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艾瑞克

2016-04-30 02:38:35

浪漫主義的荊棘頭冠——Neil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Puck:I am that wanderer of the night.
Neil: I am that wanderer of the night.

當Neil的仲夏夜之夢在那個寒冷的冬夜落下帷幕,鮮活躍動的生命也隨著槍膛中的薄煙升空散去。在決定停止心臟的跳動之前,Neil打開窗,再次帶上了精靈的頭冠。那在蒼白月光照耀下投射出光輝的年輕軀體,是屬於Neil的?還是屬於那漫步於夜色的快樂精靈?
Neil是一名品學兼優的學生,肩負著父母殷切的盼望。面對父親,Neil plays a role as dutiful son,他有自己的想法,卻無法違拗父親的命令。無法違拗,而不是不敢反抗,因為以愛為名的枷鎖給人帶來的遠遠比「畏懼」這樣的情感更沉重,有多少人能夠有足夠的勇氣去反抗「愛」。
我想,Neil是受到Keating影響最深的,也是以最激烈的方式去捍衛自由的男孩。這個在筆記本上寫下seize the day,帶著對自由、夢想的嚮往重建 Dead Poetry Society的靈魂,最終卻選擇以自殺來回歸上帝的懷抱。Neil 之死,是對追求自由的極致演繹,還是逃避現實的無奈決定?
有人將Neil之死歸咎於Keating。認為Keating打著自由和激情的幌子,將原本就缺少理性的男孩們置於酒神的迷醉與狂熱衷,卸下傳統教育的桎梏的同時,卻將他們帶入了更可怕的激情的陷阱之中。我仔細看了影片之後,特此為Keating正名。
Keating是浪漫主義者嗎?
在教學方法上,他是。他能夠要求學生撕下書本的導言以鼓勵他們to be a free thinker,他能夠在課堂上以表演的方式去展現莎士比亞的戲劇,他能夠讓學生們站上他的講台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世界,他能夠讓學生在中庭have a stride來體會the danger of confirmative,他是攜著朗姆酒與浪漫主義詩歌的船長,他不是與海上肆虐的風暴鬥爭的勇士,他是企圖撕碎死寂的空氣,在沉悶的大海中掀起巨浪,讓巨浪裹挾著自由與夢想衝擊年輕思想的教育者。
在教育上,他不是。他有浪漫主義的對理想的情懷,也現實主義對現實的思考。當「上帝來電」事件發生後,Neil勸告Charlie,「suck the marrow of life」而不是「choke the bone」。當Neil因父親要求自己退出排練許久的莎劇,來向Keating尋求建議時。Keating鼓勵他向父母袒露自己的心聲,堅持自己的夢想,同時也告訴Neil,」well, by then, you』ll be out of school, and you can do anything you can』t.」 他告訴Neil即使夢想現在實現不了也不要緊,總有一天你能夠去完成他。Keating從未鼓吹「不自由,毋寧死」,從未慫恿學生為追求自由做出格的事。他只是散播理想與自由的火苗的教育者。
還有人將Neil之死歸咎於他的父親和學校。
首先講Neil的父親,我們或許會覺得他專制,蠻橫,不講道理,可他僅僅是一個普通的父親。誰能否認他的嚴苛甚至蠻不講理是基於對自己孩子的愛。人們常常說一些父母以愛的名義給了孩子巨大的壓力,這樣的「愛」就不再是愛了,反而變成了壓制甚至是摧殘。為什麼一個基於愛做出的行為會變成一種傷害?如果出發點沒有錯,那麼問題就是出在了動作的表現形式和受動者接受方式的身上。可是Neil的死真的應該怪罪他的父親嗎?我想先打上一個問號。
再談學校,Welton,學生們戲謔地稱之為hell ton。以tradition,honor,discipline,excellent為口號,因其凝重的風格受到當地人們的尊敬,也因其單調古板的教學讓Keating的到來顯得格外引人注目。部份影評認為學校對學生精神上的束縛是致死Neil的幫兇。但在我看來,這之間並沒有太大的關係。影片的背景是20世紀50,60年代的美國,當時是要素主義的頂峰,忽視學生的興趣和身心特點,片面強調系統性的學術性的基礎知識是要素主義教育的特徵。如果要怪罪學校,那恐怕接受審判的除了學校的還得加上巴格萊(要素主義代表)。
於我而言,Neil死了,他的死更多的為了電影的戲劇化效果,也是為了契合影片中浪漫主義,將矛盾推向高潮。要把他的死怪罪到誰誰誰的頭上,並沒有多大的意義。我們藉著Neil的死批判的變態的親情,批判冷漠的教育,批評傳染理想病的教師,卻不思考如果自己是Neil,會做何選擇,不思考自由與生命的價值,不思考自己是否實現了夢想,或是審視自己是否如同新犬儒主義一般批評現實卻從未在行動上邁出一步。
我們來談論現實。我一向大言不慚地自詡為理想主義者,面對與Neil相同的境遇,我絕不會選擇自殺,以我的性格也難以做出自殺這樣的事。能夠讓我獻出生命的唯有不得不捍衛的真理、正義以及父母。只要還活著,我就會堅持自己對夢想的信仰,哪怕它是那樣的遙不可及。關於自由,我是極其看重思想自由的人。擁有自由地思想意味著我擁有了構建理想世界的能力。朗格說:「人類需要一個由他自己創造的理想世界作為現實世界的補充。」而生命更是維持這一理想世界的物質基礎。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思想上無限的自由,腳踏實地地將理想世界一點點在現實世界中搭建,哪怕末了也只是一個半成品,可至少我能夠活得深刻,在生命終結時,won』t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Neil選擇死亡,這是他當時的心智與環境決定的。影片不在於向我們宣揚用自殺成全夢想與自由。只要還有一絲希望,我們都應該好好地活下去,我們會主宰自己的生活。即使平靜的等待,總遠比平靜的絕望要好得多。Garpe Diem,seize the day,我認為在影片翻譯成「及時行樂」會給人誤解。Seize the day,不也是live one day at a time麼,把握當下,做自己的船長。
Neil將浪漫主義的情懷揮灑到了極致,他用一顆子彈實現了生命最後的綻放。這一場在冬季的仲夏夜之夢,從此定格在生命消失的那一刻,再也沒有人能夠將它驚醒。浪漫主義者帶上現實的荊棘頭冠,勢必會流血,會受傷,但那帶著絲絲血痕的頭冠卻成了浪漫主義者的王冠,主宰自我。
最後,我尊重Neil的選擇,但不推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