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15 19:10:27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自王家衛來找徐浩峰寫了《一代宗師》的劇本並拿到金像獎最佳編劇之後,徐浩峰的名字才慢慢開始變得有知名度了。對於這部作品,但劇本好歸好,但最終電影呈現出來的效果和影響,其中更大的功勞或許要歸墨鏡王十年的苦心經營。
徐浩峰老師的另一部作品《道士下山》,本來同樣精彩的一個民國江湖故事,活脫脫被程凱歌拍成了搞笑基情片,濃濃的一股惡趣味。
至於徐浩峰自己的三部導演作品,《師父》去年上映之後,大受好評,只是票房並不太理想;今年上映的《箭士柳白猿》也是同樣的好口碑低票房。
就我自己的觀影體驗而言,《師父》上映時,我正在雲南的一個偏遠小鎮,跑了幾百里山路才到一個小城市的電影院在大螢幕上看到這部電影,同看者寥寥無幾;《箭士柳白猿》上映時,身在北京,偌大的電影院也只有我和另外一個大叔兩人而已,看完之後還互相對視一眼,頗有英雄惜英雄的感覺。
連續兩部電影上映之後,許多人開始翻出徐老師12年的另一部作品《倭寇的蹤跡》來。這部電影在豆瓣上評分極低,簡直比徐老師後兩部片子的分數低多了。不僅如此,我的豆友評分更是低出了新高度。
但其實在我看來這部電影是難能可貴的小成本製作,尤其是在12年的時候,前無古人地開闢了一種新的武俠形式,算是開宗立派的一手絕活。
電影的故事很簡單,明朝末期,戚繼光將軍去世之後,戚家軍解散,而其中兩個戚家軍希望能夠把戚家刀的刀法流傳下來,開宗立派,流傳千古。而當時的江湖被四大派牢牢把控,要想開宗立派先得在烏衣巷打過四道門,讓四大派心服口服,才能把刀擺上兵器譜,刀法傳入民間。
然而,由於戚家刀由倭刀改造而來,刀法更是招招為克制倭寇刀法而創。四大派中的人為其刀的形狀,刀法的運用而不恥,千方百計阻止他們。
在一系列各種陰謀詭計鬥智鬥勇之後,戚家軍終於獲得了和霜葉城第一高手交手的機會。勝,則留下開館授徒;負,則遠走他鄉。最終戚家軍惜敗尤榮,而霜葉城第一高手確認為敗不敗在刀法上,而在於用刀的人,勉強給他機會留下來開宗立派了。
整個故事伴隨著一種極其詭異的風格,更奇怪的是突然冒出來的幾句奇葩台詞,還有許多不合理的情節設置。處處瀰漫這一種獨特的惡趣味地感覺。
因為電影中用了大量網路風格的台詞和行為,而在四年後的今天再來看,頗有一種穿越的感覺,有一種獨特的尷尬感在其中。當年的徐浩峰老師或許是為了玩得更接地氣一些,而現在看來就實在有些low了。
徐浩峰老師電影中的武俠或許不是真正意義上我們所讀過或者看過的武俠,而是另一門派的武俠。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戚家軍在電影裡為戚家刀開宗立派,而徐浩峰也用這部電影在中國武俠史上開宗立派了。
無論是張徹、胡金銓、徐克還是金庸、古龍、梁羽生,這些前輩大師們給我們的武俠從來都是:俠者以武犯禁。每一個大俠都是一身正氣、浪蕩江湖。在武學或是修養甚至人生際遇上,大俠都是異於常人的存在。
而徐氏江湖中的大俠的人生目標並不是拯救江湖匡扶正義,而是開館授徒。他們混得不是江湖,而是武館;武俠也不叫武俠,而叫武行,是一個有需求就有給予的行業。
徐氏江湖中的武功套路更像是一種技擊技巧,是每一個路人可學可練就的。這部電影裡,戚家軍的兩招「如影、如響」,通過影子和聲音來準確判斷對手的位置和出生時間,從而給自己先下手的機會。而就是這兩招,讓兩個不懂武功的弱女子打敗了無數個四大派門下的地址,甚至打敗了四大派的大哥。
這種武學套路在電影體現上為不用威壓也不用特效,只需要一板一眼規規矩矩的動作即可。每一招數都體現著力量與隱忍的結合,收放自如。
兩種武俠展現形式,孰高孰低,難以定論。但可想而知,徐氏江湖是一個真實可感的江湖。
這部電影在某些方面上頗有古龍的味道。在對決上,不是連續不斷的惡鬥而是簡單的一招定勝負;同時台詞對白有很多深意和內涵,只不過在我看來,徐老師在這方面玩砸了。
但總體上看,這部電影依舊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電影。更難能可貴的是,這部電影成為徐氏江湖的開宗立派製作,而之後的《師父》《箭士柳白猿》評價如何也不必過多贅述了。
聽一個在北京電影學院上學的朋友說,徐老師給他們上課常說:搞電影的,要耐得住寂寞,刀要背藏在身後。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