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到達影院的時候,電影正在播放教室裡男主角被老師點名站起來的情景。剛坐下,耳邊就傳來觀眾的哈哈大笑聲。純真爽朗的笑聲中,能感受到他們或者她們都是正值青春的人兒。不禁有些小失落,都是這麼年輕的一群人在看青春片兒,我都多大的人了竟還滿懷期待的坐在這兒,好像有點進錯教師的感覺呢。
左邊坐著一對小情侶,電影演到女主的小心思被看透的時候,小情侶中的男生說:「啊,又是這種橋段」。女生立刻反駁到:「你就知道看美國大片兒,偶爾看這個不是很好嗎?高中時代的感覺就是這樣的。我就這麼過來的,真是懷念以前的那種日子啊。」
後來,再沒聽到那位男生說些什麼。
因為男生牽著女生的手,陪著她安靜的看,開心的笑...
當耳邊第一次響起Hei Jude的歌曲時,右邊的小姑娘哭了。我瞥見她的時候,她的雙眼緊鎖螢幕。我將視線拉回注視螢幕的時候,又傳來抽泣聲。從家出發前,特意帶了包紙巾,我想遞給這位獨自來看電影的小姑娘。可是,那一刻我的眼淚也情不自禁的往下流。盯著螢幕邊看邊流淚的感覺,竟讓我覺得釋懷。最終,我沒有拿出紙巾。我想或許小姑娘也不需要紙巾吧。肆意讓眼淚流出來的感覺一定比用紙巾蒙蔽雙眼的感覺來得好。
烤串的情景出現時,前排右邊的一姑娘笑得可大聲了。不是三兩聲的哈哈,而是聲音衝到嗓子眼的哈哈哈,哈哈哈串起來的爽朗笑聲。電影已經切換到下一個場景,這姑娘的笑聲卻還迴蕩在耳邊。換作以前看電影的話,我肯定在心裡嘀咕有這麼好笑嗎?但是,這一刻我卻絲毫不介意。反而覺得自己是正處於青春期,和一群同樣處於青春期的同學朋友們在聚會撒歡,好生自在。
2. Hei jude,don't make it bad.
Take a sad song and make it better.
Remember to let her into your heart.
Then you can start to make it better.
在電影裡第一次聽到這首歌的時候,我盯著畫面看了很久很久。
大雨裡的陽光少年,青春少女,穿著白色襯衫在嬉戲。畫面真美。
還沒來得及在腦海中想像,歌曲就停了。
心裡在遺憾,怎麼只放這麼短一部份啊。絲毫沒有聽夠啊。
這麼好聽的歌曲怎麼能只插播這麼短呢...
好在,電影接近尾聲時,又再一次聽到歌聲響起。
聽著這首歌,我想起4/19日在SH復旦大學內參加的主創見面會上,劉同的一段描述。
他說導演是個非常固執的人,起初確定想用這首歌之後,不管後面這首歌需要花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寫申請材料也好,還是花幾百美金買版權也好,導演就是不妥協不更換,認定非這首歌不可。
說起來很慚愧,在觀影之前我都沒有聽過這首歌。自然不懂劉同口中所描述的導演的固執,堅持和原則。但,觀影之後我在心中竊喜。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是發生在這部電影中,而且他是如此的好聽又如此的貼切場景。歌聲再次想起的那一刻,不禁淚流滿面。那一刻,我覺得我彷彿讀懂了導演的堅持和固執。甚至在內心感謝她的這份堅持和執著,否則,許多如我這般第一次體驗的人,豈不是要錯失了一份意外驚喜?
3. 看完電影回家的路上,一個人騎行於寬敞的大馬路。情不自禁地哼起Hei jude,don't make it bad,反反覆覆只會這一句。趕去看電影的時候,地圖顯示40分鐘的騎行距離我花費一般的時間就到了目的地,卻因為在目的地找電影院及取票而晚了10分鐘進場。當時特別著急,怕錯過了開場戲的精彩部份,所以拼命地踩腳踏車。覺得這段距離好遠好遠。
可看完電影騎行於回家的路時,卻覺得這段路太近太近。
一邊哼歌一邊回想電影情節。對的,有句話我印象很深刻:真正面對自我才能自由,想做一個表里如一的人。
說起青春,最遺憾的莫過於沒有勇敢抓住愛情的橄欖枝。
說起迷茫,最感激的莫過於那個時候有可以掏心思的親人在。
說起選擇,最慶幸的莫過於父母永遠支持和永不放棄,並給予自由空間。
真遺憾啊,沒有在那麼美好的年紀感受到自己。
或許我就如同蔡崇達先生所說的:正因為是個沒有真正青春的人,所以,才打定主意,把整個人生過成最慢長的青春期吧?
在青春里,唯獨缺席的是愛情。
今晚,讓我又想了那個曾經迷戀打籃球的青春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