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73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kitty

2016-04-23 02:16:49

別人的人生,有我們的責任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十二怒漢》本身是極優秀的劇本,《十二公民》繼承自這樣的劇本,一定不會太差。只是,卻也沒有想到會這麼優秀。看得出導演想要在《十二怒漢》的基礎上添加更多中國化的元素,中國的法律本身沒有這樣陪審團的制度,為了使其與現實能夠結合,假定了一個模擬辯論的場景,同時,也把原作中從來沒有提及的那位主角的身份設定為檢察官。

假陪審團的身份,比起原作更加多樣化,也更能體現目前中國的一些特色。原作在許多方面都很優秀,但是在人設方面卻顯得有些不足,除了主角和易怒的一兩個人,幾乎沒有鮮明的特徵讓人記住,至少他們的職業,顯得沒有特色。也許因為當時的美國,並不像現在的中國這般人員豐富。

其實,從某些方面來說,這十二個人怎樣的人生背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作為公民,作為有權利決定別人生死的人,應當不在乎自己的身份和經歷,去理智地思考自己經歷的案件。這是一個公民的高尚的責任,謹慎而謹慎決定一個人的生死,畢竟那涉及到一個人的一生。然而,也許因為與我們實際的生活太接近,也許是因為導演的人設功力太好,令人幾乎可以完全記住這十二個人。

1.其中年紀最大的老人,擁有文革的經歷、敏銳的觀察力以及所有老人都有的孤獨。文革過去的時間不長,依然有人生活在它的陰影里。而老人孤獨的問題,也逐漸被社會關注起來。

2.那位收房租的小市民,期間不停地指摘著外地人的不是,其實也是說出了許多北上廣等等地方本地人的心聲,猶記得報紙上、電視上曾經出現多次的本地人言論「你們都不來XX才好」「逢年過節才能體會到X市是屬於X市人民的X市」。最後,他才道出自己兒子沒有考上大學,讓人們恍然大悟,無非是因為自己能力弱,才這般虛張聲勢地歧視別人。

3.政法大學的小警衛,生活極其艱辛,導演選擇河南人,大概是因為河南人在全國口碑不太好。但他保持著一份真誠和善良,願意認真思考。只是,有多少這樣的警衛懷抱著考入政法大學的心願?更有許多大學、中學的警衛,因為自己手裡的一丁點權力,不肯給任何人方便。只是固執地執行著自己的「責任」,到達了偏執的程度。所謂「拿著雞毛當令箭」的,真心比比皆是。如電影中這般可愛的小警衛,了了而已。

4.政法大學旁邊的小販,竟然是因為討好這門課的老師被迫來陪審。他說自己處處理解別人,問別人什麼時候能理解自己,確實讓人心生憐憫。只是,多少小販,在銷售食品的時候,完全沒有考慮過衛生的問題,垃圾到處扔,使用過期或者質量差的材料做食物,他們必然有可憐的地方,只是,難道就沒有可恨的地方嗎?

5.計程車司機,脾氣極其暴躁,一根筋地認一個死理,完全不考慮證據的合理性,為了辯駁而辯駁。兒子想要去做搖滾,他不同意,這符合大多數小市民的想法。中國的父母眼中,或者說,沒什麼遠見的父母眼中,唯有讀書才是正經途徑,其他的東西,音樂、繪畫、甚至於文科,都沒有什麼用處。目前這一切在慢慢改變。人生在世,畢竟不是為了功名和錢財,或者說,當今社會已與曾經不同,從事所愛之事,只要夠才華,都能換成利益。

6.與大學生談戀愛的有錢人,他似乎對「資本家」這個詞特反感,就稱為有錢人吧。因為富二代所以錯,這種言論真的挺常見。姐弟戀、老少戀、同性戀,總之,所有跟主流觀點不合的,都為人們所批判。中國人的話語就是這般刺人,民智未開,說話人不曾考慮別人的感受,大部份也不太記得自己說過什麼。「你媽媽生了弟弟就不要你了」「這麼大年紀還挑什麼」「女孩子就該早早嫁人」「哎呦,你看,她找了個男朋友比她小好幾歲」「老牛吃嫩草」,這種類似的言論,真的是……papi醬某期的視訊表現得特別棒。

