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白鯨傳奇:怒海之心 In the Heart of the Sea

海洋深处/巨鲸传奇怒海中心(港)/白鲸传奇怒海之心(台)

6.9 / 148,850人    122分鐘

導演: 朗霍華
編劇: 查爾斯李維特 瑞克賈法
演員: 班維蕭 克里斯漢斯沃 席尼墨菲 湯姆荷蘭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向非2015

2016-05-03 09:44:11

《海洋深處》------蠻荒時代的人性悲歌


小李子的獲獎帶熱了電影《荒野獵人》,人們議論最多的是小李子,而不是《荒野獵人》說敘述的那個美國的蠻荒時代,也忽視了電影本身的思想性和反思特性。而就在2015年,還有一部反映恰好也是1820年的真實歷史故事的電影《海洋深處》,沒有太耀眼的明星,也就是《雷神》裡面的錘子哥海姆斯沃斯,也沒有形成熱點,但故事本身卻比《荒野獵人》更加撕扯人們的神經,這就是說的埃塞克斯號捕鯨船的驚世悲劇。

說起捕鯨,在中國這樣的大陸國家大約是件相當陌生的事情,人們可能知道的是現今還只有日本還在捕鯨,本人關於捕鯨的所有認識都來自於小時候看過的一個小人書《捕鯨記》,那本小人書至少讓我知道了捕鯨是怎麼一回事。不過那說的50年代的事情,今天大約在中國再也不會這樣的故事的續集了,鯨魚現在已經是相當珍貴的動物,如今即便是鯨魚自己衝上沙灘,動物保護組織也會不遺餘力的幫助它返回海洋。

生物學告訴我們鯨魚並不是魚,他們不僅呼吸空氣,還像人類一樣懷孕,產子,還要用奶水餵養小鯨魚,它們是原來是地道的陸生哺乳動物,只是由於自然的變遷,它們陰差陽錯的成了海洋的霸主。可自從人類掌握了航海技術,能夠馳騁海洋以後,鯨魚這種動物就有了一個十分可怕的敵人。

就像電影《荒野獵人》所說,1820年美洲還是個蠻荒的年代,那時候人們捕殺鯨魚只有一種目的,就是獲得鯨魚身上的鯨魚油,鯨魚油是唯一用途能用於點亮油燈,除了在那之前很久就已經存在的火把,煤油燈、煤氣燈、電燈都是那以後幾十年才被發明出來。那時客觀上講是人類已經將近海的鯨魚捕殺的差不多了,捕鯨者們只有去更遠更危險的水域去尋找獵物。現在人們都知道鯨魚體型巨大,捕鯨必須有大型的船隻和訓練有素的團隊,當然還要有充足的資金,也就是必須有一個商業捕鯨公司來運作這些,這些就是這部電影前面所交代的背景資訊,也只有這些才會發生電影裡的那些事情。

說捕鯨的事,跟我的常識來自於小人書,熟悉美國文學的人,也許知識就會來自於《白鯨記》,作者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 1819—1891),對,他就是電影開頭出現的那個向老者買故事的那個年輕人,他已經好久沒有創作靈感和創作題材了,儘管自己已經很窮。《白鯨記》其實也是來源於這個故事,故事描寫亞哈船長與白鯨鬥智鬥勇,最後與白鯨同歸於盡,展現了人類戰勝自然的豪邁和激情。就像鯨魚油給普通人帶來了光明,也改善了捕鯨者的生活,這部捕鯨題材的小說也改善了作家梅爾維爾的生活困境。電影註明他買故事的時候是1850年,而距離「埃塞克斯號」船難過去已經整整30年了。

事實是捕鯨船埃塞克斯號與鯨魚鬥爭被撞沉,船長和大副還有好幾個人都活了下來,他們經歷了長時間的海上漂流,遭遇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苦難和磨礪,煉獄般的經歷讓他們三緘其口,就像電影最後作家所說,這是經過和精心的改編和修飾才變成了一個與天斗與海斗與鯨魚斗正能量故事。而這個電影就是來還原這個不太好講的真實故事的。

其實電影裡那個脾氣不好的老人就是同一個故事裡的倖存者之一,他對年輕的講述的捕鯨故事就是他30年前親身經歷的真實故事,只是《白鯨記》隱去了在遭遇船難後,沒有死光的那部份人的真實經歷,這些故事既不浪漫,也不美好,他們甚至令人反感和噁心,他們也只有在200年後豐衣足食、精神飽滿、自信十足的社會才會被提及,就像前面提到的電影《荒野獵人》的故事那樣。如今拍成電影,將一些故事隱藏於鏡頭之下,看起來只是順帶提及,似乎客觀而真實,在一部電影裡,有人看到了捕鯨,有人看到了風景,還有人把這部電影當成災難片,有人說他的音響低音炮都要被震壞了。其實我看到的是無奈,這是個穿了這麼多分身才能夠說的故事,這其實是一部說吃人的電影。

其實我看到關於正面寫「埃塞克斯號」捕鯨船的詳細報導,來自於中國的一份叫《南方週末》的報紙,在2014年5月2日的報紙上,刊登了作者為段牧雲的長篇報導《抹香鯨的報復:美國埃塞克斯號捕鯨船海難紀實》(注)。

