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陀地驅魔人--Keeper of Darkness

陀地驱魔人/鬼泣

5.9 / 886人    105分鐘

導演: 張家輝
編劇: 張家輝 Sin Ling Yeung
演員: 張家輝 郭采潔 吳啟華 張繼聰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ydenyLau

2016-04-15 17:37:56

陀地驅魔人:如果漫威把《康斯坦丁》拍成《人鬼情未了》


如果有朝一日,漫威把《康斯坦丁》照著《人鬼情未了》的調子去拍,那就會是《陀地驅魔人》的樣子。
擱下日益萎縮甚至行將就木的香港電影不談,香港恐怖片/鬼片已經基本是個死掉的片種了——創意缺失,缺乏文化底蘊,技術落後,不思長進。而對於新手導演,小成本的恐怖片/鬼片更容易掌握,也更容易博新出彩。至於能否真的討得觀眾的歡心,就只能各顯神通。
單純從導演角度來講,作為走入編/導/演生涯的第二部作品,張家輝在《陀地驅魔人》上的表現要比《盂蘭神功》更好一點:敘事更加流暢,鏡頭感也更好。當然,一部份來自於更大規模的投資水平,製作方從驕陽電影換到了UFO(雖然都是夕陽企業),發行找到了安樂。《陀地驅魔人》僅僅在特效和美工方面就不可同日而語,更不用說華麗麗的客串演員了。
在《陀地驅魔人》的創作上,張家輝本意是為了彌補《盂蘭神功》時候的遺憾。這種遺憾或許是由於《盂蘭神功》缺乏系統性,故事也較為乾澀,缺乏感情動力不足。到了《陀地驅魔人》這裡,首先擯棄的便是小成本帶來的cheap moves,表面花樣百出實際觀感並不好的奇技淫巧統統扔到一邊,在畫面上明顯有了更好的美學表達,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奚仲文和黃炳耀的參與。此外,音樂方面有雷頌德,剪輯攝影服裝設計也有資深入士的加入。這一切的結果,使得《陀地驅魔人》在硬件方面顯示出了相當過硬的水平,有著一般恐怖片/鬼片所不具有的精美和熟稔。
尤其是在鏡頭調用上,無論是角度還是光影的設計,《陀地驅魔人》都有著頗深的思索。
然而,製作上的大幅升級,從來都不能等同於質量上的大幅提升。《陀地驅魔人》也不例外。

 
97之後,曾經存在有許多西化的恐怖片/鬼片的嘗試。《雙瞳》《詭絲》《第一誡》《異靈靈異》,優劣自判。而在一方面,也有彭氏兄弟掙紮著開拓本土鬼片市場,視覺系《鬼蜮》,3D後又有《童眼》云云,卻都比不過《C+偵探》的點睛之筆。
但新千年之後,最為出彩恐怖片/鬼片,怕是要數鄭保瑞的《恐怖熱線之大頭怪嬰》了。且不說全片幾乎沒有妖魔鬼怪的出場,仿用《女巫布萊爾》的手持攝影比起後來者不知道要早到哪裡去了,畫面設計上頗有心思,除了幾個以當時水平,省吃儉用摳出來的特效,基本還是很讓人滿意的。
之所以提到《大頭怪嬰》,恰恰是因為《陀地驅魔人》中也有著類似的女記者設計。但除此之外,兩者在創作意識上的差距是相當大的。
如文首所述,《陀地驅魔人》基本上是按照超級英雄電影的套路去進行設計和拍攝的。我們看到了一個豐滿(但絕不完整)的世界觀設定,一個《康斯坦丁》式的苦情(半)涼麵男主角和他的輕佻(男)助手,一個非要闖進來的女性第三者,不主打恐怖懸疑而主打破案和打救蒼生,大量喜劇橋段的熟練穿插運用,重電腦特效輕現場特效,不必要的動作戲,以及最最重要的happy ending和片尾彩蛋,統統被張家輝一鍋燴了個乾乾淨淨。
從創意的角度來看,這種緊跟時代的嘗試並非不可。然而和絕大多數超級英雄電影相同,《陀地驅魔人》被娛樂化的表現扭曲了本質,導致此類電影本該出現的特色都被沖淡了。《陀地驅魔人》的故事並不復雜,甚至還很簡單,但中間插入了大量的回憶片段,過長的時間打斷了原有的敘事節奏,並且在後半段出現了許多匪夷所思的鏡頭切換。幾條線索看似交叉,實則並行,幾起事件之間也是弱相關,顯得太過隨意。最要緊的是,自後半程開始渲染「人鬼童養婿」畸戀之後,整部電影登時變了味,從超級英雄滑落到了9點檔言情劇,散發出一股股戀愛喜劇的酸臭味。
和星光熠熠的客串陣容相比,實在是讓人大跌眼鏡。


想有所突破的意圖是好的,但不能僅僅做表面功夫,而忘了基本準則。《陀地驅魔人》顯然忘了自己是一部恐怖片/鬼片,而成為了一部動作/魔幻/愛情/喜劇電影。但即使這部片子是多麼難以招人喜歡,《陀地驅魔人》都已經是香港電影這棵每年只能產出屈指可數的幾顆好果子中,還不算難吃的一顆了。
與其期待嘉樂仔再逗逼,張學友菊花眼神秘人的真實身份,還不如多看兩眼東加文驚為天人的豐滿翹臀來的實在。
'Dat Ass.

P.S. 我當然知道《康斯坦丁》是DC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