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玻璃偵探--An Inspector Calls

罪恶之家/探长来访/神探驾到

7.7 / 6,085人    87分鐘

導演: Aisling Walsh
原著: J.B. Priestley
編劇: Helen Edmundson
演員: Sophie Rundle Lucy Chappell 米蘭達李察生 肯史托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滴滴滴〜Cedar

2016-04-16 01:14:26

無罪之罪——聖母勿入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有劇透,慎入。
    首先,本片一共一個半小時。前一個小時的時候,真的覺得如果這些就是所謂的「罪惡」太過牽強,而探長一臉站在道德的至高點指責的樣子也很令人不爽,人物性格設定方面兒子中二女兒聖母。其實剩下的幾個人物也比現實中的聖母一些,比如父親在聽說女孩是因為懷了自己兒子的孩子結果養不起走投無路決定自殺後,說我願意付很多很多錢來補償。如果只是這樣, 這部片子真的連一星也不想給。但是最後半個小時絕對驚艷。就從所有人都結束了回憶,探長開始說教的那一段開始,精彩!
    所謂的「罪惡」,我認為其實指的是自私、冷漠。我不是很認同說每一個人物代表火線追緝令中的一種的說法。第一、探長的說教那一段大致是:我們的所作所為會影響到很多人,我們並不是獨自存活在這世上的,我們是相互依存的,我們應該互相幫助。這一段應該就是導演借探長之口說出的這部影片的主旨。第二、探長走後,父母和女婿的第一反應是這件事會給自己帶來的影響。母親在考慮這件事在公開審理時會給自身帶來的影響。父親說我的爵位不能升了,還問兒子你到底偷了那個客戶的錢,我們要想辦法快點補上,不然你會坐牢。當發現探長是假的,自殺的女孩也是假的的時候,他們徹底鬆了一口氣,拋開了剛剛產生的所有內疚,開始繼續派對。第三、其實電影前半部份,每個人面對女孩時所做出的選擇,父親辭退了女孩,女兒投訴女孩,女婿兒子拋棄女孩,母親拒絕女孩的求助,這些選擇從他們自身出發完全是無可厚非的。他們只是不會從別人的立場出發,稍微替別人想一點。於是,悲劇就發生了。
   關於「假探長」,我認為是上帝。可以看出,他沒有直接干涉別人命運線的能力,或者可以這樣說,他不能隨意更改他人的命運,如果想要更改,也肯定需要付出巨大代價。於是,他預知了女孩的命運,但他不能直接出現在女孩的面前,可以看到影片最後女孩在垂死之際才看到了一直跟在她身邊的假探長。在女孩寫完最後一篇日記並夾入照片然後出門去教堂的時候,探長翻看了日記,知道了一切,他試圖改變女孩的命運,於是去找了那一家人。他只能隱晦的讓他們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提醒他們將要發生的一切。如果在得知一切後,他們中但凡有一個人,特別是那個中二的兒子能夠立刻去找女孩,一切也不至於至此。當然,這樣的結局更具有震撼力。而開始很令人不爽的探長的語氣也就可以理解了,畢竟有一顆大愛世人的心,也的確是一種俯視世人的存在。
    關於有幾個姑娘。只有一個姑娘。單獨給一個個人看照片,這樣可以顯得戲劇衝突性更強,而且剛看完質問他們發生了什麼更能真情流露,沒有能編藉口的時間。再有一點是同時給他們看了,他們一起回憶,大家七嘴八舌的一起說,很難拍出來、拍好。最重要的是,結尾處女婿就是憑藉這一點推論出假探長是在耍人,推翻了有一個女孩死了的結論,於是大家一起繼續愉快地聚會。
    關於扣得那一星,前半部份人物實在塑造得太過聖母,臉譜化。子女和父母之間價值觀的衝突是想表明年輕時還有一腔熱血但隨著年齡增長逐漸被社會磨平了稜角?還是想表達一種新舊思想的衝突?無論哪種,最後塑造出來了一個中二一個聖母。恩,中二說:我情願戰爭快些到來,把他們都毀了。其次如果主題是希望人人都能替他人思考一下,把故事設定在資產階級和其他階級之間是不是太狹隘了?或者作者是想表明社會地位越高責任越大?總覺得有一種「我弱我有理」的態度在裡面。反正我不是很理解看了這部片子後寫得是對資產階級的批判。當然我也不覺得是女孩的錯,終究還是命運弄人吧。寫到這裡,細想這部片子的價值觀,於是我又扣了一星。
    最後,總覺得這樣寫會被噴,畢竟看片的時候彈幕裡划過挺這家人沒錯的都被噴了。希望聖母們噴之前先花一秒鐘想一下現實真實的人是怎麼樣的。
    最後的最後,其實有一首歌特別適合這部片子——《愛的奉獻》:
    這是心的呼喚
    這是愛的奉獻
    這是人間的春風
    這是生命的源泉
    再沒有心的沙漠
    再沒有愛的荒原
    死神也望而卻步
    幸福之花處處開遍
    啊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
    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啊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
    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