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後窗--Rear Window

后窗/AlfredHitchcock'sRearWindow/Fenêtresurcour

8.5 / 532,948人    112分鐘

導演: 亞佛烈德希區考克
編劇: John Michael Hayes
演員: 詹姆斯史都華 葛麗絲凱莉 Wendell Corey Thelma Ritter Raymond Burr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月淵

2016-05-02 04:02:10

後窗 觀後分析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後窗是一出不能從影片裡得到一切資訊的電影,還需要進行一些自己的分析和思考。

不像驚魂記在影片最終給予了純粹的解釋,後窗留下了許多待解的懸念。比方說,埋在花園裡的是什麼?兇手的動機是什麼?戒指為什麼可以作為謀殺證據?為什麼女主角要先戴著戒指到警察局去?警察們大舉前來逮捕的理由又是什麼?這些內容都無法從影片中明確得知,而需要觀眾在觀影后去回想結論。

而希區柯克在《後窗》中又不僅僅訴說了一場謀殺案件的偵破過程,他還把許多筆墨集中在敘寫愛情、生活以及窺視欲上。但由於這些方面的內容大多只是稍稍帶過,影評人則喜歡把其中的意義挖掘得更深。

偵察案件的懸疑部份很自然,兇手就是那個兇手,主角的懷疑也不出其右。許多地方沒有給予解釋,但似乎並不需要。因婚外情和病妻照顧的負擔,兇手殺死患病的妻子,將其分屍,在夜裡分三趟利用自己的推銷箱子把屍體運出去,但似乎還藏了一部份在自家院子的花園裡。他帶領一位女性跟他一同離開公寓,讓管理員與房客瞧見,作為妻子遠行的假像。他把妻子的衣物全都塞進箱子裡,聘請郵遞公司運走,作為妻子再也不回來的假像。但是他沒有帶走妻子的手袋,這被主角發現。他以手袋裡的妻子戒指作為證據引來警察的搜查令。全篇懸念最集中的地方,在於三人引開兇手前往他的家中尋找證據,再到兇手發現男主角的存在而登門的那段情節之中。作為觀眾,在這段情節中擔心的是女主角會不會被兇手發現,以及男主角會不會被兇手找到並傷害。這樣的焦慮情緒從女主角意圖爬上兇手的家開始產生,隨著時間一點一點加重。在男主角和護理被輕生女子轉移注意時,焦慮加劇。到兇手直接出現在家門前走廊時,焦慮再加劇。兇手在房間發現手袋被翻出來時,焦慮達到頂點。在第二段時,焦慮從兇手發現男主角的存在時開始;兇手離開家門時,焦慮達到第二層;男主角毫不知情地打電話時,焦慮漸漸加劇;到男主角發現兇手家關燈後,轉而發現門外有人時,焦慮達到第三層;再隨著男主角在屋內慌亂的行動以及門外關上的燈,緩慢沉重的腳步聲,焦慮達到第四層。這些懸念的製造實在是令人驚嘆。

我所注意到的愛情方面,主要是兩人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一個兩方都不願妥協,希望對方改變的愛情;一個價值觀相差如此之大的愛情;一個只保持現在,不想未來的愛情,如何得以長久?男女主角的價值觀差異,從男主角訴說和兩人為未來而爭吵的情節中得以展現;而他們的性格差異,從女主角大膽地親自調查,和男主角謹慎迴避型的處事方式中得以展現。直到影片結尾,兩人經歷了一場巨大的風波,其矛盾依然沒有調和。男主角睡著後,女主角放下手中的地理探險書,改成了時尚雜誌。這說明,她所符合男主角價值觀的行為,都是自己扮演的。她的本質還是她自己,難以改變。

最後是窺視欲,這是所謂高逼格影評人必需要談,而且著重要談的一塊。作為愛裝逼的一份子,我覺得我也要來插一腳。男主破案的關鍵在於他從頭到尾都在窺視。影片開頭,芭蕾舞女郎在屋內著內衣遊走,內衣掉在地上的一情節,就影射出她的隱私生活,包括裸體,無一不被男主角注視著。在這裡,男主角的行為絕無可能以道德來解釋,可是當他發現兇殺案,以及再發現意圖自殺的單身女人後,他的窺視行為似乎冠上了一個正義的帽子。然而,就算他通過窺視,造成了對社會的良好影響,這種行為就能得到讚譽嗎?如果,男主角在最後被兇手扔下樓摔死,影片的深意可能就不一樣了。畢竟,他的禍,是因自己的窺視欲造成的。

如果要從本性、從心理學分析窺視欲,那實在就沒啥意思了。我自己就是個心理學的學生,窺視欲本質上來說,就是好奇、罪惡感和逆反心理集合的產物。它的存在,只不過是為了滿足一種獲取秘密資訊的優越感而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