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踏血尋梅--Port of Call

踏血寻梅/PortofCall

6.7 / 2,473人    126分鐘

導演: 翁子光
編劇: 翁子光
演員: 郭富城 春夏 白只 譚耀文 金燕玲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下一個藍莓果

2016-04-30 06:36:11

掙脫內心的孤獨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偶然機會,在朋友那裡看到了97分鐘版的電影。
    恰巧趕在了一個陰鬱的下午,片尾曲響起的一刻,抬起頭,壓低的雲和著北方六點的天空,屋內的光線,就像電影一樣,格外灰暗。


    感覺整部電影都是在講孤獨。幾個孤獨的人,纏繞著交織在一個事件里,又繞出來拖著各自的孤獨向明天前行。
    一部關於駭人聽聞的犯罪電影,沒有著濃墨在你對我錯的正義批判中,連唯一法庭上的那一幕,相比於悲慘,更延伸著無限的悲涼。

    很喜歡春夏的眼神。好像一直在提醒著我,她只有16歲。是呀,她只有16歲,一個純粹的去讀書、初長純真懵懂的情愫、感受美好世界的年紀里,她在承受著什麼?父母離異,母親改嫁,校園裡同學與老師對她的疏離,充滿負能量的母親和令她羞恥的貧窮。對於當時的她來說,夢想和希望就是那對兒閃閃發光的金色耳環,那雙象徵著成熟與性感的高跟鞋。


    面對老闆的訓斥,她很驚慌又很想努力的證明白己;終於用自己掙的錢買下了那對耳環,戴在耳側的時候,那種可以賺錢養自己的欣喜與滿足;就連每一次出去接客,走在路上還像個要參加聚會的鄰家少女。。。她用那雙稚嫩的大眼睛一閃一閃地注視著獨屬於她的青春。
    但那雙眼睛又是空洞的。也不知道是不是導演故意這樣安排兩個反差很大的男子。面對一個一點兒也不能提起興趣的瘦小的男人,她只是空洞的看著他,是無感的,冰冷的。而愛上了自己的客人,千不該萬不該。即使是對在那個年紀的女生都會心生愛慕的,看起來陽光帥氣的男孩兒,因為在給予他特殊對待的那一刻,在對方心裡,再無價值。應了那句話,有的人,在乎,你就輸了。可她就是那麼一個在乎心細又敏感的人。她太缺少溫暖和依賴,也更害怕別人給她依賴。所以當丁子聰向她表白時她是不信任的,但心裡又是暖暖的。


    王佳梅在電影裡笑得最開心的兩次,一次是與姐姐對話的時候,互相用家鄉話調侃著對方,一次是與丁子聰一起翻盒子(還是遊戲機?)打開聖經書的時候。那時候的她,卸下了自己本就脆弱的偽裝。對姐姐的信任是親情上的依賴,而對丁子聰的信任是精神上的依靠。所以在高潮的那一刻,她選擇在自己信任的人面前,微笑著奔向另一個天堂。


     對網上的一個陌生人,王佳梅說出了一直沒有訴說出口的話。

       「活著會痛,活著會恨,活著就要想著怎麼活的更好。」


    「我很想堅強,但是活著會累,尤其是當我一個人的時候。」

   她的孤獨,只是因為她想變得更好。這種希望,對她而言,卻是一種絕望。
   
   「反正投胎不做人,做人挺無聊的。」
 
     活著的王佳梅,太累了。

    有人說,劇情缺少了對「王佳梅為什麼會信任一個陌生人」的詳細回答。確實沒展開,但是我覺得也沒有展開的必要。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就是這樣,沒來由的,莫名的感覺。況且佳梅只唯一的,通過網路,向丁子聰吐露了心聲。網路是一個可以讓你相比於面對面的陌生人,更容易建立起信任感的地方,對她來說,因為陌生,所以更安全。



