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The Boy[2015]

男孩/鹿角男孩杀人事件(台)/Henley

5.5 / 5,750人    105分鐘

導演: Craig William Macneill
編劇: Craig William Macneill Clay McLeod Chapman
演員: 邁克沃格爾 雷恩威爾森 大衛摩斯 Zuleikha Robinso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向日常

2016-04-13 07:47:29

缺愛啟示錄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看罷這篇,筆者認為這是一部反類型的「關懷」電影。
   甚至可以說,電影是有許多愛的,但它表達愛的方式不是去示愛,而是讓你去看角色們的缺愛。而電影裡頭真正缺愛的,也不只是小男孩一個,那個倒霉的司機,以及小男孩的父親,都是缺愛的人士。他們或是缺老婆,或是缺母親。甚至連司機的老婆的死,電影也選擇了留白,只是暗示,死得很可疑,但是司機對妻子的骨灰又是十分珍重的。
   當然,電影的重點是小男孩。把小男孩扭曲的性格一步步展現給了觀眾。要知道,許多人的人性裡面,是有一點點施虐傾向的,當我們還是孩童的時候,我們常常吃飽了沒事幹,欺負一下小夥伴,或者欺負一下弟弟妹妹,其實本身是沒有多少惡意的,就是天性裡的小東西。在正常的環境中,只要父母或者老師,或者環境給一點點的教育,適當糾正一下,這些天性裡的小瑕疵是可以處理掉的,正常的孩子是會慢慢懂得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的。
   但是這個缺愛又缺錢的父親,顯然對孩子的教育是簡單粗暴的。就是一個直男癌教育法,去幹活,或者給錢去幹活,或者高興的時候哄一下,父親至上。這種直男癌父親,顯然就需要一個母親角色來調和一下,但是小男孩沒有媽媽,用他的說法,媽媽在弗羅里達,但是誰知道呢,父親似乎在電影中沒有認同這種說法。他的母親到底在哪,電影並沒有給一個明確的答案。
   仔細看父親對小男孩的教育,那種撿了松鼠屍體就去換錢的方法,顯然就是錯的。這可能會讓孩子對動物失去應有的關心,電影中就很明確了,孩子為了錢,甚至去殘害動物。而且它幾次這樣做,往往讓自己受益,一次是得了錢,一次是得到了鹿肉吃。當然,還有一次沒得到錢,因為父親沒錢了。
   電影的劇本也演說得非常仔細,男孩有了施虐傾以後,曾經對一個小夥伴下過黑手(就是那對夫妻的孩子)。但是那個孩子因此不再理男孩後,男孩就改正了這個習慣,真心的對待小夥伴。電影的觀點很明確,這個孩子他可能心裡有一點點扭曲,但他不是不能教育的,甚至他是極度聰慧的。但根本沒有人去幫他,在這之後,父親的教育變本加厲的糟糕,雖然父親其實也是下了功夫的,比如給男孩過生日,比如不在男孩面前抽菸。然而事實上卻是,父親所下的功夫,和男孩所需要的,往往不是一回事。這個男孩只能就在這扭曲的人格道路上,越走越遠。
    而司機的出現,也讓男孩越發扭曲,其實男孩在司機身上,是試圖在找父愛和母愛,試圖再找一個離開的可能。當然男孩知道這希望是渺茫的。但他不在乎,為此,他甚至拿走了司機老婆的骨灰(這也體現了男孩的佔有慾)。但司機也因此對他呈現出了猙獰的一面,男孩受不了這一面,其實他就是想開個玩笑。他扭曲的心理看到司機的這一面後,就順便想整一下司機,其實男孩是否知道(司機被弄死)這個效果,其實是很難說的,要知道那個陷阱是要弄死一條狗的。
  到了這裡,男孩基本上已經變成一個邪惡的BOY了。至於後面,男孩的窺探癖被發現,再被人暴揍以後,得不到父親的矯正,反而又是一頓批。男孩就變成了惡魔,殺光了所有人,只為得到那一個目的,找媽媽。
  到這個時候,男孩已經無可救藥了。然而這個時候,所有人都跳出來指責這個男孩是惡魔。我想說,片尾的男孩,確實是個惡魔。在美國校園行兇的那些人,也是惡魔。但惡魔不是一天變成的,許多人有機會成為惡魔,但他們成為了正常人。許多人有機會從小惡魔變成天使,但他們因為缺愛,缺必要的關心,成為了真正的惡魔。
  當然,不能為惡魔找太多藉口。但筆者認為電影的主題,其實還是愛。其實老美的電影,關於小孩變壞蛋的,大抵都還是人文關懷的居多,美國人民是很保守的,也是懂得找根源的。只看結果,不看過程,那這電影,不看也罷。給小惡魔多一點愛,多一點教育,甚至給那些還沒來得及變成惡魔的人多一點關心,多一點理解,多一點必要的約束,不要逼他們鋌而走險,不要逼他們傷害他人才能得到自己的利益。那才是真正的美好世界。當然,筆者再次表示,筆者只是依電影直說,對電影中的價值觀,筆者個人不抱任何態度。再說了,受虐也絕不是行兇的理由,在任何正常的價值觀道德觀裡,行兇都是不對的。但是普世價值觀中,也有一種他人作惡,我們也得自省一下有沒有縱惡的說法。你不教育,不關懷,不理會,某種程度,就是縱惡。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