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明日進行曲 Tomorrow

明天/Tomorrow/自己地球自己救(港)

8.1 / 2,579人    118分鐘

導演: 西席爾迪昂 梅蘭妮蘿倫
編劇: 西席爾迪昂
演員: Anthony Barnosky Olivier De Schutter 西席爾迪昂 Emmanuel Druo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Emmahouhou

2016-04-04 18:31:26

明天會更好


       當了媽媽的梅拉尼·羅蘭和扎克伯格一樣關心起了女兒將生活的世界,於是和一群同樣有孩子同樣關心環境的電影人朋友走遍全球做了這部特別的紀錄片。這部片子簡單、清新,不是什麼大師級作品卻很能打動人心,雖然講的都是已開發國家,在我們這兒完全是沒影兒的事,但是依然觸動很大。身邊有好幾個學環保的同學,是真的相信這件事很重要才去學的,儘管在中國幾乎沒有前途。

chapter1農業
      民以食為天,在人口爆炸性增長的時代,能不能餵飽人類成了人類的一個棘手的問題。也許現在這個問題還不算嚴峻,但是集中大作業和跨產地運輸代價高昂,碳排量和對環境的破環極大,對可持續發展不利。最好最合理的做法應該是在70%人類居住的城市以及城市近郊種植作物。聯合國發展委的報告也指出這麼做的可行性,畢竟只有20%到30%左右的農作物是工業生產出來的,其中大部份還是給動物吃的,如果人類少吃點肉,那麼一切是可能的,本來人類的身體設計就不是吃肉為主食的,任何一個營養金字塔的底部都是米、面之類的主食。
      在底特律,這座曾經的汽車城,大量廢棄的房屋和空地,留在這裡的人們決定自己種地養活自己,於是在街心花園、在院子、在近郊上千個城市農場出現了,不僅提供了工作機會還低碳減排增加綠色植物。對於親手種地的人而言,這也意味著很多,你用實實在在的勞動換取食物,不管怎麼說是餓不死了,吃自己種的東西也有幸福感和安全感。看看那些使用了過多農藥的轉基因食品吧,密集養殖的動物也不會健康到哪裡去,瘋牛病就是因為給牛吃牛骨做的飼料,同類相食多代產生的蛋白質普里昂蛋白。
       在英國小鎮,幾個大媽聯合起來希望在公共區域種蔬菜,獲得居民積極響應,隨處可見的菜地給人們一個產生對話和交流的機會,也為小鎮提供了美觀的市容和蔬菜。每個地方都有沒事做的閒人,為何不給他們一個天地來發揮呢,平時工作忙碌的人也可以有個機會放鬆。我媽就特喜歡種地,她的地面積不大,但產量也夠四五個家庭日常吃了,還是業餘種的。美國每樣農作物平均要經過1500公里才能到消費者手中,我媽就幾百米。
       在法國,用科學的交叉耕種,最大程度地利用每寸土地,產生的每平方千米收益從2萬美金到6萬美金。這種效率和精確是工業耕種沒法達到的,植物們互利共生,產生著複雜的影響,農民笑著說這可比當律師難多了。生物學告訴我們一個生態系統要穩定,生物多樣性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工業化的單一生產卻在違背這個道理,不斷惡化的環境和不斷滅絕的物種也在警示著人類。
       可為什麼我們還是選擇工業農作物呢?