當然,一件快200年前的事件,該文的作者跟赫爾曼•梅爾維爾一樣,不可能親自去採訪而寫這個報導,這個文章也來自於作者讀過的史料,估計還有《白鯨記》,這裡面詳細描述了這個事件。2014年是個自由民主熱潮在中國氾濫的年份,媒體和論壇上出現最多的詞是選票,讀了那麼多無關的文字,我發現作者其實是想說,這些生還者在決定吃掉誰的時候,是採用了民主抽籤的辦法。後來據評論者考證該文內容應該部份來自於《鯨魚的報復》這本書,作者Nathaniel Philbrick,應該也是這部電影的故事來源之一。

沒錯,《海洋深處》這部電影其實是說生還者靠吃人其他人活下來的故事,就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儘管說起來很扭捏,甚至遮遮掩掩,可畢竟是說出來了,就像這部電影的表達方式一樣。

好萊塢海難片的熱潮始於卡梅隆1997年拍攝的電影經典《鐵達尼號》,對了,就是那部把小帥哥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帶到觀眾面前,就是那個在差不多20年後憑《荒野獵人》獲得最佳男主角的小李子。災難是悲劇,總能令人思考點什麼,況且這部海難電影還在全球席捲了18億美元的票房,由於是這麼賺錢,於是很快就有大批的海難電影生產出來了,2000年就有《完美風暴》,《珍珠港》連續上映。其實要不是有《鐵達尼號》的票房奇蹟,這些電影的劇本可能沒準早都不知道就變成廢紙丟哪裡去了,如果沒有《鐵達尼號》,1995年的《未來水世界》已經讓好萊塢老闆們對海上題材的電影噤若寒蟬了,這部電影投資了1.8億美元,但只賣了這個數字的零頭,巨大的道具船兩次沉到海里,還毀了一架飛機,發生了傷亡,主角凱文•科斯納也從此一蹶不振,因1990年《與狼共舞》帶來的職業輝煌也就很快煙消雲散了。

《珍珠港》看劇本故事應該是個空戰題材的電影,不知道最後怎麼拍成了海洋題材,這個電影從頭到尾都是講飛行員的故事的,因為海洋災難片的熱銷,強化了海難的段落,約會的地方變成了海港,打架的地方變成了海島和沙灘,沉船和救人的地方變成了海港,於是就不知不覺的變成了,海難電影,讓人不能不佩服電影導演和製片人的魔術之手,吼吼。

由於這麼多年觀眾都看爛了海難題材的電影,所以200年後再去拍一艘不算大的捕鯨船的翻船災難,結果像《白鯨記》,那怕是不足以吸引觀眾來看,但吃人就不同了,吼吼,李安導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還沒多久啊,其實也是說吃人的啊,只是大家只看到了老虎,記住了人與自然,還環保,似乎是一個美好的旅程,其實大夥早忘了忘記了電影結尾為啥少年派對不相信他的故事的保險公司的人說著說著就流出了眼淚,他的旅程其實很悲慘。

(本段有語言暴力,敬請留意!不喜請自行跳過)
不過少年派畢竟還是吃的仇人,《荒野獵人》追殺的是仇人,可一條捕鯨船被自己追殺的獵物抹香鯨撞沉,這特麼到底應該恨誰啊?人家鯨魚在幾千公裡外招你惹你了?你去取人家的油要人家的命掙錢,難道人家掙紮一下都不行嗎?關鍵是你們人類那艘破船又不結實,當人類的船撞冰山、遇風暴沉沒的時候,只能怪運氣不好,還有誰讓你們喜歡說「上帝也不能讓它沉沒」,其實不是都說上帝萬能麼,大家都是上帝造的,沒弄死鯨魚,只能說上帝那會兒不想管你個弱智愚蠢。在海洋里,鯨魚才是上帝的寵兒,就像6000萬年前到2億年前只有恐龍才是上帝的寵兒一樣,如果你堅信那時候就有跟你長的一樣的上帝的話。誰說上帝這次不是為了讓人類證明一下自己的冷血、愚蠢和殘忍呢!

《海洋深處》開頭,就像通常的美國電影一樣,這個打工者離開了自己的溫暖的家,外出掙錢謀生養家,他的職業技能是捕鯨和管理捕鯨船,但他後來發現聘用他的捕鯨公司並沒有讓他做船長,而是用了一個毫無經驗的船東家的富二代作船長,於是矛盾和衝突也就自然產生了。儘管沒有我所期待的那麼強烈,畢竟這是商業合作嘛,大家還要一起掙錢,況且船東派自己人看住船自己家的船也並沒有什麼不妥,那年頭海盜猖獗,經常有船被海盜開跑的事情。經過網友考證《荒野獵人》里獵人主角格拉斯的真實經歷就是做過海盜的。不過美國人並不覺得做過海盜有什麼可羞恥的,要不他們也不會拍《加勒比海盜》系列,而且還拍成冒險喜劇片。美國人的祖先跟中國人不同,沒有《三字經》《道德經》約束他們,他們可能會想,不就是殺點人搶點錢嗎!這就是文化的隔閡。90年代其實還有一部場面不小的海盜愛情動作片《割喉島》,說的是女海盜的故事。我是很喜歡那上面的音樂的。如果僅看電影,很多人也許會覺得當海盜是件又浪漫又自由又光榮的事。

