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摩天樓 High-Rise

摩天大楼/高楼大厦/摩天楼(港/台)

5.6 / 31,561人    119分鐘

導演: 班懷特利
原著: J.G. Ballard
編劇: Amy Jump
演員: 湯姆希德斯頓 傑瑞米艾朗 席安娜米勒 路克伊凡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trortd茶紅變黃

2016-04-30 23:09:22

看不看字幕只要堅持看完就能領會精神的好電影——女人才是人類的核心


   導演很細緻。
    電視劇的鏡頭,但符合了電影的規格。
    細節很凸出,清晰,精準,冷靜。

    抖森真的太有魅力了。Wilder也是。

    開扯:
我第一次看時,沒有字幕,我也聽不懂台詞。看起來搞不懂什麼,但反正也沒有什麼事,堅持著看完,大概就懂了。過了兩天重新看有字幕的,感覺差不多。

大概就是說,一個有資源有理想的人,想造一個小環境,做個試驗,為了讓人幸福。如何讓人幸福,這是西方哲學的古風。試驗實施了,但結果做的亂七八糟,人都瘋了。他,還有其他一些人,都從這瘋狂里想到了各自的什麼。

這很像《蠅王》,但《蠅王》是用孩子做試驗,而《摩天大樓》則是照搬社會人。在《摩天大樓》里,這群社會人取樣很周全,最凸出的是英國人的某種「等級」。說實話我也拿不太準這一點,所以加上了引號。電影裡「等級」的問題貫穿始終,而且牢不可破。我想看過的人都不會反對我這麼總結。

於是,將這「等級」的各自特點和「等級」間的衝突細分並展開,內容情節上就表現為,人物一方面對自己的定位,和對其他「等級」之人的定位。人物角色表現出強烈的「陣營」意識,這在觀影時多多少少令我有點不適。也許是囿於時長有限,無法將人物角色似乎反常的行為,進行合理化的鋪墊解釋,或者是出於其他某些考慮,我樂於接受電影的這種設定,不去細究。(是啊,假如太要求合理化,我們就什麼也寫不出來了。於是我們愛上了「表演」。)

那麼,我感覺最有意思的問題就是:
一 人,假如他自認高於某另他人,在他的價值體系裡面,那麼當他與此某另他人發生面對面的衝突時,為何竟然不掩飾這單方面的價值判斷呢?這簡直包辦了文學作品中一半的戲劇衝突。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根本不必要回答。假如我認為A是一條狗,那麼我當然認為A是一條狗,我會對A說:狗。之所以我會提出這個問題,恰恰暴露了我自己的心理定位:我無法堅持「等級」觀念。所以我才會不願相信別人上演的這樣的事情。從這一點上,我無法理解這個電影的這方面觀點。

二 男人,戰鬥;女人,變通。
    電影裡面,無論是上層的女人還是下層的女人,最後都活了下來,而且心態平穩。男人則發瘋、互屠、消沉、萎蔫、隱去。有一個鏡頭,當上層的男士們商議決定如何行事然後散去之後,給出了那幾個女人無聲地吸菸的特寫,無疑在透露,女人們感覺到了:對於男人來講,情勢已然失控;該我們女人,不得不,做點什麼了。這個鏡頭之精要,簡直是哲學式的,我要給它畫上一千個紅圈。還有女人們在泳池邊洗衣服d 鏡頭:女人默默維持著生活的基礎運轉。女人們隔離起孩子。女人們搜尋災難的殘餘有價物。女人們接管了女人和孩子。而最激烈的一個鏡頭,就是女人們一起刺死了Wilder。Wilder用手槍殺死了建築師,女人們則用刀殺死了Wilder。這是不是明顯不合理?他手裡的手槍呢?他為什麼不反抗?他當時爆發了怎樣的心理狀態?之前我已經說過了,這個電影是比較抽象的,不必考察它的細節是否都合於常理。我想強調的是,女人們一起殺死Wilder,被表現為一種儀式,在這樣一個儀式里,殺人的意義變了,不再含有我們習以為常的法制意識裡的「犯罪」,而是原始的「除惡」:女人們當即決定除掉的這個「惡」,是相對於她們接管的這個小社會的利益而言的「惡」。女人們沒有經過語言交流,出神式的拿起刀子聚攏到Wilder身前,一起將其刺死:這「未發聲」之中,高超地展現了女人的精髓:我們是用情感做決定的,我們的集體意識是統一的,我們是女人,永遠都將是女人,女人是人類的核心。

三 何以抖森安然無事?
    抖森,在電影裡,幾乎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那好,我以為我抓到了他活下來的關鍵:集萬千寵愛於一身。
    抖森這個角色,年輕,健康,漂亮,受過良好的教育,性格溫順,但又不會沒有底線地退讓,具備理性反思的能力,但也會時而受控於情感的衝擊。抖森在社會地位上屬於下層,在下層里他受到了女人們的青睞,在色的方面,他的肉體品質上乘,在情的方面,他充滿細膩的體貼意願,無論對大人還是孩子,都是理想的照顧者。而在電影的末尾,上層女人也接受了抖森的存在,因為正是平著這些個性,他對她們圈定的小社會無害且有利。
    抖森能夠活下來,只為告訴觀者一件事情:愛女人,順著女人,愛孩子,身材好,臉漂亮的男人,是女人的寵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