chapter2能源
      世界上最大的集團,6家有5家是石油企業,比如工業耕種化肥、拖拉機都要用石油,人們的衣食住行樣樣離不開。政府離不開大企業,因為他們幫國家用低成本養活人民,以歐盟為例,現有的食物開支大概佔人民收入12%到15%左右,如果人民真的支付包括環保能源等隱形成本的話這個價格要番一倍,沒有哪個國家的政府能這麼告訴它的民眾。
       假設你和一夥人在荒漠裡發現了一塊綠洲,除此之外步行可達距離都沒發現人,你會容忍周圍的人破壞這塊你們賴以生存的唯一綠洲嗎?
       氣溫上升的破壞性是極大的,自打人類出現以來地球從沒像今天這麼熱過,五次生物滅絕都是自然條件惡化導致的,「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耶和華就後悔造人在地上,心中憂傷。耶和華說,我要將所造的人和走獸,並昆蟲,以及空中的飛鳥,都從地上除滅,因為我造他們後悔了。」也許《聖經》里那場大洪水並不是無中生有。溫度上升那1度麼大氣層就要吸收7%的水汽,這些水汽在雲層中增加降水,那麼雨季更長雨量更大,極端氣候出現的可能性也更大,在乾旱地區乾旱持續的時間更長,打破地球水循環之後是無窮無止的天災。看看中國的朝代變換就知道,幾乎每次朝代更替都是在氣候大變換的時候,農業大國的民眾吃不飽就會起義。綠色是目前唯一的出路。
       造成溫室效應罪魁禍首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了。每年的減排大會在丹麥開也不是沒原因的,人家這塊做的好啊,哥本哈根已經減去了40%的排放,用風力、地熱、太陽能來替代石油。埃隆·馬斯克創建了特斯拉電動汽車和SolarCity太陽能能源公司,這個神奇的人創立的任何一個公司Paypal或spacex都能讓他名留史冊,可他居然是這四個領域的開拓者,顯然馬斯克知道未來在哪裡,石油絕對不是唯一的答案,多樣性永遠更能抵禦風險。90年代一度太陽能電的成本要66美金,現在只要0.6美金,邊際成本很低,最重要的是對環境的成本很低,太陽是不會寄來帳單的。和法國相比,哥本哈根的綠色能源電費就要便宜多了。當然開源還要截流,電器休眠,關閉地鐵里那些無處不在的廣告燈,看看人家俄羅斯地鐵一個廣告都沒有。
       在石油消費的大頭交通上,哥本哈根的城市建設考慮很周到,城市適合步行的路多了那人們就會選擇走路,適合騎車的路多了人們就會選擇自行車,城市的形態是會影響到生活在那裡的人的。哥本哈根20%的人步行,30%的人騎車,25%的人選擇公共運輸,最後開車的人三分之一不到。中國個人感覺就杭州算大城市裡騎車比例比較高的了,也和人家綠化和城市風景有關,誰願意在路上暴曬吃土吸尾氣騎車。

chapter3經濟
     錢本身是沒有意義,這點是很傷腦筋。記得以前政治書有講過貨幣的定義,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是商品交換的長期發展過程中分離出來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換髮展的自然結果,放到古代就是所謂真金白銀。然而美元人民幣屬於紙幣,一張面值一千的紙和麵值一元的紙其本身價值都不值一提,但是因為是國家發行的強制符號,才有了使用價值,只有使用價值其本身依然是沒有價值的。銀行評估國家有稅收保障,這是國家的一項資產,國家把稅收作抵押,銀行把錢借給國家,錢就無中生有被創造出來了,然後通過銀行把錢「花」到社會,有人來借錢,只要銀行認可還錢的能力,就能把無中生的錢劃給借錢的人,等還上本金和利息銀行就賺錢了,這時候錢越來越多而社會財富增長沒那麼快的話錢必定越來越不值錢,就只能發行國債來回收錢。美國發行了過多的美元,把提前多少年的錢都花光了,然後全世界的人來打工還債。
      「如果美國人民知道美元是怎麼來的,他們一定會起義的。」
      「誰有了發行貨幣的權力,誰就擁有了國家。「
       那麼誰有權發行貨幣呢?一個英國小鎮托特尼斯想發行自己的錢,他們諮詢金融顧問,顧問也不清楚語焉不詳地說你們試試不就知道了。於是他們就試了,錢幣的面額有21磅,上面印著大衛鮑伊,他可比女王酷多了不是嘛。小鎮市區的消費,每10英鎊就有7英鎊是花在超市,但超市的營業額只有5%會回流當地,因為有些是大型連鎖企業而且在外消費也會流走。以當地蔬菜配送為例,你付10英鎊給一家配送公司,這家公司回頭又將大部份的收入花在當地,或者支付員工工資,而大部份員工的工資都會再次回流到地方的經濟體系。這麼消費3輪之後,一開始的10英鎊實際上會為當地創造25英鎊的收入。而同樣的錢拿到超市消費,只能創造14英鎊的所得。這就是所謂的「地方乘數效應」。1932年澳洲經濟面臨資金短缺與失業率升高的窘境,小鎮沃哥(Worgl)因此緊急發行自有貨幣,1年後其他地區仍然經濟蕭條,但該鎮失業人口卻減少了25%。
       可持續發展的經濟中沒有廢物,舊金山的廢物處理很高效,能用廚餘生產大量優質的肥料,供不應求,大部份東西都回收再利用。一家法國信封廠的觀念更先進,一般公司都要給股東豐富的回報,他們不在乎環境,一件東西的價值榨乾就成了廢物,但是這家企業的股東什麼收益都沒有,他們賺的錢都又投入到生產當中,物盡其用。用各種工藝手段節能減排,在20年里花了1200多萬歐元但是節約了1800多萬歐元。

