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青春不迷茫-----------------------打中國應試教育的臉
電影《誰的青春不迷茫》,當看到高冷學霸面對學渣,傲然直言,「我就是身處比你高很多的地方,俯視著你」的時候,真的有點感觸了。他的這種優越感來自哪裡呢,就來自他比別人的考試卷子能多得那十多二十分嗎?這樣的事放在當下,估計很多人是無法理解的,不過在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那的確真實存在的事實。
在那一段高考壓力無限巨大的歲月裡,成績就是決定一個學生一切的標準,包括品性,道德。這電影其實說不上多出彩,但勝在真實。那個時候確實有很多很多像劇中那位班主任一樣的老師,把一個班的同學劃為三流九等。學渣是最苦逼的,動輒罰站,動輒特殊座位,經常被老師罵的一無是處,彷彿成績不好就變成了不恥於人類的狗屎堆,將來的結局不是成混混就是成流氓。還有很多很多和劇中女主父母一樣的父母,不斷地鞭策鼓勵自己兒女為考上大學咬牙奮鬥。他們會在你復習功課的時候,悄悄走進來,為你端來一杯水,一些點心,然後細心叮囑你不要熬太晚,然後悄悄離去,輕手帶上門,生怕影響到你。哎,可憐天下父母心。其實那些老師們也不是壞人,他們只是恨鐵不成鋼,叱責學渣到深處,無不都是掏心掏肺,聲淚俱下。
只是,只是沒有人來真正關心那些學生內心真的喜歡什麼,更何況那時的學生對未來大多都是迷茫然的,對前途的選擇往往是家長的一言堂,其實又有幾個家長認真考慮過,什麼樣的工作才是最適合自己的孩子的,最能發揮他們優勢?電影裡作為學渣的男主能夠吸引女主,正是他的灑脫不羈,離經叛道,敢於真正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不過這樣的異類在哪個保守的年代,畢竟是鳳毛麟角。其實細細想來,那不是老師的錯,也不是父母的錯,在這個人口眾多而教育資源稀區的國度,面對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嚴酷現實,大家都只有這麼無奈地面對,沒有選擇。
高考和為了應付高的教育制度就像一種閹割人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機器,絕大多數中國的學生,在經歷了數年填鴨式的教育之後,在本應該最有可塑性的年紀,變得蒼白如洗,變成一群只會讀書的機器。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而且,這種唯分數論斷人優劣的方式,培養出來的菁英是什麼樣呢,就是劇中女主自我反省那樣的,為考省三好就作弊,忽視朋友,忽視親情,看不起成績不好的同學,自私冷漠,不擇手段。這就是那個年代所謂的好學生,老師和家長都喜歡的好學生,虛榮傲慢卻又無知可憐,一種依靠別人的讚許作為自己存在方式的人。這樣的學校菁英以後進入社會,成為社會的菁英,那就難怪如今的中國社會充斥那麼薄情寡義唯利是圖信仰迷失禮崩樂壞,這不能不說是對應試教育的一種極大的嘲諷。
我喜歡《誰的青春不迷茫》這樣的電影,它雖然沒有有的青春題材電影的那種誇張的情節,搞笑的橋段,也沒有一些如墮胎群架等青春片標誌的噱頭來扯眼球,導演的手法還不夠純熟,結局顯得有點倉促,但它就是這麼無限真實地接近我曾經經歷過的高中生涯:在焦灼,壓抑,畸形的氛圍下上演的一幕幕少年懵懂的迷芒和困惑。在學校高壓和家庭嚴管下早逝的青春美好和曾經為了理想掙扎和反抗過的人性。唯一的遺憾是電影的結局過於圓滿,反而落了俗套,減弱了反思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