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巧克力情緣--Mary and Max

玛丽和马克思/巧克力情缘/玛丽和麦克斯

8.1 / 189,036人    92分鐘

導演: 亞當艾利特
編劇: 亞當艾利特
演員: 東妮克莉蒂 菲力普西蒙霍夫曼 艾瑞克巴納 Barry Humphries Bethany Whitmor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思龍

2016-04-08 04:32:39

這世界何其殘酷,卻又不失溫情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我的朋友前段時間在微信里說,《瑪麗與馬克思》看到她淚奔。很多人不理解,但我並不奇怪,因為我也是一樣,從馬克思第一次決定給瑪麗回信起,便再也沒能忍住眼淚。

也許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真實地想像出,在年少時經歷並不和諧的家庭是種怎樣的人生體驗,在隨後的時間裡,你又將付出多少去擺脫它帶給你的影響。這並不是藉口。就像怪圈一樣,並不是跳不出,但永遠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知道這有多難。

「我年輕時想變成任何一個人除了我自己……」這段話很多次使我沉默。時至今日,我依然一點也不想抱抱小時候的自己。有時我會掉進時光的縫隙里,看見那個小女孩站在廣場上,茫然無助。我只是匆匆離開。我甚至不想和她打個招呼。

我想瑪麗也是一樣的。這個孤僻又自卑的小女孩,被媽媽形容是「一次事故的產生品」。同學戲弄她,老師不喜歡她,父母的世界更是難以捉摸。倍感孤獨的瑪麗渴望有個朋友,她笨拙地做著其他孩子輕而易舉做到的事,不知道如何面對這世界,不懂得如何與他人交往,感情的平衡能力糟糕,甚至經不起一次善意的玩笑。
 
而大洋彼岸的馬克思,瑪麗隨意寄出的交友信,打亂了這個阿斯伯格症候群(自閉症的一種)患者的生活。像以前每次面對新事物和壓力一樣,他心神不寧、行為錯亂……但在窗口站了18個小時後,他還是決定回信。他太想有一個真正的朋友了。

把信投進郵筒後,馬克思一邊數著星星,一邊在想要多少天信才能寄到。這一幕我淚流滿面。穿過44歲的外表,我看到那個孩子經歷過怎樣的掙扎,又如何鼓起全部的勇氣,袒露出自己全部的信任與真誠……

馬克思一定也有著不堪回首的童年。果然,爸爸拋妻棄子,媽媽用叔叔的槍自殺;作為猶太人,受盡其他小孩的欺侮……
 
就這樣,在陌生的城市、孤獨的角落裡,兩個同樣帶著童年傷痕、同樣用甜品抵抗抑鬱的人,開始小心翼翼地接受彼此。他們向對方描述自己的生活、傾訴自己的苦惱,他們對彼此知無不言。諾大的世界也因為這份珍貴的友誼,而顯得不再那麼冰冷。

故事講到這裡,本該是個溫情的結局了,然而生活並不是童話。和戴米恩的婚姻使瑪麗重獲自信,她立志要治癒世界上的精神疾病,並以馬克思為研究對象出書,這讓馬克思感到背叛。
 
馬克思的憤怒使瑪麗的生活再一次遭到重創。依靠外界力量獲得自信的她,同樣也因為外界的震盪,漸漸沉浸在沮喪和自我厭惡中。像媽媽蘿拉一樣,瑪麗開始沉迷於做雪利酒食品並酗酒。生命彷彿陷入輪迴,當瑪麗站在鏡子前,鏡子裡卻出現蘿拉的臉。

可是,你沒有走過她走過的路。不曾懷疑過父親是否蓄意謀划過拋棄、母親有幾成愛你。在那樣的環境里長大,你怎能要求她有個強大的內心呢。無論瑪麗如何沉淪,我都不想怪罪於她。因為我知道,她曾有過怎樣的童年。
 
戴米恩的出走給了瑪麗致命一擊。生活中唯一的顏色被抹掉,死是更好的解脫。

當瑪麗套著繩索站在椅子上,服下安定,一滴眼淚划過她的臉頰。此時的背景音樂是《Que Sera Sera》:「When I was just a little girl, I ask my mother, what will I be……」這首在西方傳唱了幾代的歌曲,使影片突然擁有了宿命的色彩,也格外使人心酸。親愛的瑪麗,當你還是個小女孩,你是否也曾幻想過,自己的未來會是什麼樣……

