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踏血尋梅--Port of Call

踏血寻梅/PortofCall

6.7 / 2,473人    126分鐘

導演: 翁子光
編劇: 翁子光
演員: 郭富城 春夏 白只 譚耀文 金燕玲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人就那點事兒

2016-05-04 21:28:52

【踏血尋梅】話題大於深度,為賦新詞強說愁


5分

這是一部香港的三級片,大陸是不會公映的。

影迷們關注這部電影,是因為它在台灣金馬獎和香港金像獎上斬獲了多項大獎,尤其香港金像獎獲得了包括郭富城的最佳男主角、春夏的最佳女主角、白只的最佳男配角等在內的7項大獎。春夏和白只,這兩個名不見經傳的新人,一個成為影后,一個金馬金像雙最佳男配,更讓人好奇這部電影和他們的演技。而影片中大尺度的裸露、血腥鏡頭更是增加了它的話題性。

剛剛出了汁源,默默的看完,想向所有把這片子和演技捧到很高位置的人說,你不是在逗我吧?

故事取材於香港當年殺人碎屍的真實案件,2008年,16歲的湖南少女王嘉梅,因母親改嫁而移居香港。本來成績不錯的她因與繼父不和,離家輟學「援交」賣淫,卻遇上變態嫖客。最終,她被殺害後遭殘忍肢解,港媒還語調聳動地報導過「其部份人骨被混入街市的肉檔出售」。

影片用插敘和閃回的方式,不設懸念的講了這個故事。一開始就告訴了觀眾兇手是誰。我明白導演想要通過這個案件的兇手和被害人的家庭、出身以及經歷去透析社會現實、身份認同等造成悲劇發生過程中偶然中的必然。大概表達的意思是,殺人者未必就是十惡不赦,他是殺了人,可這也是社會逼的啊,這是一個人一個家庭的不幸,更是社會的不幸。

且不說這樣的邏輯是否正確,通過故事去映射現實也並無不妥。然而,我總是感覺這部電影往社會意義上聯繫的過於牽強。

在我看來,案件之所以發生,一是不能脫離殺人者和被殺者的年齡,丁子聰不過20齣頭,王佳梅更是只有16歲,都還是孩子,心智都尚難稱成熟。就算王佳梅主動提出想死和丁子聰因此行兇,更多的也是不成熟的表現,跟社會和成長經歷關係真的有那麼大嗎?就算有很強的聯繫,也很難反映出這是香港社會的特殊性。如果兩人年齡都大些,可能案件都不會發生,無非是句玩笑,說者無意,聽者也不會當真。

二是影片試圖告訴觀眾丁子聰行兇有可悲可憐之處,他出身底層,缺少母愛,生活艱辛,自慚形穢,渴望愛情而不得。這樣的形象跟傳統觀念中窮凶極惡的殺人惡魔完全不同。我可以認同這樣的角色背景設定,但如果是這樣,他做出肢解碎屍這種極端行為就缺乏強有力的解釋,我更傾向於有變態心理的人才會在殺人後還碎屍,且那麼鎮靜,最終還自首。可這與導演想表達的兇手形象就有所不同。

第三、王佳梅被害也沒有凸顯出影片想去表達的宿命的必然。她也許真的想死,但電影在她形成這種想死的動因刻畫上並沒有足夠的說服力。少愛,缺錢,父母離異,異鄉漂泊,做援交少女,她的生活是不如意,但光這些還不足以形成讓觀眾感受到她對生活的絕望和赴死的決然。頂多算是做愛做到嗨時,半玩笑半認真的說句想死,讓兇手以為她真的想死也就算了,讓觀眾也相信?

總之,我的觀點就是,這確實是一個很殘酷很不幸的刑事案件,但你導演非要往社會意義深度上解讀就有點牽強附會了。這就好比,有些人看電影也喜歡過度解讀,解讀出連導演都沒想到的東西和所謂內涵,這個案件也被影片導演過度解讀了。我很贊同豆瓣上一個網友的評價:為賦新詞強說愁。難道只有導演剪輯版才能看到更多的深度?

表演方面,每個角色全程都冷酷、平靜、克制,除了王佳梅的媽媽。這種克制的表演,想去營造一種淡漠無奈無助的氛圍,但演員們幾乎都板著個臉,真正可發揮的地方並不多,能有的也就是些許眼神了。表演最好的還是女配王佳梅的媽媽了,拿了影帝的郭富城無非就是糟蹋了一下自己的形象。春夏和白只形象氣質就與角色本身比較相近,只能說導演選角選的好。

繼續對港片失望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