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親愛媽咪--Mommy

妈咪/亲爱妈咪(台)/慈母多恶儿(港)

8.1 / 48,870人    139分鐘

導演: 札維耶多藍
編劇: 札維耶多藍
演員: 蘇珊克雷蒙 安妮杜爾瓦勒 安托萬奧利弗波尼安 派帝姚賀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流浪的許願瓶

2016-04-02 00:21:32

媽咪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都怪自己立下了要把多蘭所有電影全部補完的雄心壯志,於是花了兩天時間看完了媽咪。至於為什麼需要兩天時間呢,因為劇情實在有點聒噪,吵起架來好似馬景濤用魁北克法語在嘶吼,在咆哮。還有時長,跟《雙面勞倫斯》有的一拼,但呈現出來的效果往往是形式大過內容的。都說有種手法叫欲揚先抑,接下來讓我們進入下一環節。
       本片的技法堪稱一流,哪怕是炫技,你也不得不承認多蘭確實是個很有才華的小伙子。開頭展現在觀眾面前的是1比1畫幅比例,隨著情節的推進,後面有兩次把畫面調整成4比3(一次在77分鐘,一次在108分鐘),該鏡頭語言揭示了明朗化的走向。之所以選擇1比1,是為了聚焦人物關係之間的矛盾衝突,使之達到一觸即發的張力,這種理念在電影史上也是一個創新吧。據說憑藉「開屏」(男孩把螢幕扒開)一幕,多蘭在坎城電影節博得了陣陣掌聲,可謂出足了風頭。裡面的虛化也是一個小高潮,母親緊握方向盤,幻想著斯蒂夫長大娶妻生子,可一切終究是虛無,抑或是後來提及的「希望」。這裡有個看點,就是未來版的斯蒂夫,長得超像多蘭。一個人要有多自戀,才會在選角上專挑長得像自己的下手。
       內容上,多蘭兜兜轉轉又回到了自己的處女作,只不過這次的爆發更用力,更深刻。不變的是,母子間的溝通無能——夾雜著爭吵,反抗,暴戾,妥協……只是這所有情緒都是愛的同分異構體,以愛之名才能存活。患有多動症且有一定暴力傾向的斯蒂夫迫不及待想向母親傳達自己的心聲,他是如此深愛著他的母親,只不過他的表達只能倚靠凱拉,一位善良但患有失語症的女鄰居。他是這樣來看待母子關係的——或許,有一天,你不會再愛我了,不,是真的,這很正常。我,我會一直守候著你;你,你是我的當務之急。可是在母親沉默的背後,你要相信——母親不會在一覺醒來後就不愛她兒子了,你懂嗎?唯一會發生的事,就是我會越來越愛你,而你會越來越不愛我。單親家庭的孩子難免會缺乏安全感,他害怕被拋棄遺忘,這樣的背叛他無力負荷。結尾斯蒂夫電話裡的告白讓我很感動,這也是多蘭遲到的歉疚,對母親擁抱,跟過去和解。這些話並非用來取悅母親,而是讓自己釋懷。這個立意某種程度上超越了《我殺了我媽媽》,是多蘭沉澱了五年後對母愛的全新感悟。後來斯蒂夫奔向窗戶的動作跟《鳥人》有異曲同工之妙,用超現實主義的手法來實現自我救贖。
       影片中一些細節值得玩味,比如說母子間親情的維繫總覺有點越界,介於正常和亂倫之間。可能單親子女確實會有或多或少的戀父戀母情結,這是潛意識裡的,無法控制的(我承認我個人也有一定的戀父情結),不過斯蒂夫用手摀住他母親然後親吻的畫面還是挺唯美的。母親和鄰居間的友情也處理得別具一格,讓我想到了《湯姆的農場旅行》里Tom和Francis曖昧的性張力。
       最後再來誇下多蘭的歌品,每追完一部多蘭的作品,歌單上就又添新曲。Oasis的《Wonderwall》和席琳迪翁的《On Ne Change Pas》很好聽,預告片裡的《Counting Stars》直接一股熟悉感撲面而來。最後的《Born To Die》雙關了(母親名叫黛),蠻有心的。
       給媽媽買mommy項鍊的兒子不一定是好兒子,但一定是愛媽媽的兒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