在最後一刻,瑪麗閉上眼睛,像鳥兒一樣張開雙臂。就要解脫了,那一刻,我的眼淚再次決堤。
 
大洋彼岸的馬克思同樣陷入在焦慮與低落中。他生瑪麗的氣,他那樣信任她,知無不言,她怎能如此的對待自己……

壞情緒蔓延到日常生活中,形成狂躁,馬克思甚至向路邊的乞丐發脾氣。終於,乞丐在惶恐之下說出一句無意的「sorry」,馬克思愣住了。這也是瑪麗曾對他講過的話。

馬克思回到家裡,端詳瑪麗在自盡前寄來的「道歉煉乳」,上面用黑色彩筆寫著:「I』m sorry」。馬克思安靜下來。他決定給瑪麗寫信。
 
太平洋的這一頭,年輕的瑪麗即將結束自己的生命。千鈞一髮之刻,敲門聲忽然響起……

是鄰居雷恩,他在45年後終於轉敗為勝,戰勝了曠野恐懼症。雷恩幫瑪麗帶來馬克思的信,還有馬克思作為原諒她的表示——全部的「諾布萊」玩具。

是啊,生活何其殘酷,卻永遠不失溫情。在最後的最後,馬克思還是願意原諒。

他在給瑪麗的信里,寫出了那段著名的話:

「親愛的瑪麗,我原諒你是因為你不是完人,你並不是完美無暇,我也是。人無完人,即便是那些在我們外亂扔雜物的人。我年輕時想變成任何一個人除了我自己,伯納德哈斯豪夫醫生說如果我生活在一個孤島上,那麼我就要適應一個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說我必需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點和我的全部。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缺點,它們也是我們的一部份然而我們必須適應它們,然而我們能選擇我們的朋友。我很高興選擇了你。伯納德哈斯豪夫醫生還說,每個人的生命就像很長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潔,而有的像我一樣,有裂縫香蕉皮和菸頭。你的人行道像我一樣,但是大概沒有我這麼多裂縫。希望有朝一日,我們的人行道會相交,我們可以分享同一罐甜煉乳。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相信這是讓絕大多數喜歡這部電影的人,唸唸不忘的一段話吧。

總有人說這是部柏拉圖愛情電影,我卻不這麼認為。就像女作家妙莉葉·芭貝里在《優雅的刺蝟》里所說:

我們都是孤獨的刺蝟,只有頻率相同的人,才能看見彼此內心深處不為人知的優雅。我相信這世上一定有一個能夠感受到自己的人,那人未必是戀人,他可能是任何人。在諾大的世界中,我們會因為這份珍貴的懂得而不再孤獨。
 
瑪麗決定去美國看望馬克思,可是她來晚了。在她到達紐約的那個早晨,馬克思平靜地離開了。
馬克思的公寓裡還放置著他用來給瑪麗寫信的打字機、安放「諾布萊一家」玩偶的擱架、裝有瑪麗眼淚的香水瓶,以及一整面牆的瑪麗的來信……
 
看到這裡,你是否也會像我、像瑪麗一樣,驚嘆著流下眼淚。這是部刻畫太過細膩的電影,不願重溫,只因為我料到自己會有多少次淚奔。

當馬克思回想起自己不堪的童年,當他寫信告訴瑪麗「年輕時我想變成任何一個人除了我自己」,當影片響起「Que Sera Sera……」時,我怎能不淚流滿面。畢竟,我也有過支離破碎的童年,那個時候,我也曾苦苦掙扎,也曾充滿疑惑地長大。

成長真的是很不容易啊,稍微不小心,就會在心底留下陰影,就會成為一個不那麼健康的孩子。但瑪麗是幸運的,她遇到了馬克思,這個能感受到她,並願意諒解她的人。他們之間長達20年的通信,溫暖了她的前半生,也溫暖了他的後半生。

生活何其殘酷,卻又不失溫情。這部同樣真實到殘酷、卻又充滿溫情的電影,是否也曾慰藉了你曾傷痕纍纍的童年。

在時光的縫隙里,我依然能看到那個小女孩站在廣場上,茫然無助。我依然沒有勇氣去抱抱她,但這一次,我想我會蹲下來,看著她,向她微笑。
 
(PS:寫了很多天,寫得筋疲力盡。許多次想要放棄,卻又在不知不覺中拿起筆。這與其是一篇影評,不如說更是一種共鳴。每一個能夠看懂的人,希望你會喜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