    真的覺得春夏演的很棒。
    之前看過一期南周的人物訪談,主人公就是春夏。看完整篇的感覺就是:這戲她演合適,而且也只能她演。
    之前對她並不了解。只知道她是一個長得很漂亮的姑娘,或許是家境很好,兼職拍了些照片火起來的。但是,現實中的她,並不是那樣。因為想早點兒賺錢,於是專科畢業後便在大城市打工兼職,既感受過大城市的孤獨寂寞,也經歷過一段時間沒有工作,生活虛無縹緲的日子。她在上海與一個女孩一起合租,洗衣做飯都是她來做。她說,我不求她能幫我做什麼,只求有一個人可以陪著我。但是後來當她發現那個女孩從沒把她當朋友的時候,又頭也不回的選擇離開。她說,她就是那個對人對事特別敏感和在乎的人,會期望很多,但是現實里又無法實現,所以會為了保護自己而顯得很冷漠。(原句忘記了,大概是這個意思)看,和主人公王佳梅是不是很像。
    有一段日子,春夏沒有正式的工作,哩哩啦啦,兩年也就接了幾個拍攝的活兒,大多數時間,她都在家賦閒。有一段我記得很清楚,她在採訪中說,我每天都在看頭頂上的燈,燈上有一根毛,每天早起,我都在想,我要不要揪掉。還是算了,懶得揪。就這樣每天糾結著,糾結了將近三年。她說,她太清楚每天太陽的變化,日出日落,雲捲雲舒。那時的她,就這樣每天百無聊賴的過著。
     她是那種如果不喜歡某個角色,連試鏡都懶得參加的人。直到這次的機會,她認真看過後,決心一定要爭取王佳梅的角色。她說,也許會有更優秀的演員也可以演的很好,但是,我一定是那個最適合這個角色的人。事實證明,她做到了。因為,在某種程度上,她就是在演自己。藝術就是源於生活的。所以,她覺得,以後的角色很難再超越了,不是因為沒有好劇,而是再也沒有一個角色,如此接近她的內心深處。

    關於背景音樂。無論是小提琴長長的尾音,還是鋼琴低沉的迴響,無不滲透著、刻畫出一個灰暗的世界,沉鬱,壓抑。連其中兩三首稍稍輕鬆的歌曲,拋出的也是淡淡的節奏,好似輕快中也帶著謹慎。
   
   
對幾個細節的理解和想法:

     「凡神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謝著領受,就沒有一樣可棄的。」我對這句話的理解也許不是很準確,我的理解,感覺是一個諷刺,她選擇死去,也許是放棄或是另一種選擇吧。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關於幾個小標題,沒詳細對著劇情看,倒是稍稍幫觀者把握了一下電影主題與節奏。
    
      感覺警官和丁子聰的線鋪的不是很清楚,這也是影片有些遺憾的地方,一種要說沒說來的感覺。但是感覺導演也在盡力地去展現,畢竟主角是受害者,電影再長也就不過兩小時,很多東西沒全面展開也很正常。其他不全的就算影片裡沒詳細介紹,觀眾也能推個大概,能幫助劇情發展,豐富主要事件的結構脈絡就夠了。

      關於片尾,臧Sir拉開窗簾的時候,看到的景像,影評沒看全,所以不知道有沒有其他豆友提過,感覺人來人往的幾個人不是隨便設定的。推推車的男子是丁子聰,拿著手提箱招呼的少女和路過的修女是王佳梅,而一個老奶奶拉著一個小朋友,感覺像警官和她的女兒。ok,主要人物的縮影盡顯眼前。我們匆匆路過,但明天仍在繼續。


    最後附上影片裡出現的鄭秀文《娃娃看天下》的歌詞,感覺很接近王佳梅的情感人設(夢想,生活,和遠方的爸爸):
      
       忘不掉的歲月
  印象里是我淡淡泊泊的家
  在日記內某夜
  你話我像痴心娃娃看天下
  檐蓬上面那天空
  那年可不一樣嗎
        
       那天我不懂你的話
  如今自己繼續
  每日製造我熱熱鬧鬧的一生
  但在美夢裡
  又渴望再做個簡簡單單的人
  
       回頭問問這天空
  這人生可輕易嗎
  
        這些你到底明白嗎
       
        臉上泛著微熱
  發上結著紅蝴蝶
  正是那段往事
  我思憶中的七月
  
       樹都長得高嗎
  記得那一天嗎
  你可記得那天惜別
  見面卻是無話
  
        再任性吧小娃娃
  快樂了便笑吧
  讓失去的感覺
  又進入我軀殼
  
       再干半杯再找童話國



註:第一次寫影評,有些小緊張。如有不同的見解,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交流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