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o What

2016-05-02 22:11:00

死亡詩社中自由與傳統的對抗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死亡詩社》將美國50年代末的自由主義與傳統主義的衝突和較量具象化至標榜傳統的威爾頓學院中。在影片最後,自由主義者受到不公正的迫害,被迫離開學院,但自由的種子已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威爾頓學院推崇紀律與榮譽,作為傳統主義者的大本營而存在。影片呈現學院的各個室內場景,無不帶有規則工整的框架,狹小對稱的走廊,輪廓分明的門窗,象徵著學院對學生無處不在的約束和限制。從學院外部看,學院依湖而立,由茂盛的樹林環繞,在絢爛的陽光下,學院安靜地如一處修身之所。只是當夕陽西下,幾乎整個學院都隱匿在樹林的陰影之下。與之相對的是湖邊棲息的鳥群,它們在學院低沉悠長的鐘聲中,在美好的餘暉下自由飛翔。在全片中,鳥成為了自由的物質載體。
記得那時學生們出發去尋找古老的印第安山洞。他們沉默著,在昏暗狹窄的叢林小道中疾行。這時一隻鳥快速地從鏡頭前飛過,撲扇的聲音嚇得遠處的一個學生驚恐地回頭。他們已經遠離了那個充滿規則和束縛的學院,他們正在接近自由,鳥兒的出現正是暗示著這一點。在粼粼湖光和閃爍的手電交映中,他們找到了那個古老的山洞。山洞是一個狹小昏暗的空間,不同的是學生們將在在這裡解放心靈。他們輪流朗讀《五百年詩集》,宣誓著「…吸取生命中的精華,把一切非生命的都擊潰…」,重啟著「死亡詩社」的儀式,使心靈奔向自由。
鳥兒作為自由象徵的直觀載體並不只侷限於此一處。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奈克斯騎自行車去找他心愛的女孩。在這個遠景鏡頭中,他放肆地呼喊著,從山坡上衝下來,衝進憩息的鳥群中,引得鳥兒漫天飛舞。而他完全被飛翔的鳥兒所遮擋,這是從觀眾視覺上,人物和自由的鳥兒融為一體。
如果要談及更多的自由影像,不可避免地,我們有必要對自由的對立面——傳統和規則進行觀察。在基廷老師給孩子們上的第一節課中,他吹著口哨,帶著猶疑的孩子們走出教室。此處一開始是一個俯拍的全景鏡頭,景框被限制在條框分明的狹小走廊中,而且走廊里充斥著如此多的學生。他們一開始與老師保持著安全距離,在畫面的右側擠成一團。然而接下來也正是在這個狹小的空間內,基廷老師告訴孩子們——「及時行樂」。這一片段中,在基廷老師「來自過去」的「Carpie diem」聲中,鏡頭越來越頻繁地展示那些已逝孩子們以及正緩緩靠近櫥窗仔細聆聽勸誡的學生的面部特寫。封閉且傳統的小空間,已經成為自由飛翔的平台。
這思想的短暫解放有多大的影響?那個性格內向卻內心豐富的孩子,TODD,課後他在一張白紙上寫下大大的「Seize the day」,他盯著這句話陷入沉思,配樂則是時鐘的「滴答滴答」聲,在這飛速流逝的片刻,Todd腦海中,是「及時行樂」與一貫遵守傳統和紀律的激烈廝殺。最後他煩躁地撕掉了這頁紙,轉而翻看化學。
後來基廷發現了這個內心封閉卻豐富的孩子。於是在一節課上,基廷讓他上來表演「野性的呼喊。」在基廷的步步緊逼下,Todd煩躁地回頭衝著基廷怒吼,卻看到老師笑著豎起了大拇指誇獎他:「看,你的內心還是有原始成份存在的。」接著基廷教他表達自己,基廷讓他閉上眼,讓他不假思索地說出腦海中一閃而逝的念頭。TOdd生澀地訴說著,鏡頭開始圍繞著Todd旋轉,那些條條框框,繁雜的約束全都被他拋之腦後,整個世界以Todd為中心,聆聽他那來自內心的聲音。鏡頭定格,他露出自信和滿足的笑容,他與外界隔絕的心靈大壩開始決堤,或許這是第一次,他的內心找到了通往外界的通道。
然而追尋自由的道路永遠不會一帆風順。尼爾自殺前,在一個低棚頂鏡頭中,前景是條框分明的窗戶,尼爾赤裸著上身,打開窗戶,在冷清昏暗的房間中,緩緩戴上象徵著夢想與自由的花環,閉上了眼。當他的父親來到這個房間,窗依然開著,花環依然在窗口,尼爾已在書房中自殺。尼采說:「極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後解放者,惟有此種痛苦,才強迫我們大徹大悟。」當尼爾打開窗,肉體的極度寒冷與夢想的無情毀滅促使著他戴上花環,在這人生的最後時刻,他的精神獲得解放,他終於大徹大悟。他讓精神飛離這個只能受支配的家庭,然後將肉體永遠留在這裡。
在追尋自由的道路上,除了來自學生家庭的阻力,還有與學院中信奉著傳統與規則的其他老師。在一個重複鏡頭中可以明顯地發現兩者潛藏著的衝突。基廷在院子裡教導孩子們尋找自己的路,勇於發出自己的聲音。而此時一個老師在狹小陰暗的閣樓里看著這「非正統」的課程,面露不滿。很顯然,基廷和孩子們身處開闊的院子中,領會著擺脫群體束縛的感覺。後來基廷即將離開學校時,他在自己閣樓里向外張望,雪地裡正是當初那個在閣樓里看著基廷「非正統」教育的老師,他們互相點頭示意。只不過這個老師此時在開闊的院子中進行著傳統的一致性教育,基廷則是被束縛在了狹小封閉的閣樓中。此處無論是老師的位置,教育的方式,學生的狀態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恰似英雄末路的無奈與悲痛。
至於校長給這些學生代課,全片第一次出現了從老師背後正打拍全景教室的深景鏡頭。也就是說,這個課堂不折不扣地以校長為中心,學生們則只不過是課堂紀律的組成部份而已。然而導演並未刻意將鏡頭調度為嚴格的軸對稱畫面,是否預示著這種由校長強行維持的紀律與傳統在這些學生當中已經變得不可靠了呢?接著校長讓最順從他的學生閱讀導言,同樣的導言,在基廷的課堂上,基廷告訴孩子們反抗權威,撕掉導言,而校長則是無論如何都要讓學生閱讀、學習這導言。這時深受基廷影響的尼爾死去,查理被退學,而最能像徵自由精神的基廷也將離開學校。基廷即將離開教室時,TODD再也抑制不住內心噴湧而出的情感,他堅定地站上課桌喊出「哦,船長,我的船長」。此時熟悉的主題曲由低音漸起,隨之而起校長不斷的大聲呵斥與威脅。但是接著一個個學生卻不受校長威脅地站上課桌,轉身自信面對基廷,音樂越來越響,校長的呵斥聲則逐漸被掩蓋。最後所有內心追隨基廷的學生都站上課桌時,威嚴的校長已經消失匿跡,他歇斯底裡的聲音徹底消失,主題曲達到了最頂點。學生們臉上充滿自信與感激,他們分立的雙腿和課桌構成了一個個堅不可摧的三角形,自由在他們心中已是根深蒂固,如呼吸般難以剔除。
基廷的離開是不可避免的,最後這些學生所展現出來的改變能看到這些學生的改變,告訴我們,至少在這自由與傳統的對抗中,自由並不是一敗塗地,它所留下和影響的,遠比那些形式的畢業更為深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