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星光大盜--The Bling Ring

珠光宝气/闪闪靓贼(港)/星光大盗(台)

5.6 / 92,276人    90分鐘

導演: 蘇菲亞科波拉
編劇: 蘇菲亞科波拉 Nancy Jo Sales
演員: 艾瑪華森 張凱蒂 伊瑟瑞爾布薩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我非鴻儒

2016-05-07 23:23:49

《珠光寶氣》————星文化,網紅,名人效應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這部電影在豆瓣和時光網的評分都不怎麼樂觀,不用想也要歸功於電影堪比紀錄片般的沉悶乏味。長達90分鐘沒有任何跌宕起伏也看不出什麼曖昧的暗流湧動。往往這種電影不是爛作就是逼格高, 我不敢斷言是後者,但在我看來這部作品仍具有良好的可觀性。
電影揭示了當下的星文化,年輕人對明星人物的狂熱崇拜,不過,本片講述的是常常為人所忽略卻又無法迴避的一種需求——年輕人渴望成為他們:
去和明星約會(明星之間傳出曖昧關係的新聞轟炸各大媒體,曝光率,愛慕之情…)
通過聯繫時裝攝影師參加試映,為了爭取到齣戲時裝秀的機會(明星出席時裝秀身著華麗的時尚服裝成為新一代潮流,也成為了很多人的手機壁紙)。
去明星喜愛去的夜店。(在本片中就有這樣的橋段,還有和某女星出現在同一夜店,但是孩子們並不去示好和談話,可見內心並不是渴望接近他們,而是渴望成為他們。)
身著明星的裝扮(當他們身著明星同款奢侈品,喝著飲料,戴著墨鏡,瀟灑的步伐走在大街上,我們不難聯想到我們在娛樂報導和粉絲組織里喜聞樂見的「街拍」)
學習明星的行為(吸毒,酒駕等)
模仿明星的態度(遭遇名利場採訪時,侃侃而談自己的人生經歷,炯炯有神的目光彷彿真的是一個歷經磨難,欣然接受過去的「勵志榜樣」一般...影片類似情節不勝枚舉)
自然,觀影過程中不免會留下疑問:盜竊不會恐懼?不知道有攝影頭?沒後悔過?他們是不是什麼家庭影響下變成這樣了?
在這幾個旁人眼中的瘋狂小青年裡,男主馬克在幾人其中相對「正常」那麼些,他自卑,是一個渴望被人認同的孩子,作為一名轉校生,他被排斥,但這個盜竊女團體接納了他,同樣擁有青春期的我們不難理解這樣的感受,在頭幾次盜竊活動,他驚訝害怕,以旁觀者的姿態「參與」其中。販賣手錶時,露出的稚嫩與天真,在電視上播出盜竊的新聞時,他恐懼,嘗試退縮。但都被「Come on,You're my best friend」 和「I think the biggest problem was after the audrina thing,nothing happened.it gave rebecca that self-boost that"oh,this is okay, I can get away with this."這樣的話所「打回原形」。

「你是我的好朋友,幫幫我。」,「反正他也做了,應該沒什麼事。」... ...這樣的話在很多人青澀懵懂之際或多或少都曾聽過,甚至在成年以後,這些聲音依然會如影隨形。

在被警察抓捕時,他們每個人都試圖掩飾住那早已清晰掛在臉上的不安,他們撒謊抵賴,以致到事情敗露而祈求向警察提供資訊以放過自己、懇求母親能夠聘請律師,像個無助的人流出眼淚。

如果這時,你已經在「惡有惡報」的快感中神魂顛倒,我想你該醒醒了——他們走紅了,意外又那麼不意外:走在法庭門口好比明星過場,瀟灑的回首,面露「公關相」,道幾句「公關詞」,像操辦「例行公事」一樣自然。
名利場採訪他們,大段的「表述自己」,「胡編亂造一些類似於「我覺得我的一生是要促進和平和健康」的形象傳銷,配合一旁母親給予「尼基向我表達過很多她的人道主義精神」這樣的默契補刀,明星?你還有概念嗎?

羨慕名流紙醉金迷,被人矚目的生活,羨慕他們說每一句實際上稀疏平常的話語卻能掀起語錄的光環效應,羨慕他們每一次身著名牌,手捧咖啡,戴著墨鏡走在街頭都能引起周圍一陣騷動與狗仔的偷拍,羨慕他們每一次站在舞台上被星羅密佈的閃光燈和聚光燈所籠罩彷彿上帝一樣,羨慕他們一切行為方式都成為潮流的標竿。羨慕他們的行為被媒體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傳遞著,讓更多的人陷入瘋狂的渴望,渴望成為和他們一樣的人。而網際網路時代大行其道的今天,你甚至不需要在鏡頭面前賣力演出,也不需要在錄音棚裡引吭高歌,只要一點點「包裝」,媒體拿流量,你做「炫富幫」。
 

對各位演員的在本片中的表現表示認可,在代入道德是非觀的時候你總想上去抽他們幾個巴掌。女神又一部取材真實事件的電影,一直為人詬病的演技在這部電影中並沒有太多可以指摘的地方,Taissa和EMMA撐起了整片的顏值,讓人煩悶之餘還可以一飽眼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