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73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

2016-04-22 00:53:33

正義是一場痛快,卻並非狂歡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題外話:
為了符合詐屍的主旨,將以前寫在「什麼矯青」的觀後感拉出來溜溜。
其實關於《十二公民》最記得的反而是那時候和婕去看這部電影,看了之後依舊沉浸在電影裡,喝過咖啡、走在花城匯的綠道上,彷彿有討論不完的話。那是一個我至今仍舊時常回味的下午,好電影難求、知己更甚,午後共話恨不得天荒地老,捨不得時間流逝。後來我對婕說,我常以為看十二公民的下午不可再來,但大概更重要的是不斷去創造新回憶。希望很久以後,還有這種熱誠吧。



富二代少年殺害貧困的親生父親,人證物證俱在。似乎是毫無懸念的一宗案件,卻在一個模擬的陪審團里被抽絲剝繭,真相逐漸浮出水面......法律學校、美英法補考、模擬陪審團等等要素將故事收斂於一個小小的房間裡,以精妙的台詞和話劇式的演繹呈現出最大的張力,好的故事框架加上接地氣的十二個角色設定,整部電影盪氣迴腸。

有人說這是近十年最好看的國產電影,有人說電影裡的懸疑推理情節水平頗高,有人說「任何一個人,都無權判決一個人死罪」一句鏗鏘有力,振聾發聵......於我而言,感受最深的莫過於,一場激烈的討論,讓正義免於淪為不問青紅皂白的狂歡。

弒父之罪,人無不望誅之而後快。然而弒父是全部的事實嗎?縱有證據,是否就真的是鐵證?立即作出結論本身,是否就恰當了呢?

八號陪審員堅持十二公民進一步討論,於是大家在討論的深度一次次推進的時候終於發現,自己理所當然的定罪,其實要嘛不過是因為不想花時間去質疑,要嘛隨大流不願發聲,要嘛只為了發洩自己生活的不如意。而更多的,不過是由於先入為主和個人(或階級的)偏見。

試圖討論嫌疑人是否有罪的過程,又何嘗不是每一位公民在審視自身呢?與其說在審判別人,不如說在「審判」自己。每個人都有對應的罪與贖,當你手握審判權,你如何審判別人同時意味著當別人同樣握有審判權時,可以如何審判你。所以如若你希望,面對顯失公平的世界有個人偷偷為你減輕頸項間枷鎖的重量;或者,不要不分青紅皂白,斷送你的前程卻只有一句輕若鴻毛的「對不起」;又或者,不要因為你腰纏萬貫,就把你勤勉的奮鬥指為不仁不義,把你純潔的愛情判為錢欲互換......那麼,手握話語權之時,伸張正義,但不要錯殺無辜。

十二位公民代表了十二個不同的階層,每位公民身上都帶著階層的標籤,每個人都在標籤別人。十二種階層對正義有十二種理解,十二種理解通過一件案件,發生激烈的衝撞。而在理論上難以共鳴的情況下,法律恰恰是社會對正義進行探索的智慧結晶。它對正義劃分相對普適的標準,以理性思維為不同階層保留求同存異的空間。

直到最後,三號陪審員依然認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富二代就是弒父,就是罪無可恕。然而陪審團裡的一致意見,讓他不情不願地區服於對案情的合理懷疑,贊成判絕無罪。這個討論結果,意味著十二公民以理性戰勝了成見和想當然。如果所有人都可以肆無忌憚地以自己認為的正義為他人定罪量刑,那麼正義不過是不同階層的混戰和狂歡。伸張正義應該是痛快淋漓的,但卻不是迷亂縱情的。

導演徐昂說:「我很喜歡的一個場景是電影結尾處,結束這場非常激烈的討論之後,12位『陪審員』走出門,大家一起朝著生活里走,漸漸遠離了那一次對自己偏見的窺看。他們走得慢極了,好像有點兒不願意回到現實里。」我也很喜歡這個結尾,原因卻不同。陪審團討論裡的唇槍舌戰、針鋒相對,都化作夕陽下父親和兒女的相視而笑,畫面平和悠遠。慷慨激昂的爭取,回歸於生活的寧靜美好,無疑是最好的結局。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