉麗的小詩,攝影氤氳,阿蘭特·卡瓦伊特有一顆少女心和玻璃心。靈動的背帶,輕巧的貝殼,在電影中類似的細節被無限放大。但實際上,導演是極具野心的。在影片接近尾聲的部份就可找到端倪,當桑格莉最後一次嘗試戰勝恐高症時她是從爬樹開始的[桑格莉之夏]大自然的原始依託)最後到攀爬冰冷的電塔(工業化的產物)不僅僅是她克服恐高的過程,導演似乎也在暗示了人類生長的掙扎與奮鬥。


夢想很輕,現實很重。少女情懷總是詩,影片不僅僅在攝影方面注入了青春的氣息。在配樂選擇上也下足了功夫。電影原聲源自法國電子樂新秀JB Dunckel。Dunckel是法國二人組合Air的成員,他們曾經為很多電影做過配樂,如索非亞·科波拉的[處女自殺]和[迷失東京]。在[桑格莉之夏]中,有配樂長達7分鐘的《The Man of Sorrow》,還有14分鐘的《Satanama》這些電子樂本身所具有的迷幻氣質為影片帶來了意境悠揚的基調。水波漣漪的節奏與湛藍的天空形成呼應,完美貼合了電影本身細膩,柔軟的特質。

毫無疑問,本片所營造出的曼妙氛圍會令人沉迷,但導演要比我們想像中走得更遠,她在電影中創建了兩個恐懼的喻體:一個是顯性的即桑格莉的恐高症,另一個則是所有酷兒電影中都曾出現過的相似主題,即同性戀者的慾望壓制。伊娃·恩斯特在《陰道獨白》中彰顯著主權:『陰道』這個詞被認為是不該說的,「它是個看不見的詞,是一個攪起焦慮、難堪、輕蔑和厭惡的詞。但是,不被我們說出的東西,它就不被看見,得不到承認,不被記憶。我們不說的東西成為秘密,這些秘密產生羞恥、恐懼和神話。我把它說出來是希望有一天我能夠輕鬆地說,不再覺得羞恥和不好意思。在電影中,兩個少女之間充滿幻真的情愛戲,即可看為桑格莉抵禦恐懼的表現。同性之間的姌和不過是對切膚之痛的關照。顯然,這是一種隱晦的表達。當桑格莉不停地割傷她脆弱的手臂時,刺痛的不再是酮體的皮囊,而是疏遠的親情與不被賞識的青春。


與[卡羅爾]不同,[桑格莉之夏]並非是女同愛情電影。愛情在片中是以一種推動力的形象出現的。就像[時時刻刻]中隱含的同性戀意味一樣,本片對女同思想的理解,更多的是源於女性在現代社會中身份缺失所造成的結果。優越舒適的生活環境,冷漠嚴苛的父母為桑格莉帶來的並非是成長的快樂,而是帶著壓抑與恐懼,就像她的恐高症一樣難以攀越。因此,當她嘗試同性之愛時,她在這種「雌雄同體」的關係中,找到了一種釋然,安全的環境。這種環境可以滋生她的夢想,奧絲特的大膽與勇敢給予了她前進的力量,是她成功路上的助推器。

阿蘭特·卡瓦伊特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立陶宛人。她的處女座[聆聽時間]在表達程度上顯得太過於侷限和封閉。而與之相反,桑格莉的路途是開放的,卡瓦伊特在電影中完全打破了自我防線,將生命交託於自由。[桑格莉之夏]是她第二部作品,同時她也是本片的編劇。


本片的取景全部來自立陶宛,因為立陶宛曾經出過著名飛行員,所以導演本人認為,森林,湖泊和對飛翔的渴望都屬於立陶宛的特質。《電影手冊》曾讚賞到電影本身給觀眾帶來的驚喜與震撼令人想起英格瑪·博格曼的[不良少女莫妮卡]。而作為一名女性導演,卡瓦伊特則擁有異常敏感的天性與細微的影像感知力,這種異於常人的藝術領悟力,為她帶來了更大的創作空間,對於她的電影之路,我們將拭目以待。

本文發表於《看電影》雜誌審片室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