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青春不迷茫》的青春,不迷茫
在好朋友的推薦下,看了這部電影。在此我並不想劇透,所以只是藉此觸發的情感,寫一篇文字,僅此。
音樂在某種場合下的確非常適合打開回憶之門,把萬千思緒放出。你聽朴樹嗎?是從《平凡之路》,還是《那些花兒》?可是當比這些歌還早的《new boy》灌入我的耳朵時,我的心開始跟著穿越了,我被帶入了一場回憶之旅,我回到了穿著肥大校服、喜歡看清純女生的學生時代。那些歌,正是那種恰恰在不經意,不Hi-Fi的音質下,帶給我們的觸動,才是情感最強的。穿越回去吧,穿越到我想聊的這個話題里去——青春。
說到青春,離不開的場景就是校園。確切一點說,是那個學業壓力偏重的初中、高中階段,在少不經事、懵懂卻懂得臉紅的歲月,你和你的兄弟打球打得high嗎,你和你的姐妹分享小秘密的樂趣還記得嗎,你和那個女生之間強大的內心戲互動還記得嗎?那個歲月,小愛情和小友情總是傻傻分不清的交織在了一起。在那段我們絕大部份人都共同經歷的成長歲月裡,我們和好朋友交換過彼此心聲。我們認真聽著他們都告訴了我們什麼,不管是什麼理想,作為朋友,我們都只有義務去呵護它,幫朋友去提醒它,僅此。問你喜歡的那個人想去哪個城市讀大學和將來想做的事,我們會把答案牢記在心裡,那段校園時光里我們對待這些東西都無比認真。兩個人彼此成長,是初戀,也一定曾是最好朋友。
你不覺得回憶都特美嗎?它讓你記憶起車棚下那滴懸在棚簷下的水滴,泥土的芳香和站立在遠處的你喜歡的那個同學的樣子。回憶如果看開了,醞釀出來的東西就是夕陽般的微醺,就是加了一層柔和的濾鏡。回憶把那個人背影的光彩放大,把那個人澄澈的眼神也順帶著回憶了出來。
說起青春,談迷茫意味著呻吟、矯情,想必會被人嗤之以鼻。要談就要談不迷茫的人們。誰呢?我想大致有三類人。第一種就是很早就想得開——「我就這樣了」——的同學們,他們無畏將來多麼險阻,把生活的體驗歸還給自己內心。他們接觸社會最早,而且人情味最濃。他們最可敬的地方就是,你牛逼跟我沒關係,我選擇的路我認可地走下去。這是一種灑脫,比起猶豫不絕,悔不當初之輩,要強出萬倍,所以他們不迷茫。
第二種就是,被長輩和社會灌輸了太多的經驗之談——在某一天突然決定把自主權還給自己——的人們。優等生、老實孩子常常一二三四五六七臉懵逼,怕被老師罵、怕被家長責備,所以很聽話,即使在叛逆的青春期,他們大部份時間依然是聽話的。奈何,外面的世界啊,有時候是幾百萬年前的一束光,在夜空便照出了你的迷茫——你想去新東方,可你爸讓你去藍翔。這種內心的衝突總的來說是平穩的,可是一旦打破,便是要為自己發聲的時刻。不管是誰,都有權利為自己的理想而活著。所以,他們說出自己篤定的信念時,迷茫便衝破了。
第三種就是幡然領悟的人們。他們長大了,稀里糊塗地長大了,身邊開始有人陸續結婚生子。他會用一種回憶的視角看待整個青春,親歷青春時,他就像是舉著蠟燭在摸索一個黑色的世界,而隨著時間行走的路線變成了既定的事實。所以他們會回頭看走過的這條路時,他們看得很清楚,之所以不再迷茫,只因他們把迷茫交給了時間本身。
說道遺憾,如果把青春倒退一次,我只是想體驗一下初戀的感覺是什麼就足矣。
罷了,
說好的,
青春,
不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