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拆彈少年 Land of Mine

地雷区/拆弹少年(台)/血肉之区

7.8 / 46,152人    100分鐘

導演: 馬汀贊帝維
編劇: 馬汀贊帝維
演員: Roland Moller Louis Hofmann Joel Basman Mikkel Boe Folsgaard Laura Bro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楊三瘋

2016-05-08 08:50:41

戰爭不原諒你們,少年。



                   楊三瘋《地雷區》影評
 

劇情簡介:
本片講述真實歷史事件,數千德國戰俘(多半是孩子)被移交給丹麥當局,被迫徒手清除海岸沿線德軍布下的數百萬顆地雷,最終過半戰俘死亡或殘疾。在執行某海灘排雷任務過程中,丹麥軍士長卡爾與一隊德國少年戰俘,建立起了非同尋常的情義…..
 

《地雷區》,丹麥與德國合拍片,典型的反思戰爭的主旋律小眾電影,獲得北京第六屆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項,或許這能提起內地影迷的一點興趣。
 

與眾多刻畫戰時或正面戰場的電影不同,它沒有宏大的戰爭場面,也沒有激烈的巷戰,甚至沒有出現一個「敵人」。影片用一個個排雷過程,營造緊張情緒;用一次次猝不及防的觸雷,血肉橫飛,挑起感官刺激;用一張張稚嫩、恐懼臉孔的消逝,肆虐刺痛人們的內心。雖然這種沒有敵人卻更殘酷血腥的戰爭描繪手法並不常見,但另一部小眾戰爭電影《卡賈基》已經做過了。
 

劇情主線以卡爾軍士長對待德國少年戰俘不斷遞進的情感變化展開。從卡爾開片徹頭徹尾對德國戰俘的憤恨,再到執行任務過程中對孩子們的情感變化,直到片尾不惜違反軍紀放走倖存的孩子們。影片情緒飽滿,張力十足,同情數高,但過於單一的手法,頻繁使用一類橋段,難免讓人產生情緒疲勞,這讓電影顯的並不高級。
 

上面談到的單一手法——用年輕的生命與隱匿的地雷製造出的各種死亡——緊張死、誤觸死、得意死、大意死……突顯後二戰爭時期另一「戰場」的殘酷,反思戰爭、反思人性。觀眾就這樣跟著劇情,不忍的等待著,德國少年戰俘一個接一個的被炸飛,受傷或死亡。這讓我想起了著名的系列電影《死神來了》,還活著的人是因為導演還未設計好他的死法。
 

單從電影的結構和手法來看,類似《卡賈基》與《死神來了》的合體,未免讓人驚喜不多,但從題材上它有更深層討論人性和戰爭的先天優勢。一是戰局轉變人性轉變,角色變化權力逆轉,不難看出丹麥軍隊對待德國戰俘同樣殘酷。二是誰來為戰爭買單——是民眾、是未來(孩子),在德軍殘害他國民眾的同時,也在扼殺自己的民眾、孩子,誰能想到用來阻止盟軍登陸的地雷成為本國孩子的生命終結者?記得某本戰爭回憶錄這樣寫道,起初德軍運兵的車輛裝滿青壯年,到了後期儘是些孩子……戰爭就是消耗——除了生命還是生命。
 

電影的亮點除了題材,便是攝影,各種遠景鏡頭,各種情緒變換下的風景,以及人物特寫,都很好的契合內心變化和事態發展。鏡頭中那片時而冷峻、時而靜謐、時而陰沉的海灘,慢慢隨劇情變換,所有影迷都希望不再提心弔膽,不在看見爆炸和七零八落的死亡,請導演儘快還原海灘應有的美。
 

「他只是個孩子」,這是大人們原諒孩子最天然的理由。而戰爭面對所有,卻從不克制,從不原諒,即便陽光、沙灘、比基尼,即便那些稚嫩少年,一併吞噬。
評論