chapter4民主
       政治總是被錢引導的,控制在大公司手中,為大公司的利益服務。看看政府的最終決策,大部份都是符合財團利益而非人民利益,美國也被詬病從民選政治變為寡頭政治。這個時候,民主何為?選舉制不過是貴族政治的變體,也許在更合理的政治里上議院應該是從普通民眾里抽籤產生的。
       2010年冰島破產了,金融業的超常發展讓冰島銀行的債務已攀升至該國經濟約12倍的水平。冰島三大銀行的資產規模總計達到14.4萬億冰島克朗,約合1280億美元。近10多年來,冰島外債超過1383億美元,但國內生產總值僅為193.7億美元。人民貸款過上幸福的日子,銀行賺走利息,換大房子買大電視出國旅遊,把自己未來十多年的收入都提前消費掉,等要還錢的時候就什麼都沒了還欠一屁股債。憤怒的民眾發現自己被貪污的官員和大企業欺騙了,於是持續不斷的遊行抗議,最後冰島政府和銀行高層全部辭職,新的民選制憲委員會不是選舉而是抽籤選的,像陪審團一樣,這樣反而更能提高公平性並代表民意。隨機挑選的人也許沒有政治菁英那麼有才幹,但是他們也會盡心盡責努力作出正確的判斷。西於爾扎多蒂新的冰島總理,還是全世界第一位公開同性戀的總理。
       另一個民主的代表印度的鄉村,這個村子實現了不同種性件的和平共處,萬事商量,人人參與到民主政治生活當中,社區的凝聚力增強了,人們的責任感和親密度也上升了,社會更加和諧。其實中國也有成功的基層政治,在南塘村新農合作社,一群中國農民也用起來英國議會討論事情的規則。羅伯特議事規則的核心基礎規則中包括7個「不」,即不打斷、不超時、不跑題、不攻擊、不扣帽子、不貼標籤和不質疑動機。這套高效的議事規則是份可操作的民主,適用於各個團體。

chapter5教育
        教育舉的例子是芬蘭,芬蘭的學生在全球PISA測試中名列前茅,雖然後來中國上海也加入了測試,在各個方面碾壓式第一、但是建立在作業和學習時間最高的基礎上,芬蘭卻是學生負擔最低的。影片選擇了一所不是特別好的學校,但就這所學校的設施也不是一般可以比的,屬於上海那種高級示範園那樣。而且15個學生就有2個老師教,老師的素質也高,完全沒有教學評估和全國統一測試,這樣的好處是教育資源更平均,不會說出現什麼超級中學之類的。當然中國的社會現實而言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像他們良好的師生關係是可以學習的,老師和學生共進午餐,言傳身教。老師更多關注學生,用不同的方式去教,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學到知識,也在學習的過程中試著去接受不同人之間的差異。更關注的是學習弱的學生,如果這個時候不把差距減小,那麼等以後會為這些差距付出更多的代價。學習的內容也不僅僅是知識,還有各種手工和生活技能,烤餅乾,學漢語,做木匠,學廚藝,學縫紉,學編製,每天要勞動。
       最後一句很感動,問教育的意義是什麼?
       是為學生人生的下一個階段做準備,學習必備的知識,學習寬容,學會理解,每個人都不一樣,有的人學得快,有的慢一點,最重要的是教他們去接納這些不同,學會如何與彼此相處,共同合作,這才是教育的目的。芬蘭教育一心想的,是盡力幫助每個孩子找到自己人生最適合的位置。學習的目的只是學習,要競爭的不是他人,是自己。

       化整為零也許是一個循環的開始,物極必反,全球化發展到頂峰的結局反倒促使社區的蓬勃發展,從追求跨國企業到回歸本地,從眼花繚亂的新名詞到回歸自然最質樸的規律,讓土壤長莊稼,讓太陽與風送來光明,賺錢不再是目的而是手段,生活才更重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