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癲字
2016-05-04 00:06:27
沒有想過自殺的青春不是青春
真實的案情已經不可考:兇手是與佳梅形成了深度的信任關係,從而心甘情願成為她的青春同謀者,不惜犧牲掉自己的未來?還是佳梅的「想死」的願望只是兇手的一面之詞,他不過是在一個弱小的雛妓身上發洩自己對生活的憤怒和怨毒?
不知道。
如果丁是佳梅的青春同謀者——他內心對生活的厭棄被佳梅說出口,他不敢死而佳梅敢死,他幫助她死亡也是在實現自己壓抑的死亡願望,他將佳梅視為與自己同一的代言人——那麼,他在掐死佳梅之後為什麼要以拆骨剔肉的極端方式分屍滅跡?他是對生活,對人,對世界充滿了極致的毀滅慾望嗎?如果他將佳梅視為自己的同一者,那麼毀滅佳梅的肉身即是毀滅自己的肉身?他對自己的厭棄已經到了這種程度?
如果是第二種可能,丁有膽量分屍,為什麼沒有膽量逃亡,而要來自首?他的心靈脆弱到這種程度,沒有辦法承擔犯罪後四處逃命的心理負擔?如果他在掐死佳梅的時候就已經預計到自己死亡的最終大結局,他又何必如此細緻極端的分屍?
我試圖這樣解讀:真兇在案發時29歲,他已經脫離真正的青春迷茫期,開始走上了開貨車、販毒、嫖娼的穩定的日常生活,他將認命還未認命,佳梅的青春物語還能快速勾起他的隱藏在內心深處的認同和共鳴,但是他已經過了絕然自殺的年齡,因此他的行動表現出他始終猶豫不絕的心態:已經不再青春,卻並未成功在社會上立足;爛命一條,渾渾噩噩,卻深深知道這不是自己想要的;改變不了現狀,內心的渴望卻沒有消失;已經被社會磨鍊得足夠冷血惡毒,心靈世界卻依然脆弱。
青春。
那麼多人念青春的好,我卻覺得,如果沒有一個健康穩定的原生家庭或者是天賦異稟智慧卓絕,身處青春的人們是多麼的煎熬和痛苦:嬰兒期的自戀還沒有消散,對外部世界和未來充滿了各種以自己為中心的粉紅色幻想,對外部一切的微小打擊都極其敏感和自以為是,容易受傷,輕言放棄,面對苦難更多的是無力的抱怨、自怨自艾自戀自憐而不是奮起的搏擊。。。
蔣勛老師讀紅樓的書中反覆地談到,不要忘記,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這些人物在書中只有十四歲,這是一本關於青春的書,不要拿成年人世界中的經驗去評價和感受他們。
身處十幾歲的青春年華,少年少女們對世界和自己有著一種深深的無力感。這種心態放到佳梅身上,她渴望富足的生活,喜歡白淨帥氣的香港白領,想要很多很多美麗的高跟鞋和昂貴的首飾,她想要過一種完全不同於她母親的生活道路,她選擇了一條極度任性和倔強的道路:用自己的身體去賺錢,不經思考的,沒和任何靠譜的成年人商量(當然也沒有靠譜的成年人),沒有猶豫和糾結的,就那樣順遂地去做了。卻不知,自己卻因此滑入到不可控的深淵中。。。愛上嫖客,甚至懷上嫖客的孩子,身邊連一個痛罵她的鴇母都沒有,連一個可以傾訴心事的姐妹都沒有,在被嫖客當街辱罵唾棄之後,這最後一根稻草幫她定下了死亡的決心。
不能快速得到我想要的生活,我就去死。
急迫,惶恐,慌不擇路。
這是佳梅短促而悲劇的一生。
有一篇影評說的好,這部電影的主角只有一個:香港。這些種種的小人物都是香港這個形象的某一個方面:孤獨、絕望、孤立無援、看不到未來。。。這是一部充滿了港味的電影,真正的香港電影。
然而這也是我長期不喜歡香港電影的原因:說透了生活的無奈和無力之後,留下了一片茫然。。。悲觀,又玩不轉悲觀。被悲觀深深捆綁,一輩子都無法做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真是不知道該怎麼活下去了。。。
不輕易地美化任何過往的歲月,坦然面對真實,才是我們面對青春應有的態度。
青春,往往意味著自己根本無法操控生命這艘大船,被蓬勃洶湧而出的生命力衝擊得支離破碎,死亡變得輕而易舉。
青春,其實最難度過,漫長又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