7.會做數學題的人。大概似乎是個財務吧,滿臉笑容,挺和藹。

8.黑社會氣質大哥。長得瘦瘦的,最後也不知道到底幹嘛的,好像是某個大學生妹子的男票或者哥哥。第一次聽到側跳這麼高端的詞。計程車司機對別人橫唯獨不敢對大哥,一句「我看看行嗎」,就趕忙把房間平面圖遞給他,眼看著大哥把平面圖給了檢察官,司機同志也只能默默不開心。記得似乎原作說,像司機那種握刀的辦法,很容易把自己手傷了,所以「如果像他那麼捅人,這刀得翻一下」。

9.檢察官。何冰之前演大宋提刑官火的,但是,怎麼講,這種高大全的形象,基本作用就是樹立一個標竿。一直很好奇原作裡面那個漢子到底幹嘛的,感覺原作的用意,可能就是,他是平凡美國公民的一員,平凡的美國公民,就應當拿別人的命當自己的命,不武斷。國內的檢察官,別的時候不知道,但是,快播案子裡面,真的還是有極大極大的進步空間的。

10.團長,沒啥特色,如果不是團長,記不住,又不是超級大帥哥。

還有兩個人想不起來,幾乎沒做什麼事情吧。但是,作為第一次看這個片子的觀眾,只是稍微動動腦子就能輕鬆想起其中的10個人,我以為這是導演和編劇極大的成功了。導演在人設上下了功夫,也沒有在原作的基礎上添加更多的價值觀,所以,雖然幾個人物的對話可以顯示出目前中國的特色,卻沒有掩蓋整個影片的核心——公民的責任。

《十二公民》吵架方式更具有我國獨到的特徵。凡事喜歡動口,後面一群人拉著,想打架都打不起來。相比,原作比較知識分子和美國化,如果完全照搬,反而體現不出我泱泱大國的風采。

韓童生的表現尤其亮眼,撇著何冰的眼神,吊著小眼睛,一副不服氣的樣子。「你給我抹平嘍!」「不!」說話辦事,活脫脫街邊蹲著的難纏二大爺。說起孩子離家出走,又是真的感人。那不僅僅是故事的共鳴,也是演技的感染力。

如果非要說這部電影的缺點,主要有兩個。

第一、太命題作文化。藉著十二個人的身份,討論或者揭示了很多東西,小販、城管、大學教授、文革、仇富、外地人本地人等等,只是給人一種為了揭示而揭示的感覺。

第二、雨。由於私人的原因,很喜歡原作關於雨和爭論的呼應,即使是黑白的影像,也能讓人印象深刻。大雨之前悶熱,某種程度上是因為天氣,十二人陪審團才急於得到一致的結果;恰巧電扇壞了,所有人都汗流浹背,脾氣更暴躁;在爭論的過程中,他們試圖開風扇,試圖開窗,各種行為都和「雨」這個環境緊密相連,直到大雨傾盆而下,直到悶熱掃除一空,十二人之間緊張的氣氛也漸漸變得緩和,分歧也漸漸趨向一致。

《十二公民》因為設定是模擬陪審團,本身就有個大家急於結束的因。所有人都不當回事,本來可以輕鬆解決的案件,因為那一人的存在,變得似乎永遠無法解決。

一致這件事,在中國總是很難的。導演試圖把雨加到整個故事裡,中間的黑暗,最後的陽光,甚至有錢人的特寫畫面中可以看到屋頂的滴下的水一直沒停。只是《十二公民》的環境挑選得還是太開闊了,沒有原作的逼仄感,空間上少了那種緊迫。這是它比之原作不足的地方。

證據的缺陷在當今看來真的有些弱,但是《十二怒漢》更重要的是在它的核心以及十二人的爭辯,矛盾、人性,在這其中表現淋漓盡致。1957年的作品比之2014年的翻拍竟略勝一籌。

《十二公民》的細節設計更能被國人所理解。我也相信,導演和演員們之所以選擇翻拍這部電影,是為了向大眾傳達「公民的責任」。

在當今網路盛行的時代,拒絕人云亦云。他們是否杜撰了什麼,作為閱讀者的我們如果不認真思考,也許會在無意中破壞一個人的一生。法律的暴力可怕,網路的暴力也不容小覷。

猶記得在知乎上看到過一個紅衣男孩事件,簡單的案子在網上被傳得神乎其神,明明是自殺的事件非說是他殺,為了證明白己所言的他殺,甚至出現額頭正中的傷痕之類的東西。幸好引來某位法醫專業的學生關注,他的老師又恰好曾參與事件。

責任這種事,不只屬於檢察官和律師。同時,也希望,檢察官、律師、法官們,能背負起更大的責任。

即使人的身份在這個社會無比渺小,但人生終究是人最重要的東西。請不要輕易地去摧毀它。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