這個電影故事就是這麼不溫不火的發展,當很快就進行到走出風暴倆人放下分歧都同意去更遠的海域捕鯨的時候,我就已經知道這部電影到底想說什麼故事了,而故事的重點並不在他倆的衝突上,甚至都不是人與鯨魚的衝突上,我想起了2年以前看過的那篇報導的全部內容,

這部電影的是生命本能與良知的衝突。關鍵是那篇報導拿這個故事說實施民主的重要性的,你特麼沒病吧?你選舉和人出來然後把他吃掉,我不是說吃人噁心,剝皮挖心處理內臟剃肉下來送到嘴,這個過程你可以腦洞大開自己腦補,我是說這麼野蠻的行為你說是民主的結果,是自己打臉還是讓別人來打臉呢?如果民主了就可以按本能做一切事,那我還是覺得不能隨便吃人的專制比較好。

這部電影后面的情節我就不復述了,跟報紙上報導的內容也差不多,最後經過與天斗與地斗與鯨魚鬥,到最後是與飢餓的本能鬥,有幾個人活下來了,其中一個就有電影開頭那個向作家收錢講故事的老人,他那時只有14歲,還是個少年。顯然電影上講的故事不是他都知道的事,因為後來那幾艘救生艇走散了,船長和大副也走散了,其實沒有人知道全部的事情。抽籤決定吃誰後還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人人都是爭相獻身,最後搶到手槍的哥們對自己開了一槍,破壞了選舉結果,儘管程序不正確,但還是搶到了優先獻身權,就像中國電影裡大家搶著要去炸碉堡一樣。這是一種什麼精神,雷鋒扶老人過馬路簡直都弱爆了啊!

以下引用一段關於本片的評論:
該片對於十九世紀的社會概況,包括捕鯨業的狀態,工商會的整體流動交代得非常完整,可以說該片的開頭非常到位且有力,但後續的各項事件描述卻非常的繁多,也許觀眾需要花較多的時間去體會,這其中包含了對於生命尊重的議題,也包含了對於人類極限的道德觀挑戰。

該片巨鯨的特效部份令人驚嘆,且它的出現會讓觀眾很快地往思考人和大自然之間的平衡關係的方向去,但缺點則是太過濫用巨鯨出現時的特殊音效,使得該片的焦點又被再一層的稀釋掉,製片組想創造出劇情轉折的想法,但對於這類的觀感切換還是稍嫌太過突兀和雜亂,這應該是該片最為可惜之處。

《海洋深處》具有令觀眾目不轉睛且非常壯麗的場面,也擁有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般對於人性方面的哲學性思考議題,如果又從片中少年變為白髮蒼蒼的老人的湯瑪士的角度去看,更可以看見人性的脆弱面,該片最精華的內容絕對不是在於畫面的精彩度,而是在於剖析世界中的那微妙的平衡議題(yam新聞評,來自搜狗百科,引用完)。

「包含了對於生命尊重的議題,也包含了對於人類極限的道德觀挑戰」,這麼委婉的文字說的就是「吃人」的事情。對生命的尊重自然也包括對鯨魚生命的尊重,當影片拍出那個作為倖存者的小孩爬進鯨魚的體內去取油脂的情節時,這也許就是說的尊重的問題,還有《荒野獵人》格拉斯鑽進馬腹里取暖,但人們為生存所迫時,所謂對生命的尊重,包括對他人生命的尊重也許只是一句蒼白的空話而已。很多人也許都還記得幾年前獲獎的紀錄片《海豚灣》,血水染紅了海豚灣的海水,人們捕殺鯨魚的時候,捕殺海豚的時候,在叢林裡獵熊的時候,是否想過它們的感受?

近年好萊塢拍攝了很多後毀滅時代,(遭了核彈或者外星人什麼的)最後人們因為禁不住飢餓而吃人的電影,《末日危途》《倖存者》《瘋狂麥克斯》都是描寫本能的邪惡和人性的光輝的鬥爭,這些故事都發生在未來,甚至不知道在哪裡,最後都是稀缺的人性戰勝邪惡,懂點電影的都是知道,這樣的電影的結尾,都只是創作者「希望如此」而已。

還有當人類將炸彈、烈火、毀滅和殺戮帶給其他同類的時候,是否想過其他人的感受?那些被殺滅的對象,僅僅因為「專制」「落後」「封閉」而慘遭屠戮時候,那些施暴者或許應該思考,拋開那些高大上的藉口,你所做這些也許僅僅是出於飢餓的本能。我佩服好萊塢那些敢於反思的美國人,但在現實的本能面前,所謂文明和反思,也只是「沐猴而冠」式的一個文明表象罷了。(完)

註:《抹香鯨的報復:美國埃塞克斯號捕鯨船海難紀實》,刊載於《南方週末》,該文的網路連結為http://www.infzm.com/content/100321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